歷史典故十個小故事
敬通妻
【敬通妻】
《后漢書·馮衍傳》:“馮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也。……衍娶北地任氏女為妻,悍忌,不得畜媵妾,兒女常自操井臼,老竟逐之,遂焰壈于時。”
后漢馮衍很有才學,但家有悍婦,常使家道不寧。后以“敬通妻”喻悍婦。
宋·蘇軾《蘇軾詩集》卷二十一《次韻和王鞏六首》其五:“子還可責同元亮,妻卻差賢勝敬通。”
九世仇
【九世仇】
《公羊傳·莊公四年》:“(齊)哀公享乎周,紀侯譖之,以襄公之為此焉者,事祖禰之心盡矣。盡者何?襄公將復仇乎紀。……遠祖者,幾世乎?‘九世矣。’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
春秋時,齊哀公被紀侯誣陷,遭周天子煮殺的酷刑。經厲九世之后,齊襄公滅了紀國,報了此仇。后因以“九世仇”用為比喻累世深仇大恨的典故。
宋·陸游《縱筆》詩:“會須瀝血書封事,請報天家九世仇。”
競陵八友
【競陵八友】
《梁書·武帝本紀》:“竟陵王子良,并西邸,招文學,高祖(蕭衍)與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云、任昉、陸倕等并游焉,號曰八友。”
南朝齊竟陵王蕭子良喜愛文學,他開館招攬了一些當時頗有名氣的文學之士。梁武帝蕭衍與沈約等人一起交游,時號“八友”,又以在竟陵故,也稱
“竟陵八友”。
“八友”中以沈、謝的文學成就為最大。沈約精通音韻。著有《四聲譜》,更創“八病”之說,以平上去入四聲制韻,不可增減。沈與謝、王等人擅長詩
名,寫詩又講究音律,時稱“永明體”。沈約對我國古代詩歌形式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謝朓描寫景
物細致逼真,注重情景交融,又力避形式主義的過
分雕飾,成為當時詩壇的佼佼者。
井渫莫食
【井渫莫食】
《易·井》〔卷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汲,取水,比喻人才可用),王明,井受其福。”
這段話的意思是:水井已經淘去污泥,但尚無人汲飲食用,這就好比懷才修身而不被重視使用,怎能不使人心中悲惻。俏若遇到英明的君主,任用其才、大家便都可分享幸福。后常以“井渫莫食”用為懷才不遇的典故。
《文選》卷十一王集《登樓照》:“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諜之莫食。”
景鐘,景公鐘
【景鐘(景公鐘)】
《國語·晉語七》:“昔克潞之役,秦來圖敗晉功。魏顆以其身卻退秦師于輔氏,親止杜回,其勛銘于景鐘。”《注》:“景鐘,景公鐘。”
春秋時,晉景公派大將荀林父和副將魏顆,根據潞國的請求,平息了潞國內亂,留魏顆駐守潞國,不料。秦派大將杜回前來爭奪,與晉展開激戰。魏順
退守輔氏附近的青草坡,設下埋伏,生擒杜回,秦軍敗逃。晉悼公即位后,懲辦奸臣屠岸賈,起用趙武,裹獎功巨,便把已故將領魏顆的敗秦之功,銘刻在
景公鐘上。后因用為褒贊功績的典故。
東漢·楊修《答臨淄侯箋》:“若乃不忘經國之大美,流千載之英聲,銘于景鐘,書子竹帛。斯自雅量,素所畜也。”
景陽官井,胭脂井
【景陽官井〔胭脂井)】
《陳書·后主紀》:“后主‘陳后主名叔寶,字元秀)聞兵至,從宮人出景陽殿,將自投于井,袁憲侍側,苦諫不從。夏侯公韻又以身蔽井,后主與爭,久之方得入焉。及夜,為隋軍所執。”又見《南史·后妃傳》。
陳后主寵幸張貴妃麗華,隋軍入建康(今江蘇南京),陳后主與張麗華同入景陽宮井,懦弱躲避,終于雙雙被俘。遭受亡國之辱。后常以“景陽宮井”、
“胭脂井”為荒淫亡國,吊古傷時的典故。
唐·鄭歐《馬嵬坡》詩:“終是圣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清·舒位《梅花岑吊史閣部》詩:“狎客秋聲蟋蟀堂,君王政事胭脂井。”
精衛鎮海
【精衛鎮海】
《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自餃(自呼己名),是炎帝(太陽神,神農氏)之少女,名日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昔炎帝女溺死東海中,化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填塞)東海。”
炎帝少女女娃溺死東海,其志不泯,化為精衛鳥,銜西山之木石,以填東海。后因用為詠意志堅定,堅待不懈,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頑強精神。
晉·陶潛《讀山海經》詩:“精衛微木,將以填滄海。”宋,文天祥《赴闕》詩;“壯心欲填海,苦膽為優天。”魯迅《題三義塔》詩:“精禽夢覺仍銜石,斗志城堅共抗流。”
驚雷破柱
【驚雷破柱】
《世說新語·雅里》:“夏侯太初嘗倚柱作書。時大雨,霹靂破所倚柱,衣服焦爛,神色無變,書亦如故。賓客左右皆跌蕩不得住。”
魏時,夏侯玄所倚之柱遭到雷擊,他仍然鎮定如初。后因用為詠有膽量的典故。
唐·李商隱《異俗二首》其一:“未驚雷玻柱,不報水齊檐,”此借“雷破柱”字面,表現當地氣象與中原不同,而人們已習以為常。
荊枝茂,荊樹
【荊枝茂(荊樹)】
周景式《孝子傳》:“古有兄弟,忽欲分異,出門見三荊同株,接葉連陰,嘆曰:‘木猶欣聚,況我而殊哉?’還為雍和。”(據《藝文類聚》卷八十九引)
傳說將要分家的三兄弟,見到三裸荊樹同株茂盛而改變了分家的打算。后遂用為詠兄弟和美之典。
唐·黃滔《送人往蘇州瞻其兄》:“到日荊枝應更茂,別時珠淚不須流。”
精舍讀書
【精舍讀書】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故以四時歸鄉里,于譙東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魏武帝曹操有一段時間曾去官離職,他于是乘此時機,努力自學,以求上進。曾在譙郡東五十里,構筑精舍。謝絕賓客,專心讀書。后因用為排除干擾,專心治學讀書之典。
宋·陸游《劍南詩稿》卷九《歲晚懷鏡湖舊隱概然有作》:“讀書精舍豈輕出,采藥名山成遠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