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家教心得體會
家風家教心得體會篇1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向來重視家教。歷見諸典籍的家訓并非鮮見,為后人稱頌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國家規家訓的一大特點,成為日常生活行為規范的有機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一些家風家訓中的精華融入新的道德建設中,許多膾炙人口的家訓,已經是“家家之訓”,形成家家之風。
毛澤東同志曾強調:“戀親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領導干部要正確對待親情,做到“發乎情,止乎禮”,關愛不溺愛、善待不縱容,管好自己不出事、管好家人不添亂、管好下屬不掉隊。要加強對配偶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的教育約束,不得默許他們利用特殊身份謀取非法利益。一人不廉全家不圓。領導干部自己不出事,又加強對家屬子女的教育管理,整個家庭乃至家族平平安安,這也是一種幸福。
培育良好家風,關鍵在立家規、正己身、懂真愛。立家規,就是發揮祖訓家教在家風建設中的涵養和約束作用。家庭是思想性格的塑造場,家教是人生價值的奠基石,是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個人到國家、到天下,“家”是最重要的紐帶,父母長輩融化在愛之中的家教,是最能融入我們血脈的東西。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非常重視立家規。周恩來同志要求家人和親戚嚴格遵守“十條家規”。這些都為我們樹立了范例。
好的家風才能創造出好的家庭,俗話說:家和萬事興,相互體諒、相互寬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礎上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滿的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家庭和睦,社會才會穩定。家規是春雨,潤物無形。樹立美好的家風家規,傳承悠久的國風國規,中國這只文明善良勇敢的東方古國最終將讓世人欽佩!
家風家教心得體會篇2
家風,家訓,是中華傳承千百年的標志。一家之風,一家之訓,鑄就一家之立。血色家風,是象征著一個家族立世之本,處事之風。血色之紅,是不可動搖,權威之色,家風,亦是家族之權威。
家風家訓有比較籠統的概括,比如“誠信,孝順,進取,自尊”,也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家風也可引申為家教,是家長對子女立身做人等方面的教育,比較零碎和直接。比如:“人不能懶惰”,“做人要有禮貌”等。無論何種呈現方式,都離不開言傳身教。父母給予孩子的行為規范思想教育,正是家風傳承效果的最好體現。家風,謂之血色,是在言傳身教中長輩用嚴厲、嚴謹的態度教育后輩。司馬光雖位高權重,但嚴于教子,他寫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由于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至世人有“途人之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之子也。”
家風不僅要有長輩傳授,更要落實到后輩的身體力行之中。吉鴻昌年輕時擔任營長,父親病重,對前來探望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要多為百姓著想。”父親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寫在瓷碗上,按批燒制分發給所有官兵,立下誓言請官兵監督。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廉潔,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享年僅39歲。吉鴻昌用鮮血守護自己的誓言,用血色渲染了不屈服,不發財的吉氏家風,讓血色家風之旗高揚在祖國上空。從古代到近代,中國家風傳統從未動搖。
自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良好的家風、門風,生動地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國授予了全國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獎章,家庭成員代表發起了“墨香家庭”建設倡議。這些家庭對于倡導“文明,健康,優生,教育,致富,奉獻”的踐行有著良好的帶動作用,是現代化家風傳承的引領者。大理喜洲鎮的嚴家大院是古現代家風延續的代表。血色家風,是象征紅色的保存時間長,不褪色的家風傳承鏈條。嚴家大院的建筑風格是傳統白族居民的風格,即建筑講究“三方一照壁,四舍五天井”。當時代變遷,內涵卻一直綻放光芒,嚴家大院的房間,間間相通,以權威長輩為中心向四周延伸,方便長輩進行統一教育,房間連通是表明嚴氏子孫清白,愿所有人監督自家人的行為。女子房門靠里,在長輩護佑下養成自居深閨、謙遜有禮的謙和態度。嚴家子孫至今仍保持著良好的家風,還將嚴院贈于政府作為博物館,將家風粘貼至大堂正門,以便世人監督。
血色家風,是家教的嚴厲,是踐行的深重,是傳承的印跡。血色家風是一國一家一人行為規范的標準。將血色家風至于最高的位置,用最尊敬的態度去供奉,在為人處世中用心踐行,用以戰勝一切困難,用以將夢想駛向遠方……
家風家教心得體會篇3
家風并非小事,關乎到包括每個成員在內的整個家庭或家族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立世之本、處世之則。有好家風的家庭,必然團結和諧和睦,其成員具有高尚的人格、美德、氣質和魅力,令人欽佩、贊美和崇敬。家風惡劣,長幼無序,倫理失常,爭吵分裂,則舉世厭惡、戒備、鄙夷。一個家庭或家族,可以沒有沒有顯赫的家世,殷厚的財富,但不能沒有良好的家風。良好的家風也不是一人一時一事就能建立,必須依靠家庭家族全體成員共同努力,人人建設,世代弘揚。其中,起舉足輕重作用的,是家庭中的父母,家族中的長輩。中國許多古人為了讓后代品行端正,防止兒孫誤入歧途,走上邪路,為家庭成員制定了系列道德準繩和行為規范,成為家中一道道不可逾越的紅線,這就是家規。
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百姓家規也在變化。有的依然非常嚴厲,如戒貪戒驕戒奢,戒淫戒賭戒毒,不吸煙不酗酒。有的則已顯得十分實際具體,如晚零時前務必回家,不允許在外夜宿;不能在家里抽煙。有的讓人感到親切溫馨,如講究衛生,天天洗澡;人人必須做家務;自己的房間自己收拾。有的則詼諧有趣,讓人忍俊不住,如完成作業才能看電視,玩電腦不能超過一小時;爸爸媽媽不能偷看別人的日記,不管孩子做錯什么事情都不能使用暴力。這些家規簡明扼要,明白易行,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大都從家庭實際出發,從點點滴滴去規范,在日積月累中教養,為的是形成現代良好家風,實現幸福家庭的四大目標:和諧、文明、健康、富有。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個人到國家、到天下,“家”是最重要的紐帶,父母長輩融化在愛之中的家教,是最能融入我們血脈的東西。家風雖然看似縹緲虛幻,但它用其潛移默化的力量來對抗時間的消除作用,使其確確實實存在于每個人的言行之中。家風如同傳統文化的一面鏡子,或者說是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渠道之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非常重視立家規。毛澤東同志要求子女樹立平民思想,告誡子女:“靠毛澤東不行,還是要靠你們自己去努力、去奮斗。不要把我掛在你們的嘴邊上去唬人,要做一個普通人。”周恩來同志要求家人和親戚嚴格遵守“十條家規”。這些都為我們樹立了范例。
對于當今市場經濟騰飛而道德滑坡的社會環境來說,家風仍然是我們不可或缺的財富和力量,重振家風則非常重要。領導干部要正確對待親情,做到“發乎情,止乎禮”,關愛不溺愛、善待不縱容,管好自己不出事、管好家人不添亂、管好下屬不掉隊。要加強對配偶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的教育約束,不得默許他們利用特殊身份謀取非法利益。一人不廉全家不圓。領導干部自己不出事,又加強對家屬子女的教育管理,整個家庭乃至家族平平安安,這也是一種幸福。當然了,良好家風的形成要靠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從自身做起,傳承優秀家風、營造良好社風、弘揚傳統文化,并將之代代相傳、永不停息,還社會一個風清氣正的環境。
家風家教心得體會篇4
電視系列劇《家道穎穎》中,有一個細節令人印象深刻:小火車列車長劉承光拿著雞毛撣子,認真細致地擦拭客廳里懸掛著的家訓——“肩頭擔道義精忠報國,手中勤巧作耕讀持家”。對家風的珍視,在小心翼翼的拂拭中得到淋漓展現。
“清白家風不染塵,冰霜氣骨玉精神。”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今天我們對待家風,同樣需要像劉承光那樣高懸心中、時時拂拭。珍視傳統優秀家風、紅色家風和當代好家風的寶貴精神財富,讓家家戶戶的“清白家風”煥發感染力和生命力,就能為千千萬萬家庭帶去和諧幸福,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提供堅實支撐。
從孔子庭訓“不學禮無以立”,到諸葛亮誡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從岳母刺字激勵精忠報國,到朱子家訓“恒念物力維艱”,一個個家訓故事、一句句家風箴言,承載著祖輩對后代的希望與囑托,也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與美德。中國人自古以來重視家風建設,注重在家庭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中塑造子女的人生觀與敬畏心。雖然時代在不斷變遷,但社會的道德要求與價值堅守未變,傳統家庭美德不應成為束之高閣的冰冷道理,讓其潛移默化更多心靈,全社會都會充盈風清氣正、和諧美好的正能量。
家風關系黨風和政風。繼承和弘揚紅色家風,向來是共產黨人的堅定選擇。去年,94歲的老革命周智夫臨終前,執意上交12萬元的“特別”黨費,篤定信仰令無數人欽佩,而他“不留金、不留銀,只給后代留精神”的純正家風,同樣讓人稱贊。為避免和同患心臟病的大女兒混用藥品,他讓女兒在藥瓶上貼上名簽,因為他的藥是公費保障的,不能“一人公費醫療,全家免費吃藥”;得知外孫要到美國讀書,他再三叮囑“學成后一定要報效國家”。愛黨愛國、嚴守紀律、勤奮節儉,如此家風,不僅山高水長、光照后人,也讓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更加豐沛。紅色家風的精神富礦,為我們修身齊家指引清晰方向。
德潤人心,相沿成俗。優良家風離我們每一個人都不遙遠,發生在身邊的家風善行,觸動著社會風尚的共情。前段時間,扶貧干部楊驊倒在了工作崗位上,父親鼓勵他在農村“好好干”、提醒他“嚴守黨紀國法”的微信聊天記錄,讓人們感受到共產黨人家風的樸實無華。多年前救起小悅悅的拾荒阿婆近日接受采訪,談到她平時教育孫兒,“見到路上的老婆婆老公公,要牽別人過馬路,如果有人跌倒,就馬上扶起來”。感人的言行,彰顯出家風傳承的魅力。以當代優秀家風為榜樣,讓崇德向善成為每個家庭的時尚,必能讓更多人在好家風的滋養中收獲心靈的支撐、行為的引領。
“多虧你培養了我這樣的性格,才能讓我越發堅強”“您讓我別灰心,讓我注意身體,讓我努力訓練”“盡管你們忙于生意,也會教導我和兄長要珍惜當下”……近日,某網絡平臺發起“一封家書”節目,來自影視明星、奧運冠軍、消防指戰員等人的真摯家書,記錄下對父母教誨的眷戀與感恩。重視家風建設,促進家庭和睦,新時代的家庭文明新風尚,必將為國家興旺、民族復興輸入更多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家風家教心得體會篇5
谷文昌同志離開我們已經34年了,在他留下的豐富的精神財富中,家風更是我們全面治黨的傳家寶。回首谷文昌的一生,他嚴以律己,廉潔奉公:決不允許自己的家屬搞特殊:一是“特殊照顧”,如女兒結婚,要求他批木材做家具,他不批,因為這是搞“特殊”;二是“特別嚴格”,就是一般群眾可以做的事,領導干部子女不能干。如1962年的東山高考落榜生,絕大部分都安排了工作,而谷文昌的女兒卻被安排為臨時工。在東山擔任領導職務14年,當他告別這片為之奮斗多年的熱土時,帶走的卻僅僅是一只裝書用的舊皮箱,一個放衣服的包袋,一把修剪林木的小斧頭,兩壇自己腌制的咸菜……
谷文昌家風既是谷文昌對親屬的具體要求,也是嚴格自律的真實寫照,更是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谷文昌家風內涵豐富,特色鮮明,事例生動,集中體現了那一代共產黨員艱苦樸素、清白為官、為民奉獻的優良作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從嚴治黨,應繼承和發揚好這種優良作風,讓簡樸本分的“谷文昌家風”引領社會風尚。
“欲治國者,先齊其家”,家風作為一個家庭的風氣,是一種潛在無形的綜合力量,是社會風氣的涓涓細流,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在每個家庭中的傳承。中國歷史上,許多有為之士都把修身、齊家與治國聯系起來,認為要治國就必須修身齊家。“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留錢財給子孫,不如留下智慧與德行。谷家“清白持家、簡樸本分、為民奉獻”的家風,是谷文昌言傳身教的結果。今天,對我們黨的領導干部來說,如何教育好家屬子女,樹立良好的家風,自己必須率先垂范,做出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大力倡導家風建設的今天,我們要以谷文昌家風為標桿,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風美德,建設新時代的家風文化,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中生根,在親情中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