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友誼的成語故事
“友誼是人們在交往活動中產生的一種特殊情感,它與交往活動中所產生的一般好感是有本質區別的。”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關于友誼的成語故事,供大家學習!
關于友誼的成語故事(一):光陰似箭
來年仲秋,俞伯牙又在江邊等鐘子期,卻等不著。他彈奏一曲,發現商弦凄切,感到子期未來的原因,不是父喪,就是母亡。于是詢問著找到了子期家,見一老者,是子期的父親。老者哭著說,子期用所贈黃金,買書攻讀,日夜辛勤,卻心力耗費,染病于百日之前亡故了。俞伯牙大慟,淚如泉涌,在子期墓前悲奏一曲,卻被周圍不識音律的觀看的人所恥笑,它們只知道琴聲是用來取樂的。俞伯牙割斷琴弦,將琴摔向祭石,登時玉軫拋殘,今徽凌亂,嘆道:“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后棄官到江邊侍奉子期的父母,曰:“子期即吾,吾即子期。”
管仲和鮑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時期的齊國人,也都是當時齊國著名的政治家,他倆年輕時就成為了好朋友,后來他們一起經歷了許多的風風雨雨。我小時侯比較喜歡讀春秋戰國這段歷史,司馬遷在《史記》中也重點記述了不少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現在許多的成語典故也出自那個時期。
關于友誼的成語故事(二):高山流水
春秋戰國時,晉國上大夫(很高的一個官職)俞瑞字伯牙,有一珍貴的五弦琴。乘船中秋游覽江山之時彈起,琴弦忽然斷了一根,伯牙大驚,后發現是有人在岸上聽琴。于是招此聽琴人上船,見他是一個樵夫,便很輕視。沒想到這個樵夫其實胸裝才學無數,對他所彈的曲子、所彈的琴都了如指掌,于是說:“你對于音樂的道理十分明白,但如果我彈一曲,心中想著事情,你能知道嗎?”俞伯牙將斷弦重整,想著高山,彈了一曲,樵夫贊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想著流水彈了一曲,樵夫又贊道:“美哉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大驚,推琴而起,施以賓客之禮,問樵夫姓名,答姓鐘名徽字子期,兩人談得十分投機。俞伯牙總算找到了知音,邀子期留下,子期要盡孝道而不肯,于是兩人結為兄弟,伯牙贈子期黃金二鎰(48兩),約來年仲秋再見,灑淚而別。
關于友誼的成語故事(三):管鮑分金
管仲二十來歲時就結識了鮑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點買賣,因為管仲家境貧寒就出資少些,鮑叔牙出資多些。生意做的還不錯,可是有人發現管仲用掙的錢先還了自已欠的一些債,哈哈!這錢還沒入帳就給花了,現在會計上的名詞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錢恐怕離貪污公款罪也不遠了。更可氣的是到年底分紅時,鮑叔牙分給他一半的紅利,他也就接受了。
這可把鮑叔牙手下的人氣壞了,有個人對鮑叔牙說,他出資少,平時他開銷又大,年底還照樣和您平分效益,顯然他是個十分貪財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話,我一定不會厚著臉皮接受這些錢的。鮑叔牙斥責他手下道:你們滿腦子里裝的都是錢,就沒發現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難嗎?他比我更需要錢,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幫幫他,我情愿這樣做,此事你們以后不要再提了。
關于友誼的成語故事(四):一起充軍
后來這哥倆又一起充了軍,二人更是相依為命。有一次齊國和鄰國開戰,雙方軍隊展開了一場大撕殺,沖鋒的時侯管仲總是躲在最后,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時候,管仲卻跟飛一樣的奔跑。當兵的都恥笑他,說他貪生怕死,領兵的想殺一儆百拿管仲的頭嚇呼那些貪生怕死的士兵。
關鍵時刻又是鮑叔牙站了出來(此時鮑已當上了軍官,不過我想也就是個連長一類的基層干部吧!)他替管仲辯護道:管仲的為人我是最了解不過了,他家有80多歲的老母親無人照顧,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著以盡孝道。管仲聽了鮑叔牙的這番話,感動的流下了熱淚,他哭訴道: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管仲的,唯有鮑叔牙啊!
過了兩年多,管仲的老母病逝,他心中沒了牽掛,這才踏下心來為齊國效命,果然是比誰都作戰英勇,很快就得到了提撥重用。
關于友誼的成語故事(五):各為其主
后來齊襄公的弟弟公子糾發現管仲是個人才,便要他當了自已的謀士,也就是參謀長一類的官吧。而鮑說牙呢,也偏偏被齊襄公的另一個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為軍師。兩個好朋友各自輔助一個公子,干的很賣力氣。可是好景不長,昏庸的齊襄公總是疑心他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要篡奪他的王位。就讓手下的人找機會干掉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這兩個公子聽到了風聲,公子糾帶著管仲就跑到了魯國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也跟著學,他帶著鮑叔牙也跑到了莒國的姥姥家避難去了。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齊襄公被手下的將士殺死,立他的一個弟弟公孫無知為齊國君王,你聽聽這名子——公孫無知,肯定是個笨蛋吧!就這么一個人當了君王沒幾個月,就也被手下大臣給殺掉了,齊國當時是一片混亂。
流亡在莒國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魯國的公子糾得到消息后,都覺得自已繼成王位的機會來了,急忙打點行裝,要回國爭奪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