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何失敗讀后感
《孩子為何失敗》是美國當代教育改革之父約翰·霍特在擔任小學教師期間,根據孩子們在課堂上的種種表現以及自己對這些現象的觀察和分析,所寫的教學日志。他記錄的是五十年前的美國的小學課堂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探討的是教師為何失敗或教育為何失敗的問題。學習啦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孩子為何失敗讀后感,歡迎大家參閱。
孩子為何失敗讀后感篇一
孩子為何失敗》是美國當代教育改革之父約翰.霍特于1964年推出的第一部作品。看到霍特在50年前紀錄的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我有怵目驚心的感覺,因為此書所述的一些阻礙學生學習的教法我們正在堅定不移地實施著,我也確信,在今天的我國中小學中也正普遍地存在著這些導致孩子失敗的行為,而且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霍特指出:“學校,是一個讓學生變笨的地方。”而中國學生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創造力排名倒數是國內外公認的現實。備課是老師的,作業是學生的;課堂是老師的,考試是學生的──這樣的教育現狀不能不讓我們深思。
通過認真閱讀此書,我認為造成孩子失敗的因素是我們已經或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現從以下幾方面淺作分析,以資共勉。
第一,教學不考慮學生的感受造成孩子的失敗。霍特說:“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就像手持照明燈踽行于夜森林的人一樣。他在照明燈下所看到的情形,并非是原來的面目,而是早已被調整過的行為。換句話說,只要他提著照明燈走路,他就永遠無法看到森林里夜晚的真實情況。”教師總是根據“照明燈照到的”情景來調控教學的節奏和進程,以為這就是課堂里的真實情況,由此作出教學調整的判斷和決定,這就是導致部分學生學習失敗的緣由。因為很少有教師花時間去了解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認識、學生對于該學科領域所持的態度以及他們的學習感受。教師要幫助學生學習,首先就要對學生的知識起點、心理特征等有較為清晰的了解,知道即將講述的學科知識學生了解的情況如何、難點在哪里、應該如何突破等。在課堂上,教師要及時洞察學生對所傳授知識的感受程度,及時調整教學進程,以適應學生的學習水平,這正是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
第二,教學評價“一刀切”造成孩子失敗。孩子認知世界的方式是有很大差異的,但許多學校的教學,對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結果等的要求是統一的,像工廠中的流水線一樣,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統一學習,達到一定標準者合格,否則就是不合格。每個孩子對周遭的世界都充滿著強烈的認知欲望,都希望通過不斷探索,在學習和實踐之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不同孩子表現出多元的智能,但進行教學評價時只有一把尺子,這必然導致一部分學生成了差生──很難甚至無法通過統一的學科要求。很多差生是后天造就的,很多被“診斷”為差生的孩子,剛開始的時候,會非常努力,希望獲得一個好的成績來證明自己。但如果連續幾次努力之后都不能扭轉局面,他們就會采取另一種方式──把自己偽裝為無能的人。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降低別人對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讓自己的壓力小一些;另一方面,也能降低自己對自我的期望和要求,逐漸學會得過且過。當一個人準備失敗時,他一定不會失望。
第三,課堂教學“一言堂”造成孩子失敗。很多學校學習了杜郎口中學的經驗,也想在自己的學校里進行試驗,但遭到了很多教師的極力反對。他們普遍認為,自己不講讓學生去學、去講,心里沒底,怕自己承擔責任,換句話說,教師仍舊控制學生的思想。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未必能接受教師認為最好的學習方式,而是采用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以及適合他們的思考和推理習慣的方式。但是老師很難意識到這一點,教師越是對學科的觀念和結構認識深刻,就越想將這些傳授給學生。一個現象是:教師講多了,學生反而學不會,教師講少了甚至不講了,學生的成績反而上去了。原因很簡單:教師講得太多,就限制了學生的思考。讓學習變得有趣其實非常簡單。霍特在書中告訴我們:1.孩子不需要老師教,自己就可以學到很多,甚至學得更好;2.孩子對成年人的世界以及其做事方式非常好奇;3.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學得最好;4.孩子為了某個直接的、有意義的目標而學習時效果最好。明白了這些道理,教師是否可以少講一些,多給學生一些自主學習的機會。
通過對這本書細致的解讀,對書中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對教育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孩子的失敗,是教學的失敗,更是教師的失敗。當我們在三寸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自認為在傳授知識時,有多少孩子能真正領會我們說的意思,他們在想些什么?這是我常常思考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霍特告訴我們,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請停止現在的教學方式,換一種能吸引他的方式來進行。原來讓孩子失敗的,不是他們的太頑皮不上進,而是作為教育者沒有創造一個適應孩子們發育的環境。
孩子為何失敗讀后感篇二
這本書是約翰·霍特1958年至1961年期間在美國一所小學的教學日志,讀完了之后你會非常驚訝地發現,作者幾十年前在書中所指出的美國教育問題正在中國中小學校里蔓延。約翰·霍特同時指出,這本書雖然冠以“孩子為何失敗”書名,其實也是一部探討老師為何失敗或教育為何失敗的作品。我們不應該認為學校是強迫學生聽話做事的地方。如果學校只是教導學生必須學習的知識,那我們實在沒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霍特發現,在自己的班上,那些真正有思考能力的學生,并沒有必須去取悅老師的感覺。其中有些人成績很優異,有些人成績不太好,但不管他們的成績是好是壞,他們都不刻意取悅老師。
針對一些教師提出對學生從嚴管理的要求,霍特提出了自己針鋒相對的想法,他認為,教師要努力創設輕松、有趣的學習環境。霍特的想法給很多美國教師以啟示,如果我們只是觀察學生是否在按照我們的要求做事,我們很可能會錯過最有意義或最重要的事情。這也是一些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對學生了解很少的一個原因。只有當教師把自己從傳統教師的角色——老板、警察、法官中解放出來,他們才能充分了解學生并提供最好的幫助和服務。
在我們的課堂上很多自以為經驗豐富的老師都會以為通過課堂提問就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以此來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活躍課堂氣氛等。但是,霍特通過仔細觀察并發現,我們老師在“課堂提問”中無數次看到的是學生和老師的“斗智斗勇”,看到的我們學生如何在“課堂提問”中敷衍和應付老師的。我看了之后,審視自己的課堂發現作者分析的很對,很多次在課堂上當問題拋出,只有極少數的孩子在思考,很多學生是在揣測你老師需要什么樣的答案,或是豎起耳朵聽那幾個平時課堂上愛“搶嘴”的同學會不會露一些口風,更有甚者什么都會不會,我先舉手再說,因為他知道老師喜歡舉手的學生……孩子們就是通過這樣種種方法來迎合老師,其實他并沒有真正的去思考和理解。
孩子為何失敗讀后感篇三
暑假某一天,想起很久沒讓兒子做口算了,于是問兒子:7+3=?,兒子一會兒說11,一會兒說9,最后還是通過扳手指算出來的。我很郁悶,兩個月前10以內的加減法還是很熟練的,就過了這么一個暑假,居然都不會了。又想起自己,以前學校里的知識又能記得多少?我們也一直聽說這樣一件事,學了物理卻連一個燈泡都不會裝。這是怎么回事?
我們在學校里跟學生強調,學生首要的任務就是學習,學生在學習了,是真的在學習嗎?《孩子為何失敗》這本書里提出了,學生是真學習還是假學習的說法,我想以上所說的情況應該屬于“假學習”,兒子暑假前能馬上答出7+3是多少是因為他通過反復的練習記住了答案,自己記不起以前的知識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不再遇到,學了物理不能裝燈泡是因為知識離開了實踐。我們以前的學習,都是老師將一些知識灌輸給我們,我們便不加思索的接受,長此以往我們都只是在不斷地接受訓練,不斷的接受一臺單調教學機器的運轉。
那么怎樣才是“真學習”呢?書中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很認同,我們也能按照這樣的標準來衡量學生是否在“真學習”:
(1) 我可以用自己的意思和語言來表達它
(2) 我可以舉例說明
(3) 無論它以何種情況或何種方式出現,我都可以指認出來
(4) 我能將它何其他事物或觀念融會貫通
(5) 我可以將它運用在各種情況中
(6) 我可以大致預知結果
(7) 我能以反面或相對的情況來講解它
我們要明白,只有能夠使所學習的知識和實際運用彼此呼應,才能真正肯定自己學習了某些知識,即是“真學習”;否則我們的學習就是不確實、不完全、不正確的,這樣的學習即是“假學習”,這種學習是毫無用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