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預科教育發展啟示
俄羅斯預科教育歷史悠久,從蘇聯時期延續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雖然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社會轉型期的陣痛,但隨后聯邦政府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力圖挖掘、引進和培養精英類的創新型人才,建立支撐國家創新發展的高水平人才隊伍。在此目標下,21世紀以來,俄羅斯預科教育實現了穩步推進。其教育內容與手段不僅兼顧專業方向、國情教育,還注重提升國際學生文學素養。同時,針對近年來國際學生結構的變化,即申請包括碩士、博士在內的學歷生數量不斷攀升,許多高校預科系也制定了相應的教學方案。對通用俄語及專業俄語的強化教學,在促進學歷生數量增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截至2021年,根據俄羅斯科學與高等教育部公布的數據,近3年在俄羅斯接受高等教育的外國學生總數分別為:29.8萬(2019年)、31.5萬(2020年)和32.4萬(2021年)。也就是說,雖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但國際學生人數依舊逆勢增長,并位居世界第五(據俄新社《俄羅斯科學與高等教育部稱赴俄留學生人數有所增加》報道)。不可否認,這當中既有俄羅斯政府增加公費留俄學生名額的因素,也有其官方較早開放國際學生入境政策的刺激。即便如此,作為學歷教育的基礎,俄羅斯高校預科教育的內涵式發展邏輯與內容及其對學歷教育的輔助作用都值得我們探究。
開展留學生預科教育的積極意義
預科教育是學歷教育的重要階梯。全球化極大促進了教育的國際流動。對留學生而言,到異國攻讀學位,掌握當地語言是開展專業交流的必要手段。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在專業院系的課堂上獲取信息,包括課程內容的聽取、理解、記錄及對相關參考教材的閱讀,進而將其用于自己的學術文章及工作實踐中。相比之下,語言進修班中所教授的日常用語遠遠達不到上述要求,這里所指的不僅包括語言強度,還包括專業度。未來升入專業院系后,無論留學生單獨成班還是與目標國高校學生同班上課,教師們都不會再像語言班時那樣“慢聲細語”,取而代之的將是更加多元、難度更高的專業術語。因此,專業領域知識和語言的強化訓練不僅是留學生進入學歷教育的“敲門磚”,也是他們在本碩博階段順利獲取知識,與教師、同學進行專業交流的“助推器”。
預科教育是未來專業院系進行統一管理的準備階段。現實中,一些留學生即便掌握了目標國語言和相關專業知識,仍難以適應學歷教育階段節奏,游離于專業院系的管理之外。原因無外乎缺少融入校園生活的準備階段。因此,除了強化語言外,校方如能在預科階段為留學生開展國情、文化、校規、學歷階段專業介紹等方面的教育,將有助于學生盡快融入、適應大學的教學環境與學術氛圍。只有在預科階段有效彌合文化、習俗、學習方式、規章制度等方面的差異,培養出一批有學術紀律、學術素養的預科結業生,才會便于日后專業院系的統一管理。
俄羅斯預科教育的機制、特點與發展困境
21世紀以來,俄羅斯在結合傳統教育模式與西方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提升其高等教育質量及國際影響力。特別是在國際教育領域,俄羅斯政府從2001年開始恢復公費生(政府獎學金)項目,每年在全球范圍內資助1萬名優秀的國際學生到俄羅斯高校學習。2008年,俄羅斯制定《2020年前社會與經濟發展戰略》,從國家發展戰略角度要求2020年前將高校學生中國際學生占比提升到5%。2017年出臺的《俄羅斯教育出口潛力開發專項計劃》提出,到2025年,在俄羅斯境內大學就讀的全日制國際學生數量要從當年的20萬增至71萬;俄羅斯高校在線課程受眾從當年的110萬增加到350萬。在官方政策扶持及業界的努力下,俄羅斯高校外國留學生人數從2010學年的15.3萬人增加到2021學年的32.4萬人。
面對逐年增長的外國學生及未來赴俄求學的潛在群體,近年來俄羅斯各高校積極采取措施提升教學質量,優化國際學生學歷結構。進入專業院系前,預科教育工作由預科系、部(以下簡稱預科系)承擔,教學內容不僅涉及俄語培訓,也包括專業銜接課程,即通用俄語和專業知識。這在很大程度上為國際學生攻讀俄羅斯學歷教育搭建橋梁,打牢基礎。零起點的國際學生接受一至兩年強化課程,成績合格后即可拿到預科結業證書,憑借此證書,國際學生可申請俄境內其他高校。綜合來看,俄羅斯預科教育有以下特點:
首先,零起點開展教學,兼顧專業方向。以1學年(10個月)為例,俄羅斯高校通常在前半年進行語言強化教學,后半年進行專業知識教學,二者課時量基本相同。專業方向的課程因大學而異,主要集中于人文、經濟、工程技術、自然科學、醫學生物等方向(見表)。具體學時量則取決于學生的報到時間、接受程度以及學科要求。比如母語為東方語系的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從零開始掌握俄語及相關專業知識,對此高校或加長學習期限,或增加學時。莫斯科國立大學學制為每周5天,每天6-8個學時。學習周期為1年或1年半。學生必須達到俄語B1水平,并掌握所申請專業的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