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預防治理措施
山洪是指山區溪溝中發生的暴漲洪水。山洪具有突發性,水量集中流速大、沖刷破壞力強。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山洪預防治理措施,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山洪預防治理措施
1.經常關注氣象預報信息和權威部門發布的災情預報。
2.密切關注和了解所在地的雨情、水情變化。
3.事先熟悉居住地所處的位置和山洪隱患情況。
4.確定好應急措施與安全轉移的路線和地點。
山洪來臨的預兆
1.注意觀察是否有井水、溪水變渾濁、地面突然冒渾水的現象。
2.是否有動植物出現異常反應等。
3.安靜的河道內突然傳來火車轟鳴或者悶雷聲。
山洪災害發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地質地貌因素。山洪災害易發區的地形往往是山高、陡坡、谷深、切割深度大,侵蝕溝谷發育,其他地質大部分是滲透強度不大的土壤,如紫色砂頁巖、泥質巖、紅砂巖、板頁巖發育而成的抗蝕性較弱的土壤,遇水易軟化、易崩解,既有利于強降雨后地表徑流迅速匯集,一遇到較強的地表徑流沖擊時,就形成山洪災害。
(2)氣象水文因素。副熱帶高壓的北跳南移,西風帶環流的南侵北退,以及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輻合交匯,形成了山丘區不穩定的氣候系統,往往造成特續或集中的高強度降雨;氣溫升高導致冰雪融化加快或因攔洪工程設施潰決而形水。據統計,發生山洪災害主要是由于受災地區前期降雨持續偏多,使土壤水分飽和,地表松動,遇局地短時強降雨后,降雨迅速匯聚成地表徑流引發溪溝水位暴漲、泥石流、崩塌、山體滑坡。從整體發生、發展的物理過程可知,發生山洪災害主要還是持續降雨和短時強降雨而引發的。
(3)人類活動因素。山丘地區過度開發土地,或陡坡開荒,或工程建設對山體造成破壞,改變地形、地貌,破壞天然植被,亂砍濫伐森林,失去水源涵養作用,均易發生山洪。由于人類活動造成河道的不斷侵占,河道嚴重淤塞,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也是山洪災害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山洪暴發的水是哪里來的
山洪暴發是由于持續的降水匯聚在一起,使山澗、溝壑中發生的洪水膨脹,從而引起山洪。山洪突如其來,水流集中度高,破壞力強,水流中有泥沙甚至石塊,常引起局部洪水。
通過提高防洪標準,調整人類活動,增強山區人民防災避災意識,可以達到減少山洪災害發生頻率或危害的目的。在山洪防治規劃中,短期內以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長期以植物措施為主。2006年10月27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了《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報告》。這是國務院多部門聯合組織編制的我國第一個山洪災害防治專項規劃。
山區旅游如何躲避泥石流
1.在泥石流多發季節(比如夏季)內,盡量不要到泥石流多發山區旅游。
2.出行前收聽當地天氣預報,在大雨天或在連續陰雨幾天、當天仍有雨的情況下不要貿然成行,進入山區溝谷旅游。
3.最好聘請一位當地向導,從而可避開一些地質不穩定的地區。
4.準備一些必要的食品、藥品、飲用水以及救生用的器材。
5.野外扎營時,要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營址,盡量避開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山坡下或山谷、溝底。
6.在溝谷內游玩時,一旦遭遇大雨、暴雨,要迅速轉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停留。
7.碰上泥石流,不能沿溝向下或向上跑,而應向兩側山坡上跑,離開溝道、河谷地帶。但注意不要在土質松軟、土體不穩定的斜坡停留,應選擇在基底穩固又較為平緩開闊的地方停留。
8.暴雨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溝內住地,應等待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