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告作文
寫好開頭和結尾是作文成功的關鍵,開頭需要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結尾則需要總結全文。如何才能寫出優秀的重陽節告作文?這里給大家分享重陽節告作文供大家參考。
重陽節告作文篇1
重陽節是我國古代傳統節日,人們在重陽節當天佩茱萸,飲菊花酒,登高望遠。“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重陽;“臺榭登臨處,茱萸香墜”,是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亦是重陽。重陽節寓意為健康長久,中華民族向來又有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因此,重陽節又被定為老人節。
今年的老人節將要來臨,我們能為老人做些什么呢?我的思緒漸漸回到上年秋天······那天我回老家看望爺爺奶奶,剛進庭院,就看到奶奶佇立在風中瘦小的身軀。她的衣襟隨秋風左右擺動,仿佛身子也要隨之傾倒似的。“奶奶!”我大聲喊道。奶奶轉過身,我忙走上前去,奶奶花白的頭發在風中更顯凌亂了,黝黑的臉龐仿佛又多了幾條深深的皺紋,高高的顴骨使臉顯得更消瘦了,我微微有些心疼。
跟隨奶奶進了屋,奶奶要洗手為我做飯,我心里一動,要幫奶奶洗手,她幾次推卻,我卻執意要洗。我打來溫水,將水潦向奶奶的手,并用手輕輕撫摸著。奶奶的手指彎曲,手背黒黑的,稍稍有些褶皺。再看手心,幾個暗-的老繭一下子映入我眼簾,摸上去硬硬的,手指上還有好幾個小裂紋······這就是我奶奶的手啊,一雙歷經幾十年滄桑的手!過去的時間里,
奶奶受了多少苦累,而我為什么以前就沒有多關心體貼奶奶一些呢?鼻子已有些發酸,我匆匆給奶奶洗完手。奶奶似乎察覺到了什么,臉上寫滿笑意,緊握著我的手說:“沒事孫女,奶奶沒事,只要你好好學習,奶奶就很高興了!”淚眼朦朧中,我緊咬下唇,狠狠地點頭,會的奶奶,一定會的!
雖然說,冉冉時光留不住,老人們終究會老去,但只要我們每天都關心老人,哪怕只是一次洗手,一個鼓勵的話語,一次滿意的微笑,都能夠使老人們感動許久,使他們蒼老的心靈更歡欣,生活更多彩!夕陽無限好,哪怕近黃昏!
重陽節告作文篇2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當山上的茱萸花綻放時,重陽節已慢慢走進每一個人的心田。——題記
崎嶇的山路,終究攔不住我滿腔的熱情。
清涼的風拂過,悄悄打開我心之窗;汩汩的溪流用她那纖細的手指,彈起一首優美的樂章;悠悠的白云,清澈的藍天,被柔和的光織成一幅淡雅的畫……
“爺爺——奶奶——”
我拎著大包小包的東西,等著門“吱呀”地打開,“呦!奶奶盼你好久了哦!”我迫不及待地沖上去,立刻撲進了爺爺奶奶的懷抱。爺爺用手撫摸著我,我抬起頭,發現他飽經風霜的臉上全是幸福的笑容,兩邊的眼角處又多了幾條皺紋,滿頭白發象征著那流逝的時光。
“爺爺奶奶,今天是重陽節,我來幫你們做農活?”“好好,去吧去吧。我的乖孫兒呦……”奶奶笑得合不攏嘴,皺紋也少了幾分,仿佛回到了二三十歲年輕時的樣子。
烈日當頭,我挑著兩擔重重的生姜回家,生姜壓得我喘不過氣兒,竹扁擔在我肩膀上磨來磨去,弄得我又酸又痛。我咬牙堅持著走下去,汗水卻早已濕透了衣襟。
回到家,我竟然莫名其妙地哭了起來。小時候,爺爺用胡渣逗我樂……小時候,奶奶攢錢給我買玩具、冰淇淋……一段段既歡樂又美好的記憶,逐步逐步地從腦海中浮現。
回想起來,我總覺得我虧欠他們的,太多太多!
強忍住眼淚,把菜籃放到他們面前:“我把農活做完了!”頓時,奶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晶瑩的淚珠順著她那蒼老的面頰滑下——在地上敲出一支甜蜜的歌謠……然后,她用她那滿是老繭的手,輕輕地撫摸著我的臉,一句話也沒說。但是她的眼里,卻是滿滿的欣慰。
我再也忍不住了,和他們緊緊相擁在一起。“嘰嘰喳喳、嘰嘰喳喳——”窗臺,幾只鳥兒正在傾吐著心中的歡快,陽光也似乎比以往更加明媚,從縫隙中照進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孝心”“愛”,幾個簡簡單單的字眼,卻有著神奇的魔力:它可以打碎寒冷的冰墻、可以使彩虹更加耀人!因為,它們互相貫通、緊緊相連。
重陽節告作文篇3
“重陽節?今天是重陽節?哈哈!我早忘了!”一提到重陽節,我就想起王維的詩《一個人在異鄉的陌生人,每逢佳節,思鄉。我知道哥哥們往哪里爬,少了一個人。”為了這首詩。
今天是重陽節,也是第112個老人節。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尊老祭祖,傳統的重陽節是一個詩意而溫暖的節日。但在浮躁而倉促的經濟市場生活和工作中,重陽節的高潮隨著金秋的流逝而慢慢退去。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一個家庭團聚的節日。也是紀念祖先的家庭成員。在我的家鄉,雖然重陽節沒有山珍海味,但是插吳茱萸吃年糕還是很常見的。我只記得每年重陽節的時候,奶奶都會宰殺自己的雞鴨,通知所有的阿姨叔叔都來享用。其實每個人都有反哺的感覺。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理解父母宰殺動物,把孩子聚在一起享受的真實意圖呢?當我再次看到這一對老男女坐在家樂福門口時,他們手拉著手,看起來很親密。他們對重陽節有這種深厚的感情,孩子整天忙于工作,只有兩個字“懂”。今天買點好東西,晚上等他們回來給團員們吃個飯。很多人不知道父親節,忘記了母親節。越來越多的人逐漸忘記了今天的重陽節,一個老年人的節日。一個問候,一個簡短的電話,他們都會開懷大笑。
回家看看!哪怕是一瞥,是偶遇,也要看你的父母,因為他們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
重陽節告作文篇4
“重陽節”,爸爸和奶奶帶我去姨婆家。吃完中飯,我們一齊去爬山。
到了山腳,因為汽車開不上去,所以我們只能步行。走著走著,我看見一大片像韭菜一樣的植物種在水里,我問奶奶:“奶奶,這是什么植物,長得這么像韭菜呢”奶奶說:“這是水稻,此刻還是它的苗,叫秧苗。”“哦!原先是秧苗呀!”我們繼續走,我看見開著一片金燦燦的花,像油菜花一樣,我大聲叫起來:“奶奶,這是油菜花吧”奶奶說:“這不是油菜花,這是大白菜在開花。”奶奶還告訴我,大白菜開花后結的籽,能夠作下一次的種子。而油菜花結出的種子,主要用來榨油,就是我們此刻吃的菜油。
我們走著走著,看見一種莊稼,奶奶告訴我是土豆。我問:“奶奶,土豆長在什么地方!”奶奶說:“土豆生在地下,應當有了,可是還不大。”
我們還在看見路旁有野生的草莓。我正想摘,奶奶連忙說:“不能摘,不能摘!”我問:“為什么呢”“野生草莓上頭有刺,會刺傷手的。”于是,奶奶細心翼翼地摘了好幾個,我拿在手上一看,真的有很多細細的刺。奶奶說:“把草莓拿回家,用水泡后,就能夠吃了!”可是我們走著走著,草莓掉了。我想吃草莓的計劃,也就泡湯了。
走著走著,我們就走到了一個廟門前。門上“五福星帝”幾個字在我的眼前出現。這個廟正在裝修,奶奶每年都要來那里拜一次佛。廟里有五福星帝和觀音菩薩等塑像。
這次爬山,我覺得很有意義,因為我認識了許許多多的植物。
重陽節告作文篇5
昨天上午十點多,我和叔叔、爺爺、弟弟、爸爸、還有其他所有的親戚一起去掃墓。到了那里,我的心是無比興奮吶!然后,我們上了一級一級陡峭的樓梯,到了最高山,我們去拜祭我的太奶奶和一些爸爸的叔公了。果然,我見到了很多的親戚。有爺爺的妹妹、還有從香港回來到大陸的一些表叔、還有我覺得最可愛最陽光的由由妹妹。然后,見到了親戚們,我就熱情地跟他們打招呼問好。可是,上山掃墓有一個壞處:弟弟總是要人抱,因為他害怕鞭炮。笑死我了,弟弟害怕鞭炮呀!雖然,我小時候也是一樣害怕鞭炮,可是我長大了以后就不害怕了。然后我送了由由妹妹一小包紫菜,然后由由妹妹就謝謝我了。再后來,我和一些表叔還有一些其他親戚聊天的時候,忽然有一串鞭炮大聲的噼里啪啦響。就像一群淘氣的小孩趁我發呆的時候故意嚇我一大跳,果然我嚇了一大跳。然后我們就下了兩級樓梯(剛才讓我和親戚們休息的地方是最高的休息處)祭拜老祖宗,后來我看到了一只烤豬,好香呀,看起來很好吃。我心里一邊想一邊流著大量的嘴饞口水。真的,我真的好想吃呀!然后,有一個叔公派發給我十五支很像茱萸的一個東西。然后我就跪到一個紙板上面很像鞠躬一樣祭拜老祖宗。我心里想:太奶奶,您放心,我一定會每年祭拜你的!我想到了一首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節真的好開心,我覺得祭拜老祖宗是個孝順的動作。
重陽節告作文篇6
我們推著母親沿東面的盤山路上山,當輪椅跟母親一起被推上山頂時,吸引了不少羨慕的目光,而此時的母親更興奮得像個孩子。在刻有漢白玉浮雕烈士紀念碑前,母親與一些素不相識的老人們聊起家常,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我用照相機記錄下了這其樂融融的一幕。
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登高跟觀賞菊花是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是20_年重陽節記錄下的母親的一組圖片,當時89歲的母親身體尚好,重陽節那天恰逢“國慶”長假期間,我跟家人用輪椅推著母親去登高跟賞菊。老年人登山秋游,可以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
烈士山公園是城區中的一座紀念性公園,公園總面積37。5萬平方米,有紀念區、老年活動區、水景區、兒童活動區4個分區。紀念區以烈士山峰為主景。山峰海拔高度為97。5米,北坡是250級臺階,象征著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我們推著母親沿東面的盤山路上山,當輪椅跟母親一起被推上山頂時,吸引了不少羨慕的目光,而此時的母親更興奮得像個孩子。在刻有漢白玉浮雕烈士紀念碑前,母親與一些素不相識的老人們聊起家常,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我用照相機記錄下了這其樂融融的一幕。
上山難下山更難,為防止輪椅失控下滑,采用上面拽下面頂的辦法,順原路下山后又推著母親經勝利廣場去公園賞菊,時逢國慶期間,燦爛的鮮花跟游人的笑臉把廣場跟公園裝扮得格外美麗。各式花壇營造出一片花團錦簇、欣欣向榮的景象。在親人的陪伴下,徜徉在花海中,母親一臉的幸福與快樂。
又是一年重陽節,景色依舊,物是人非。今年國慶10點鐘,93歲的老母親安詳地走到另一個世界里,在那里她還會賞菊登高嗎?早晨,我獨自登上山頂,一路上尋覓著回憶著,在登山晨練的老人中間尋找母親的身影,我祝愿天下的老人永遠健康快樂。
重陽節告作文篇7
昨天是是重陽節,也是一年一度的老人節,可也就在昨晚,噩耗傳來。
晚上,正當我們一家歡聚一堂,有說有笑地吃著晚飯時,媽媽的手機響了,媽媽接完電話,我問媽媽是誰的電話,媽媽黯然的告訴我,住我家三樓的高祖母(舅婆的媽媽)去世了,說完,便和爸爸匆匆忙忙地出去了。這對我來說,簡直猶如晴天霹靂,眼淚直往下流。我掩飾不了我的傷心,更掩飾不了我對高祖母的愧疚……
記得有一次,我放學回家,家里沒人,我又沒帶鑰匙,焦急萬分。我跑到三樓敲響了高祖母家的門。她開了門,見是我,臉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我給媽媽打了電話,才安下了心。擋高祖母顫顫巍巍地把可口的飯菜端到我的面前時,頓時一股暖流流遍了我的全身。
而我,而我卻……卻……每次高祖母去散步遇見我,我都不理不睬,連招呼都不打,就像沒看見一樣,可她老遠就望見我了。現在,高祖母去世了,我后悔莫及,可一切太晚了,太晚了……我再也見不到她慈祥的面龐,再也感覺不到她的愛。天上的星星,請你告訴我,高祖母能聽到我說話嗎?她會原諒我嗎?地上的小草,請你告訴我,高祖母睡得好嗎?
我會永遠記住昨天——重陽節。安息吧!高祖母,以后每年的重陽節,我都會來看望你!
重陽節告作文篇8
重陽節在當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傳統文化對年輕一代影響的日漸式微。年輕人可以用學習壓力大、工作競爭激烈等客觀因素來解釋自己的這種忘卻,但無法回避的另一個事實是,在傳統節日被淡忘的同時,西方節日卻在不少年輕人中風光無限。如今許多年輕人熱衷于西方的情人節,卻對中國傳統“七夕”節不屑一顧,就是一例。
事實上大多數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積淀形式,是傳統倫理觀、價值觀的特定反映形態。然而我們不少年輕人卻不知道為什么要在重陽節登高、賞菊,更無法體會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倫理內涵。在此次調查中,90%的年輕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從未想到在重陽節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這種對重陽節“有名無實”的認識,反映了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在不少年輕人觀念中的某種弱化。
當然這種弱化需要辯證地看待。對于傳統文化中糟粕的東西,這種弱化無疑有益。但是對于那些類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之類優秀的東西,這種弱化就不應該了。因為,恰恰是孕育于后者之中的倫理規范與價值觀念,成為構筑現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陽節被一些年輕人逐漸淡忘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傳統文化教育的脆弱,好在這種淡漠已經引起社會的注意。目前北京已有25所中小學把誦讀四書五經的`部分內容列入課程表。在全國估計已有100萬孩子開始把誦讀古詩文作為日常學習的必修課。
我想重要的不是孩子們背了多少古詩,而是讓他們多了解一下自己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并在這種優良文化的哺育中真正成為“知書達理、尚禮重義”的棟梁之才。
重陽節告作文篇9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里面所說的“佳節”,就是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遠望,思念親人。今天就讓我陪著大家再話重陽節。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節來源于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伙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里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帶到哪里。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伙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里,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斗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后,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告作文篇10
9月9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我國定為敬老節。我想在這天送給外婆一份禮物,以表達我對她的尊敬。
早晨,外婆煮熟早飯,就去田里拔草,我看了不忍心,讓外婆一個人在一塊田里孤零零的拔草,就一骨碌從床上爬了起來,去陪外婆。外婆發現我起床了,很是吃驚:“怎么不多睡會?”“我想陪陪您。”我撒嬌地說。外婆拔了一會。突然,咳嗽了起來,“怎么了?”我關心的問,“前天的感冒沒有好外婆無奈地說。”“我幫你拔吧,你去歇會兒!”我把外婆扶上床,讓他躺好,轉身走進菜地,把草全拔了。
這天,我給躺在床上的外婆倒茶、送水、講故事,外婆今天很高興。
晚上,我突發奇想的對外婆說:“今天我親自給你洗腳。”“嗯!”外婆點了點頭。我倒了些熱水在洗腳盆內,又放了些冷水,我用手試了試,溫度剛好,我脫下外婆的腳上襪子,在洗腳時,我摸到了好幾塊硬硬的皮,我問外婆:“這是什么?”“老繭”我聽了心想:這一定是外婆辛苦勞動留下的標志。
今天,外婆很高興,因為有我這個孫女陪伴了她一整天,讓她度過了愉快的重陽節,這是我給外婆最好的.禮物。
重陽節告作文篇11
九月初九兩陽相會,俗稱“重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到這個節日,都會讓我想起家鄉的親人和朋友。
我最喜歡在家鄉過重陽節了。重陽節前一天,孩子們都會鬧著父母親或奶奶做桐葉粑吃。從山上摘來新鮮的梧桐樹葉,洗凈備用,把花生米、臘肉、香腸等各種配料炒得香噴噴的,搗碎后和上一點野菜、紅糖,裹上面粉,捏成糍粑形狀,放入桐葉中包好,捆實,或蒸或煮,即可使用,滋味甜糯綿軟,香氣撲鼻,叫人難忘。
過去我的家鄉很窮,桐葉粑要在過節過年時才能吃上一回兩回。而且多用野菜做成,很少有包肉的。如果哪個小孩運氣好吃到了包肉的桐葉粑,別的小孩準得羨慕死。記得有一次過重陽節,奶奶用野菜活著一點面粉做了些桐葉粑,特意把其中一個裹有雞蛋的桐葉粑留給了我。我捧在手中,盡管心里饞得要命,卻舍不得一口吃完,生怕這次吃完了,下次就沒有了,想留著慢慢品嘗。誰知就在這時,家里的狗竄出來一口就把桐葉粑叼了去。我又氣又急,追著狗打,奶奶看見了,也一邊罵狗一邊想把桐葉粑搶回來。可人哪有狗快,一會兒狗就叼著桐葉粑無影無蹤了。我傷心地大哭起來。奶奶安慰我說再給我包一個有雞蛋的桐葉粑,可翻遍了家里的角角落落,也沒能再找出一個雞蛋來。那一年的重陽節,我眼淚汪汪地坐在桌邊,和大人們一起吃著粗糙而難以下咽的野菜粑,心里說不出是什么滋味。
可現如今不同了。短短十幾年,家鄉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電了,山村的黑夜亮如白晝;修路了,家鄉不再貧窮閉塞。為通電通路這事,鄉親們可樂壞了!專門在寬敞的柏油馬路上敲鑼打鼓地慶賀了一天。現在過重陽節,桌上不但有雞鴨魚肉,連“百事可樂”等時髦的飲料也上了桌。桐葉粑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只不過現在的桐葉粑不再只有難嚼的野菜,而是各種里餡,各種樣子應有盡有,味道好的不得了。
“獨在異鄉為異客”,為了讀書求學,我已離開家鄉來到了吉首。可每當我吟到王維寫的這首詩,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家鄉的重陽節,想到重陽節那令人回味的桐葉粑。
重陽節告作文篇12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又稱“登高節”,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因此稱之重陽節。在這一天,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插茱萸等風俗。可是,你知道重陽節是怎么來的嗎?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地區曾有個瘟魔。因為它,每天都有無數人病倒,老百姓是叫苦不迭。有一個叫桓景的年輕人,下定決心,要為鄉親們除害。他不辭辛苦,終于在一座深山中找到了一位神仙。神仙讓他在九月九日這天把鄉親們都集中在一座山上,佩帶茱萸,帶上菊花酒。桓景照做了。那一天,在茱萸的庇護和神仙賜予的法器的幫助下,桓景終于戰勝了瘟魔。后來,重陽登高的習俗也就流傳了下來,成為了不少文人墨客所吟誦的選材,像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都成為了千古傳唱的名句。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不少被忽略的傳統美德也得到了人們的重視,重陽節也被賦予了一層新的意義。在1989年,中國把重陽節定為了老人節,希望人們在歡度重陽的同時,多抽出時間去陪陪老人,幫助老人,將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在這里,我也倡議同學們能在這一天除了歡度節日外,也去陪陪你的爺爺奶奶。從自身做起,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淵源流傳。
重陽節告作文篇13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在這一天,人們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在漢語里,“糕”與“高”同音,”,人們會用“吃糕”代替“登高”,祝愿百事俱高。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最高的有九層,像一個塔。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當然,人們也會喝一些菊花酒。女人會把茱萸插在頭上或掛在門口,可以避難消災。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游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告作文篇14
重陽節是七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尊敬老人的節日,所以又叫“老人節”。重陽節在每年農歷九月九日,寓意“久久”,有祝愿老人長壽的含義。重陽節的習俗有:賞秋、登高、吃重陽糕、賞菊、插茱萸……
在我的記憶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扶著我學走路,喂我吃飯;一次次幫我擦拭那泛著晶光的淚花;一次次把自己都舍不得吃的東西送進我嘴里。我們是祖國的花朵,他們就是辛勤的園丁,他們就是我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在去年的重陽節,我與爺爺、奶奶一起去“登高”了,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地來到了磁村的一座無名小山。我們爬了一會,就發現一個水風車,那自然竹色的水風車,那翠綠的樹林,那碧綠又湛藍的湖水,那清新又涼爽的空氣,那水彩畫一般的景色,這是把艾青的《綠》偷來了嗎?
看完綠,我們又來到“黃色世界”——菊花壇。一朵朵菊花千奇百怪,婀娜多姿,有的像公主一樣,亭亭玉立,有的像戰士一樣鏗鏘有力……
美好的時光總是那么短暫,我們從太陽當空照玩到了太陽下山坡,溫暖的陽光照在我們身上,我們感到身子暖暖的,心也暖暖的。
重陽節告作文篇15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家鄉的九月九,除了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等,還有放紙鷂(風箏)的習俗。
據說,放紙鷂來自桓景與費長房的故事。一次桓景去費長房處求取除邪去瘟的藥,在山上迷路了,后經鴿子引導,才找到費。后人為紀念此事,將紙糊的鴿子帶到山上放飛,流傳久了,就有了放紙鷂的習俗。舊時,福州等高,放紙鷂的地點主要在烏山,大廟山等地。那是,大廟山有一塊登高石,據說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人稱“天皇落地”。傳說九月九時,大人帶小孩到大廟山,在登高石上一登,便會長高。因此,吸引了福州四城門的人都往這里跑。每逢重陽節,通往大廟山的兩條石階路都被擠得水泄不通。
九月九登高,“高”和“糕”是諧音,因此,節日期間,福州還有一種特制的糕,稱“九重粿”,即粿有九層,中間夾七層糖色,寓意節節高和登高消災之意。每逢佳節倍思親。福州的重陽節,還有掃祭祖墳的活動,這與清明的祭墳,合稱春秋二祭。現在福州的有些地方,仍保留九月九掃墓的習俗。
重陽節發展到今天,人們又賦予它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把登高與全民健身運動結合起來,把祭掃祖墳與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結合起來,有的還把它與海外僑胞牽線搭橋,招商引資結合起來,全國人大還通過了以每年重陽節為老年節的決定。節日期間,各單位、團體還舉行各種形式的登山、健身等體育活動。
重陽節告作文篇16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重陽節起源于戰國時代,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重逢,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的風俗很多,有敬老、登高、吃重陽糕、賞菊并飲菊花酒等,首先我介紹敬老的風俗,這天,晚輩要給家中老人做可口的飯菜,分家另過的要給老人送禮品,出家的閨女要探望父母,祝福老人健康長壽,報答養育之恩。這天恰逢我爺爺的生日,每年這天,爸爸在飯店定好豐盛的飯菜,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共同祝福爺爺的生日,爺爺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民間有登高的風俗,故又稱為登高節。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之意。
賞菊并飲菊花酒,源于詩人陶淵明,后人效仿,才有重陽賞菊之俗,古代文人士大夫將賞菊和宴飲相結合,北宋以后,民間逐步流傳。
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把傳統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