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六一兒童節的作文
作文是一種用文字表達思想、感情和情感的方式,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好的簡單六一兒童節的作文是怎樣的?這里給大家提供簡單六一兒童節的作文,供大家參考。
簡單六一兒童節的作文篇1
為了進一步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鹽都區內兒童暑期文化生活,鹽都博物館舉辦了暑期非遺文化培訓班。“非遺”全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譬如書法、剪紙、戲曲,還有我準備學習的糖畫。媽媽及時幫我從博物館官方公眾號報上了名,為期十天的糖畫非遺培訓班就要開始了。
徐老師是非遺糖畫和泥塑的著名大師,培訓的第一天教我們畫大刀。我本以為大刀應該非常簡單,輪到我畫的時候,調皮的小勺子總是不聽使喚,我想往東它往西,我想多倒一些,但是總是少一些。看徐老師做行云流水似的,真簡單。做事真的不能眼高手低,需要刻苦地練習。徐老師從細節開始輔導我們,先要把勺子放水平了,不能手抖,然后控制速度。按照老師的指點感覺豁然開朗,果然再重復畫起來就得心應手一些了。拿著我自己做的大刀,吃起來真香,真甜呀!每天頂著炎熱的天氣來鹽都博物館,跟著徐老師學會畫各種各樣的小動物,有美麗的小鳥、輕快的小兔子、雄赳赳的大公雞、氣宇軒昂的大馬和古靈精怪的猴子等,十二生肖的動物都基本掌握要領了。
學習糖畫并不難,但是要畫得惟妙惟肖真的太難了。徐老師說當初他開始學習的時候只用三個晚上就會了,但是成為非遺糖畫大師卻刻苦訓練了幾十年。作為非遺糖畫迷我們要傳承這項文化需要勤學苦練,保護好非遺文化。正如俗語所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非遺文化肯定能很好傳承下去,華夏民族文化一定能發揚壯大。
簡單六一兒童節的作文篇2
“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傳承民族精神!”這響亮的口號聲是我們新世紀中小學生秉持的信念。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而古詩文就是這當中的一朵奇葩。古體詩一般又稱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的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詩是四個字一句,五言詩是五個字一句,七言詩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詩和七言詩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皆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中國文化真是源遠流長啊!
而《論語》,也是一部代表著中國禮儀文化的名著。《論語》有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的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使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語錄體”。中國現在發揚并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有很多,例如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于今天的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米處的兵馬俑坑內。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戰車,戰馬和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作為小學生的我們,雖然做不出什么弘揚文化的事跡。但是,我們從小接觸這些代表著中國文化的東西,就是在傳承,繼承!這種文化,代表著我們的民族精神!
祖國悠久古老的文化,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正因如此,我們才應該繼承,傳播下去!
簡單六一兒童節的作文篇3
沒有土地的滋養,就沒有了參天大樹,沒有底層堅固的地基,就沒有那高樓大廈,沒有中華傳統文化,就沒有現代文化的,繁榮發展。
近年來,有不少學生利用其寒假時間去參加傳統文化培訓班,他們的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俗話說人不能忘本,我們現在所學文化,其根源都來自于傳統文化,所以我們應該繼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繼承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世界上的每個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我們的文化也不例外,傳統文化中有優秀的也有其不好的,部分,我們應該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繼承并發展下去,作為學生的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只有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古文,讓我們領略了古人的風采,學習歷史,讓我們了解了古人的偉大成就,古人們留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是非常寶貴的歷史文化,它能夠豐富我們的生活,增強我們的精神力量,促進我們全面發展。
發展傳統文化,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五千多年沉淀下來的,有其獨特性區域性,21世紀的現在,倡導和平與發展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是促進國與國之間進步的一個途徑,所以我們應該把眼光放得更廣闊,更長遠,既要借鑒各國優秀傳統文化,也要爭做中外友好關系的使者,中華文化有其固有的包容性,兼收并蓄,所以我們更加要不斷促進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共同發展。
立足于傳統文化,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文化也是其中的變化因素所以我們必須牢牢抓住傳統文化的根,在其基礎之上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使其順應時代潮流,現在傳統文化的氣息還隨處可見,春節貼春聯,守歲等悉數已深深烙在人們的心里,在其基礎上,人們也在不斷的革新,讓新年更加的熱鬧,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魂,如果沒有傳統文化,就沒有現代社會文化的繁榮,所以我們必須牢牢抓住傳統文化這個基礎,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不斷創新。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魂,是現代文化繁榮發展的根基,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成分能夠促進社會發展,請同學們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吧!
簡單六一兒童節的作文篇4
星期五那天,學校開展了一個有意義的活動,主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首先,第一位同學為我們講了中國的傳統節日。然后,另一位同學講了中國的剪紙藝術,她還帶了自己家收藏的作品,看著那一張張栩栩如生的剪紙,同學們都大開眼界。接著,一個個同學都上臺了,有講名人的,有講圍棋的,有講皮影戲的,有講刺繡的……同學們的演講生動而精彩。其中最典型的要數中國戲曲了,經過了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美學精神。
簡單六一兒童節的作文篇5
在我們的中國,越來越多的年輕的一代他們追求韓劇美劇,喜歡漢堡泡菜。他們在情人節的時候示愛表白,在圣誕節的時候互送禮物。在我們中國,這些外來節日的氣息是非常濃厚的,反觀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卻越來越不被本國人民所認識。這個時代需要我們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大家要會寫弘揚傳統文化作文。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傳統文化經歷了歲月的考驗和提煉,留下來很多精華,閃耀著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燦爛光芒。這也是它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我愿意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盡一份力。我愿意多多地與朋友們分享中華文化的精華,愿意奮力探索已經被淡忘的遠古文明,愿意接近每一個樸素的古老民族。我的視野縱貫千古,橫及八荒,遨游馳騁,此樂何及?
簡單六一兒童節的作文篇6
朋友,當你沉浸在“情人節”的玫瑰花香里的時候,你可想過,在將要到來的“七夕”里,牛郎織女將一路奔波,即將相會在鵲橋上?
朋友,當你頭戴紅色圣誕帽,擠在小教堂里不亦樂乎的時候,你可記得,重陽那天攜帶雙親登高遠眺,身插茱萸的一幕幕?
朋友,當你操著滿口“洋話”慶祝“洋節”的時候,其實,你難道不應該去陪父母去傾聽民族古樂的動人琴聲?
朋友,在西方洋節的沖擊下,你是否還記得,你的膚色就是大地的顏色,你的血液里流著中華民族的文化風俗?
讓我們放下手中的杯盞,關掉轟鳴的音響,坐在寂靜的明月下靜靜的思考吧!
如今的社會是個多元化的社會,是各種文化相互碰撞,彼此滲透的社會。閉關相守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只有了解世界,認識世界,才能傲然與民族之林,但是傳統文化又何要丟棄?
在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長廊中,已經沉淀了令世界所有人所驚嘆的無數瑰寶——文字、禮儀、節日。僅他們就如同天上奔騰的清流,又像森林間孕育的燦爛的珍寶燦爛奪目,博大精深。
僅看中國節日文化就是一曲令人回味無窮的民樂,是一杯品不透的茶水。新春佳節,合家團圓;清明節,緬懷逝者;中秋之夜,千里共嬋娟;端午之夜,龍舟盡發,祭奠古人忠烈。可以說,每一個佳節都承載著動人的歷史故事,寄托著華夏兒女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祝福。歡度傳統佳節,既是沐浴于清泉中,傾聽古代賢德之人在耳邊吟唱,享受民族風俗,又是置身于文化的海洋,浴心于壯闊波瀾之中,頓感今朝人生美麗幸福無比。簡而言之,佳節既能感受瑰麗多彩的文化魅力,又是聯系血脈骨肉之情的紐帶。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節日,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情懷。深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必定是每個民族的驕傲。長江黃河孕育了華夏兒女的勤勞勇敢,以及對故鄉的眷戀。歡度傳統節日,就是把心結堅守多年,讓精神流傳久遠。即使你漂泊異鄉,身處困境,也能勇于奮起,重返故里。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古曲聲聲曾讓西方震動;中秋團圓,七夕廟會,曾讓世人感懷。我們要堅守共同的財富,擔起肩上的責任,讓中國傳統節日的神韻代代流傳!
親愛的朋友,當你流連于慶祝洋節的霓虹燈下時,可別忘了,你應該重返故里,堅守故里,因為那里有屬于自己的一縷節日的陽光!
簡單六一兒童節的作文篇7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在這片廣大的土地上,傳統文化如同一條激昂澎湃的長江滋潤著這片遼闊、文明的厚土,它培育著一代代炎黃子孫,養育了56個民族,那一部部宏偉的典籍,一冊冊光輝的篇章,一首首氣吞山河,如泣如訴的詩詞與典故,無不蘊含著我國的傳統文化,而中華民族精神就是在這樣的星空下生生不息,不斷的傳承與發展。
作為一名高中生,我們讀過的經典名著數不勝數,那些為保家衛國、敢于探索、敢于犧牲的仁人志士,無時無刻撥動著我們的心弦,使我們的內心久久不得已平復。我國是個知識淵博的國家,有眾多的名著值得我們去閱讀,就比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游記》、曹雪芹的《紅樓夢》等。這些經典名著都滲透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人類文化的精華,讀起來耐人尋味。閱讀經典名著,就如同與大師們攜手同游,它們可以提高我們的語文知識和人文素養,而走進這些名著,使我認識了很多的名人,就像王昌齡,王維,宋代的范仲淹,三國的諸葛亮……他們的詩更是獨具一格。從中我也懂得了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做事要持之以恒,有上進心,做人更要慈善仁愛,尊敬長輩,謙虛禮讓,不追逐名利,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應該發揚光大的民族精神。
在我閱讀的名篇里,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文章,篇名叫做《有了民族精神,就等于有了靈魂》,它的字眼深深的吸引著我,而起初,我卻對它感到一片茫然,但奇怪的是,我并沒有因此而冷落了它,反倒有一種想要去深入了解它的沖動,于是,我下定決心,決定去體會它的內涵和意義所在。在后來的仔細品讀中,才有所感觸,有所感覺,它使我意識到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力量,它足以讓一個國家走向富強,走向成功的道路。與此同時,作者那一句句獨到的見解至今都還縈繞在我的腦海之中。“沒有祖國就沒有幸福。每個人必須植根于祖國的土壤里。”這是引用了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名言,雖然只是那么短的一句話,但它卻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不可動搖。
我們每個學生都是祖國的棟梁,就應該傳承與發揚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國家的建設與發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一句話說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就是只有繼承中華民族和弘揚優秀傳統文明,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力量才能“征服”世界,才能保有民族的特質,從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正在學習階段的我們,了解傳統,繼承傳統,發揚傳統與閱讀經典不僅可以拓寬我們的知識面,還可以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中華優良傳統的方方面面,從而更好的去維護與發揚。閱讀經典猶如與古人同行,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想法,去聆聽他們對世界,對生活的感悟,就比如讀先秦諸子,我們不但可以感受到儒家思想那“仁愛”,的人性光芒,激發我們“濟世,修為”的進取之心,還能感受到道學空靈的境界,學會洞悉世界的方法,閱讀經典,我們可以感受到一顆顆激越跳蕩的民族心和一段段蕩氣回腸的愛國情懷。閱讀經典不僅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還可以激發我們保衛國家的斗志。
是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經典名著,民族的靈魂,使我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和鍛煉自己的能力,題高自己的素養,培養愛國情懷,多為國家做奉獻,請記住,有了民族精神,就等于有了靈魂,有了祖國,就會有燦爛輝煌的未來,只要有了信心,就一定會邁向成功,我們攜手同游于知識的海洋,閱覽古今中外的經典知識,于此同時,我們可以把書中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中去,讓更多的人受益,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應向我們的祖祖輩輩學習,以他們為榜樣,承擔起自己應承擔的責任,盡自己應盡的義務,做國家的好公民。
簡單六一兒童節的作文篇8
禮拜五下午,班級里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活動——談談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老師讓十五位同學依次上臺演講,大家的演講各具特色,都很精彩。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對世界的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中國的傳統節日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國的京劇、剪紙、書法、皮影戲等已經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中國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中國的上下五千年文明始終走在世界前列,我們古人的力量真是讓人敬佩!
這些傳統文化,是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作為華夏子孫,我們也應該好好保護這些華夏之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它們更好地發揚光大!
簡單六一兒童節的作文篇9
每年農歷的臘月初八是臘八節,聽大人們講,臘八節是古人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并祈求豐收和吉祥的意思,每年的臘八節仍然是冬季中最熱鬧、最喜慶的一個節日。
說到臘八節,就不能不說其中最重要的風俗——喝臘八粥。對于喝粥的文化,自然有好多說法,有民謠曰:綠豆綠,莫忘苦當初;黃豆黃,莫忘做文章;紅豆紅,莫忘菜湯湯;蠶豆蠶,莫忘天更寒;豌豆豌,做官切莫貪。
原來呀,這些來自民間的諺語還有這么深刻的道理,喝臘八粥有這么多文化呢。這不,我家今年還做粥吃,但卻不是外婆做好送來的,媽媽要親自下廚啦,這可高興壞了我,既可以看到做粥的全過程,又可以給媽媽當助手,學做臘八粥。
媽媽說,熬臘八粥的傳統做法,需要前一天晚上浸豆子,將各種豆類備料浸泡到位,第二天早晨才可以做的,如今很多老人還延續著這樣的做法,但年輕人就不同了,用高壓鍋照樣可以在短時間內浸好各種豆子,這叫“高科技”。也不知是媽媽故弄玄虛,還是真的有科技含量,反正媽媽這次熬粥是在臘八當天早晨熬得。
那天一大早,媽媽就開始忙碌開了。只見她圍上圍巾,挽起袖口,先將各種備料按照比例擱在一起,然后開始淘米、洗紅棗。我被媽媽不時地傳喚著,一邊遞盆子,一邊端水,忙的不亦樂乎。弄好了這些,然后將所有備料下到高壓鍋里,添好水,加了幾勺食堿,打開煤氣閥門,開始“烹飪”了。
十五分鐘后,媽媽關掉煤氣,將高壓鍋里已經燜爛的豆粥倒在普通鍋里,加里一些冰糖,再進行慢火煮。媽媽說這個過程最講究火候,慢火才能煮出好粥。果然,一會兒粥香就從鍋里溢出來。
大約半個小時后,粥熬好了,全家人圍坐在桌子旁邊品著媽媽煮的香噴噴的八寶粥,談論著今年的收獲和喜慶的事兒,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童年的記憶很多,媽媽熬得臘八粥夠我記憶很長時間的。
簡單六一兒童節的作文篇10
暑假里的一天,我和媽媽一起參觀了石家莊美術館。一進館,首先映入眼簾兒的是這段時間展覽的主題——紀念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__周年書法美術作品展。
一樓的幾個展廳都是書法作品,有的是小楷,寫毛主席詩詞的,媽媽告訴我說是《沁園春·雪》,有的是形草,寫的“八年驅倭擄、百代念英魂”“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氣壯河山”等等,我一邊看一邊聽媽媽講,無論從書法的內容還是從書法藝術本身,都深深感受到了我們中國人不屈不撓、保家愛國的靈魂和氣魄。其中我們停留時間最長的是徐光耀爺爺的書法作品展廳,因為我最喜歡根據徐爺爺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小兵張嘎》了!
接著,我們上了二樓,只看了一眼,我就驚喜地差點跳起來。原來,二樓展覽的都是徐爺爺的小說《小兵張嘎》中的插圖繪畫作品,只不過比書中的圖大多了,不光是黑白的,還有顏色。看著一幅幅的畫,《小兵張嘎》中嘎子拿木頭槍智捉胖翻譯、向小伙伴們炫耀他的真槍、勇敢和日本人作斗爭等情景浮現在我的眼前,活生生的。我們一扭頭兒,在另一個展廳正在播放《小兵張嘎》的電影呢,我和媽媽趕緊跑過去坐在凳子上開心地看了起來……
我們參觀的書法和美術(國畫)作品都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我想,我們不僅要學習并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且還要通過這種傳統的文化形式,表達我們的愛國情懷。受這文化的熏陶,我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了!
簡單六一兒童節的作文篇11
在以前,年糕是過年時才有的美食,傳統搗年糕就應運而生,而如今社會進步了,這些傳統的文化也就慢慢遺失了。不過,今天我有幸見識了一回。
媽媽說云周有傳統搗年糕的活動,我懷著新奇而又興致勃勃的心情去了云周。來到云周的文化大禮堂,那里圍滿了人,里三層外三層的,有的人都已經在津津有味地嚼著香噴噴的年糕。我擠到了前面,首先看到一個大石盆,邊上放著一個大石錘,這時一位老人端著一鍋熱氣騰騰地米團走了過來,一下子就倒在大石盆里,一個中年人掄起大石錘,在米粉團中來回攪拌四五分鐘,接著把石錘舉過肩頭,再用力朝著米粉團用力砸下來,石錘再次高高舉起的空隙,只見老人用雙手快手翻面團,說時遲那時快,石錘又剛好砸下來,米團在不斷地打擊和翻轉之下,顯得越發柔軟。米團制作成功后就可以做香香甜甜的年糕了,另一邊早有一排人馬在等待制作了,我也突發想要做一做。我拿到一個模具板塊,捏一塊米團,塞進模形,再慢慢一點一點想要脫模,沒想到第一次失敗了,拉出來的是一條模糊不成形的面團。于是有人教我要先在按板上抹一點油,再將面團在按板上不斷按壓,再慢慢塞滿模具,原來做這個還有不少講究呀。我扭頭一看只見大人們速度極快,十指齊動,他們熟練的捏、揉、按、壓、不一會兒就做出扁長的年糕,或是“金元寶”,或是模型“狀元糕”。但是我感覺最好吃的還是“年糕餃子”,那是以年糕米團為皮,咸菜豆腐干為餡的包子,因形狀似大餃子,最小的做出來也有我的拳頭般大小,真不愧是“大餃子”。
我第一次見識傳統搗年糕,我不知這傳統文化能走多遠,希望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這時,我看到大家都圍在一起吃著熱氣騰騰的年糕,我想這才是過年特有的味道吧。
簡單六一兒童節的作文篇12
“和諧”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觀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形態,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點。而創建和諧校園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構建和諧校園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是老師給了我們文化知識的啟迪,使我們從無知到有知,從幼稚走向成熟。老師給了我們知識的雨露,需要的是我們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師的付出,尊重老師的勞動。師生互敬互愛,從而打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構建和諧校園需建立和諧的同學關系。關心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讓他們感受到和諧校園的溫馨。保持良好的心態,寬容帶待人,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換另一顆真誠的心。同學之間友好相處,從而打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構建和諧校園需建立需要建立好的學風、好的校風。我們要倡導一種蓬勃向上的團隊作風,一種腳踏實地的學習精神,將學風建設的目標指向“理想、團結、自強、成材”。一種團結奮進的班風和刻苦勤奮的學風能促使個人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好的校風如春風化雨,不聲不響地吸引每個學子奮勇向前,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校風積極向上,從而打造和諧的教育氛圍。
構建和諧校園需建立誠信、文明的作風。同學之間相互信任、坦誠相待、說實話、做實事。考試時堅決杜絕舞弊現象,用誠實和實力給自己和老師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作風嚴謹、文明,從而打造和諧的校園文化。
同學們、老師們,構建和諧校園需要我們大家共同的努力,我們要打照和諧的學生群體,打照和諧的人際關系,打照和諧的校園文化,讓我們在和諧的教育氛圍中愉快的學習,在和諧的興趣樂園中陶冶情操,在和諧的人際關系中成長!
簡單六一兒童節的作文篇13
近日看到一幅漫畫漫畫中,一位廚師身上寫著,寒假培訓的資料,旁邊是一幅傳統文化的鍋,被架在火上,另一邊是兩個人捧著熱湯在品嘗,這幅畫面,讓我覺得我們應該弘揚傳統文化,傳承經典美德。
眾所周知,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已經擁有五千年的竹文化歷程,經歷了歷史的長河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近代社會最后到達線的時候,中國的美德早已深入人心,傳統文化是歷史的象征,在歷史中漫長的過程中不斷被洗滌從最初的尊老愛幼,吃苦耐勞,到現在的艱苦奮斗,堅持不懈,哪一個不體現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古代詩歌中大量贊美歌頌祖國山河的詩和人的真善美的佳作,數不勝數,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解除了人們生活的質樸安寧和諧,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寫出了他對隱居生活的悠閑安詳的喜愛,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建筑也無不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每一個建筑的獨特風格都有不同的意義。所以建筑才被稱作凝固的藝術,比如說中國古代建筑一般都是房檐向上翹起一層一層,每一層都比上一層大而且寬,這不正是體現古代封建君主專制終極全,的特點嗎?可見一個小的藝術中都蘊含著那么大的聲音,足以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
中國的民族節日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例如傣族的潑水節,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蒙古族的那達慕集會,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應該弘揚傳統文化,使中華文化一直延續下去,不能讓這些文化在我們的手中銷聲匿跡,國家在不斷,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去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政府也應該保護我國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綿延不絕。
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更應該去弘揚傳統文化,讓世界更多的人去,接觸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將我國的傳統文化帶動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創新,努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與人才強國戰略,不斷提高我國綜合國力,讓中國的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垂不朽,使中國更加強大,祖國更加美好。
簡單六一兒童節的作文篇14
在我們椒江有許多文化墻,烈士山腳下就有一處。在那幽靜的小路旁是一排圖字結合的文化墻。
在大年初五的早上,我和爸爸吃過飯,一起來到烈士山腳下參觀文化墻。我們來到了山腳的小路上,映入眼簾的是《千字文》三個大字,接下來是千字文的簡介,我從介紹中知道了《千字文》是周興嗣所編的,《千字文》是四言長詩,首尾連貫,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頭“謂語助者,焉哉乎也”結尾。全文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復,據句押韻,前后貫通,內容有條不絮的介紹了天文、自然、修身養性、人倫首理、地理、歷史、農耕、祭祀、園藝、飲食起居等各方面。
《千字文》前四句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辰宿列張。”說的是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黃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狀態中。太陽正了又斜,月亮圓了又缺,星辰布滿在無邊的太空中的天文現象。接下來是有關自然地理的“云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說的是云氣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形成霜。黃金產地在金沙江,玉石產在昆侖山岡。有修身養性的“德建名立,行端表正。空谷傳聲,虛堂習聽。”說的是養成了好的道德就會有好的名聲:就如同形體端莊了,儀表就正直了一樣。空曠的山谷口呼喊聲傳得遠,寬敞的廳堂里說話聲非常清晰。還有關人倫道理的“罔談彼短,靡恃已長。信使可覆,器欲難量。”說的是不要談論別人的短處,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長處就不思進取。誠實的話要經得起考驗。
我一邊走一邊看使我受益匪淺,學到了許多的知識,懂得了很多的做人道理。我要向他們學習,繼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簡單六一兒童節的作文篇15
是的,魯迅已不在了。如果他健在的話,至少,至少多一個和我一樣具有吶喊精神的中國文化的崇拜者與維護者。然而他確定已經不在了,他的軀體安臥九泉,已是無可辨駁的事實。
缺少了他,缺少了吶喊者的領導人物,一切,一切都變得那么沉寂。縱使從深幽的山谷中傳出幾聲沉悶的吶喊,也不會有任何心靈的回應。更令人驚恐的是,連回音也沒有,留下的孤獨無助者是全部效果。
我沒有他深厚的文化底蘊,沒有他鋒利的言辭,更沒有他一呼云聚的威望,但我與他一樣流淌著炎黃的血,擁有一顆振興中國的心,我是一個怎樣的幸福者與哀痛者。
對于敦煌文化的流失,王圓箓是罪魁禍首,而對于中國文化的流失,誰是罪人呢?
我們都反對儒家思想的束縛,追求自由,個性解放,這是時代潮流、發展的需要。然而,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六親不認;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損人利已;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為所欲為,以至做出天理難容的事。由此看來,我們還是需要傳統文化與道德觀念的,那又為何不快快行動,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呢?
現在,那個曾自以為是吶喊者清清楚楚的明白了,吶喊終歸是吶喊。這正如他大聲喊著要吃飯而最終饑餓的原因。貪婪惰性慢慢地消磨了斗志,腐化了身軀。我不要變成一個空殼,我有自己的思想與靈魂,我可以不做一個吶喊者,我必須驅散心靈上的污點,做個行動者。
中國文化的流失到底是誰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