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后感怎么寫
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后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后的感觸。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觀后感怎么寫,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觀后感的寫法:
以下四點是寫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1) 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觀后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觀”生發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采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如所看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 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觀”的內容后,要對“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寫觀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觀后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
一篇好的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后脫節。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采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觀后感始終要受“觀”的約束,開頭要引“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觀”的內容不放松。
寫觀后感的注意事項:
一、重點在“感”字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后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后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后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后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后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么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后,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后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并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后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鉆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于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后能感人。
二、離不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后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后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火燒圓明園》的觀后感,我進行指導后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后,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仿佛在警示人們“落后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于“觀”、“觀”服務于“感”。
三、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伙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伙伴他們開始錯在哪里?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伙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伙伴》后,他和四個小伙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觀后感的范文:
《洋妞到我家》觀后感:洋務運動該不該
文/柯爾特
告別“洋火”“洋釘”“洋蠟”……的年代已然算是久遠了。“中國制造”的實力至少是影響力也已然可以稱得上是譽滿全球。可在經濟發展和生活水準一路飆悍地奔小康的當代中國“洋奶粉”“洋快餐”“留洋”等一系列“洋”元素,依舊困擾甚至桎梏著幾代中國人。尤其是在關乎下一代成長和教育的問題上,在中國家長們眼里,已然高于一切!
的確在現實中,中國的食品安全屢屢爆出事故,中國的教育環節屢屢出現漏洞,中國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總之,依舊處在發展中的中國能給予下一代的生存環境不足夠好甚至不足夠安全。所以,哺乳期的孩子要喝“洋奶粉”,成長期的孩子要學“洋文”,將來還要“留洋”甚至移民海外。而這一系列的“洋務運動”所帶給一個家庭的每個成員,尤其是幼小的孩子身心都是不小的負擔,甚至是沉重的壓力。洋,還是不洋?這是個問題!
電影《洋妞到我家》,以寫實的手法,歡快的節奏伴以恰到好處的情感流露,真實地展現了當下中國中產家庭所面臨的嚴峻考驗——孩子的成長教育,該一味地“洋務運動”還是注重孩子的能力與情感的科學培養。互惠生“洋妞”的到來,不但徹底改變了這個被“洋味”沖昏頭腦的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節奏,還帶來了一股強勁的東西方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而產生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的碰撞。對于現代孩子們的教育,是該遵循中國傳統的“孔融讓梨”式的謙和,還是西方人“好的就要爭”的實際,或許每個家長都會充滿疑慮和矛盾。
影片編導筆下的這個皮皮一家:父親穩重,事業心強;母親激進,為了達成帶孩子移民的夢想,拼盡全力;小主人皮皮,是個聰明活潑的5歲大的小姑娘。典型的中國式家庭成員,在與新成員來自遙遠哥倫比亞的互惠生的同吃同住的生活中,年幼且適應力和學習能力很強的孩子皮皮,很快便在英文聽說能力上精進的同時,學習到不少西方人獨立的個性。而在中國家長眼里過于自主的西方式的說和做,卻嚴重違背了中國的傳統。
中國母親呵護下一代的等級可謂冠世界各國,但卻在并非第一世界國家的洋妞面前,暴露出諸多過分愛護的弊病!洋妞儼然是一面多棱鏡,一方面透射出高速發展的中國,無論從物質富足到精神享受等諸多領域的現代化與美好,令世界各國的年輕人無比向往;另一方面則透射出中國家長在東方傳統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過于保護下一代,以及教育偏離正軌,致使孩子成長重知識輕能力的嚴重后果。洋文說得呱呱叫的5歲孩子卻不會吐骨頭,而險些釀成大禍的現實,現實中可謂比比皆是!“洋還是不洋?”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該給孩子一個寬松的成長環境,獨立的成長空間,還有快樂的家庭!
看過"觀后感怎么寫"的人還關注了:
1.觀后感大全
2.筑夢中國觀后感范文
3.觀后感大全
4.小學生電影觀后感怎么寫(范文)
5.筑夢中國觀后感心得體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