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馬史詩2000字讀后感
寫讀后感可以鍛煉自己的文筆和思維能力,通過發表自己的感受、心得、思考、議論、評價等。下面小編給大家提供一些荷馬史詩2000字讀后感參考,希望對大家寫荷馬史詩2000字讀后感有幫助。
荷馬史詩2000字讀后感篇1
每次看到古西方,尤其是古希臘地圖,看到那一群在被汪洋大海圍繞的島嶼,那眾多島嶼上建立的希臘城邦時,都會在心底涌起一股崇敬之感。總是覺得那里被描寫得很美好,即使是廝殺的戰場也會讓我有幾分向往之感,總覺得那里賦予了一些難以言說的神圣使命,讓你覺得即便死在了那些刀光劍影之下,也是值得的,也是會被人尊敬的。自然我也必須要承認古希臘文明自有它的狹隘之處,譬如它對奴隸的苛刻,小國寡民的城邦制度等等......
記得有人曾這樣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而《荷馬史詩》無疑是向我們展示了古希臘發展不同城邦為尋求發展壯大發動一場場戰爭從而產生的悲劇。這一悲劇色彩在特洛伊戰爭中體現的猶為明顯,斯巴達國家的終身帝王制膨脹了阿伽門農對權利的欲望,他妄想征服整個希臘王國,權利使他不顧親情,甘心用女兒做奠基石的他終于在贏了特洛伊戰爭凱旋而歸的當晚被妻子用浴巾和斧子殺死;阿里基斯為了留名千古,為后人敬仰,毅然決定了參加對特洛伊的征伐之戰,最后被人射中了后腳踵而死;帕里斯拐走海倫王后引發了斯巴達與特洛伊之戰,懦弱的他最終不僅沒有保住自己沖動而來的愛情,在被太陽神賦予力量射死阿里基斯之后,他也被另一個斯巴達將軍用毒箭射死;赫克托耳身為特洛伊的大王子,肩負著為整個國家榮譽而戰的責任,面對阿里基斯的挑戰,明知敵不過卻還是要出城迎戰,明知結果唯有一死,他卻只能安慰妻子,盡力幫她安排好退路,結果也毫無疑問地,他最終死在了阿里基斯的劍下,他的老父親深夜到敵營乞求帶回他的尸體......
特洛伊戰爭總體上彌漫著一副悲壯的色彩,甚至是可以說是凄美的,為權利拋棄親情而死的人是可悲的,他同時也為人所不恥;為榮譽而戰的人是可憐的,但是你找不到合適的角度去同情他;為愛情而死的人是可愛的,但不負責任的愛情又是可憎的;為國家而死的人是可敬的,正如那句,"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他永遠活在人們的心里或者是記憶中的某個角落。古希臘神話里的很多人物本身就帶走悲劇色彩,你無法去說,究竟是他選擇了命運還是命運選擇了他,是預言決定了命運,還是命運決定了預言。或許是因為大海過于浩瀚你永遠都猜不透、看不清,又或許是你被現實所蒙蔽了眼睛,已經無法去看清。無論是何種原因,命運這枚棋子,無論是在誰的手中,都顯得有些舉棋不定,這是眾生常態。
荷馬史詩2000字讀后感篇2
世界名著之所以是世界名著,其關鍵在于獲得世界各國人的肯定與推崇。《荷馬史詩》作為世界名著,想必也早已被無數的讀者欣賞品味鑒評過了,如此一來,我的這篇讀后感未免顯得滄海一粟,其力也細,其功亦微;即便如此;讀過此書后的感情沖動還是讓我不得不寫下這篇讀后感。
首先,《荷馬史詩》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這么一點:表現戰爭,動人心魄。讀《荷馬史詩》的人,如果對它里面的戰爭場面描述和英雄戰斗描述無動于衷的話,那么只能證明讀者的心不在焉已到達了如同白讀的程度。寫戰爭場面的史詩或史書,各國想必都有,然而能把戰爭場面描述得如此富有震撼力、如此攝人心魄的,恐怕也僅有這一本古希臘人的詩篇了。在《荷馬史詩》尤其是《伊利亞特》中,戰爭已經完全現出了它的原形——血腥與野蠻。就這一點來說,連此刻的某些用高科技手段拍攝出來的好萊塢影片中的戰爭場景都無法與之比肩。
“……他一心想打死伊德莫紐斯卻被對手先投出的槍刺中,
喉嚨被穿了一個大洞。
他就像一棵聳立于山間的橡樹或白楊樹,
或是挺拔的松樹被木工揮舞的利斧砍倒、
運到海邊去做造船的木料……”
“……他利落地倒下,槍還扎在心臟處,
槍桿隨著還在跳動的心臟顫抖……”
“……莫諾提奧爾特不甘示弱,
砍中了他的腦門,腦殼劈為兩半,
兩顆血淋淋的眼珠落在他腳下的塵埃里,
身體晃悠悠地倒下……”
真不明白連看到太陽西沉就忍不住“啊”的一聲叫出來的金圣嘆看到這些描述會做出如何反應。像這樣的血腥場面,在一般的令人作嘔的恐怖讀物中或許能找得到,甚或有甚于此,然而把這些用詩句來表現出來,卻到達了無可比及的藝術效果,即外俗內雅,當詩人貫注了他的真摯感情于這些嚇人的詩句中時,他就已經擺脫低級趣味的寫作,而進入藝術的創作了。人類的野蠻性是無時不在的,真正完全反映它的便是戰爭,而能把野蠻性合理而又完美地溶入戰爭的創作,恐怕也僅有《伊利亞特》了。
在《奧德賽》中,雖然更多的資料是描述諸神的安排、奧得修斯的奇遇以及各地的風土人情,可是在對英雄事跡的敘述中,也從不避諱露骨的戰斗場面描述。這些戰爭場面一樣讓人身臨其境、心驚肉跳、熱血沸騰,仿佛能找回塵封了的對冷兵器時代的沖突的記憶。
其次,不得不談談它的文辭如何之巧妙、華美和偉岸.一部史詩,洋洋灑灑幾十萬字,算得上是鴻篇巨制了,然而讀起來卻是那么的朗朗上口,那么的形象逼真,那么的跌宕自如,那么的氣勢雄渾。作為敘事詩,它的辭采運用簡直到達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第一,人物語言描述富于表情化,貼合人物的性格及場景設置,并且不乏幽默感。從這些語言對話中,讀者不難推測出人物性格以及當時的心理狀態。比如給我印象最深的,赫克托爾與艾阿斯決斗前所說的話:
“艾阿斯,宙斯的后代,
特拉蒙國王的兒子,士兵的將領,
你切莫把我當成不諳戰事的孩子或婦人。
我是一個精通戰事懂得如何殺戮的人……”
用連續幾個稱呼來叫對方,這既是西方人普遍遵從的一種禮儀,又恰如其分地駁斥了對手的挑釁,給對手以一種只可意會的諷刺挖苦;而后面的話語則以一種近乎幽默的語氣表達了赫克托爾內心的自信和與對手決一死戰的決心。諸如這樣恰當的語言描述在全詩中比比皆是,因為《荷馬史詩》有一半左右的篇幅都是以對話的形式寫出來的,而這,也正是本詩的特長之一。第二,動作描述具體傳神,并且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多處比喻手法的運用來描述動作是本詩的一大亮點。比如雅典娜幫忙奧德修斯等人追殺求婚者的那一段:
“……雅典娜搖起埃吉斯,凡人的災星,
把求婚者嚇得昏頭轉向、四竄奔逃,
像那春暖日長季節的牧牛,被糾纏不休
的牛虻追趕叮咬,發瘋似的奔跑.
像那爪利嘴硬的禿鷲,從大山撲下,
平原上的小鳥驚叫逃竄,在云層下頭,
卻不能抵擋鷹鷙的猛撲,悲慘死去,無可抵御。
奧德修斯等人正是這樣,橫掃宮殿,追殺求婚者。
傷者發出撕心裂肺的痛嚎,躺倒一地,
人頭紛落,血流成河……”
比喻手法把單調的殺戮過程描繪成了人皆能懂的形象逼真的動物格斗,表現英雄的勇猛及對手的慘敗,又不自覺地加入了作者的感情傾向,真可謂一石二鳥。另外,正是經過語言與動作描述的有機結合,才使《荷馬史詩》的故事成為豐滿完整的有機體。第三,即使是直接的白描也寫得氣勢宏偉。這一點表現得最突出的當數《伊利亞特》第二卷中對希臘聯軍和特洛亞聯軍的各自布陣及其成員來源的描述。作者不厭其煩地把每一支軍隊所來自的城邦介紹清楚,把那里的人的首領及其宗族歷數一遍,并且還詳細描述他們的戰斗力(不無夸張之處)。作為一首詩,這的確顯得羅嗦、冗長并且拖沓,可是作為文學史學作品,這些描述卻顯示了戰爭雙方的雄厚的實力,增強了戰斗場面的氣勢,正是這些描繪,使《荷馬史詩》的戰爭場面變得無比宏大,氣勢無比雄渾。
最終,《荷馬史詩》的結構嚴謹,故事性強,讀后讓人拍案叫絕。《荷馬史詩》是文人根據特洛亞戰爭后流傳在民間的神話和英雄傳說加工整理而成的.雖然特洛亞戰爭確有其事,可是民間傳說便必有其虛構性,一些人物及事件定有虛構之嫌,并且在不一樣地方可能有相互矛盾的傳說流傳下來,并且不必說希臘神話中的諸神本已虛構,況且相當大一部分人認為《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并非是由一個人或一個寫作隊伍完成的(根據對兩部分的詳細比較)。可是即便如此,《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亞戰爭”仍然是一個結構緊湊合理的、人物事件并行不悖的完整的故事,這不能不令人佩服。先是諸神的一場爭吵引發了人間戰爭的禍端,隨后諸神各自支持一方,使戰爭開始并且變得曠日持久,而后希臘聯軍內部引起矛盾,使戰爭局面不可捉摸,再之后聯軍消除矛盾,重歸于好,團結一致,最終攻陷特洛亞城,戰爭以希臘聯軍的勝利而告結束;而戰爭結束后,又以一個希臘將領回家的經歷為線索描述了希臘聯軍的下場,而這些事件都是由無所不能的諸神所預先設計好的。如讓阿基硫斯預言阿伽門農“會為他的傲慢付出生命”,之后阿伽門農果然死于非命;又如赫克托爾得到神諭,預言阿基硫斯會被阿波羅殺死,之后亦得到實現。這些故事既宣揚了命定論的觀
點,又謳歌了故事中的主人公們不畏命運、不怕犧牲、與悲慘命運作斗爭的精神,給人以極強的感染力。如果說文辭的華美是詩歌的固有特征的話,那么如此嚴謹的故事情節卻超越了它的文學性,使之成為史詩中的典范,給后世的史詩創作供給了借鑒和模式。
讀詩,要用心投入,置身詩意之內;讀史,要能從書中出來,借古喻今。而讀《荷馬史詩》,這部史詩,則須既能投入,又能化出。正是以深入淺出的目標來要求自我,我寫下了這篇讀后感。而說到對《荷馬史詩》的整體印象,我總結了一下,表達為八個字:瑰麗奇偉,悲壯雄渾。
荷馬史詩2000字讀后感篇3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主要圍繞英雄阿基琉斯的兩次瘋怒展開,全篇一開始交待殘暴、貪婪的阿伽門農王在一次議會中引發了卓越的阿基琉斯的憤怒,接踵而來的一系列事件又催發了特洛伊人最勇敢的赫克托爾殺死了阿基琉斯的同伴,如此激發了阿基琉斯的第二次憤怒,最后以阿基琉斯為同伴報仇,憤怒平息而收尾。
如此看來統領全篇的是阿基琉斯的兩次憤怒,但是從荷馬所敘述的一系列事件來看,左右了阿基琉斯憤怒的卻是至高無上的神明——宙斯和赫拉的的內斗引發了神與神,神與人,甚至人與人之間的殘酷戰爭。這是受那個時代神化傳說的局限,并非出自荷馬的意愿。
從目前的觀點來看,特洛伊戰爭的導火索是海倫,一個貌美如天神的女人引發的。但從《伊利亞特》的情節來看,荷馬似乎否定了特洛伊戰爭的導火索是海倫引發的,相反,他認為引發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是至高無上的神明蒙惑了阿伽門農王的頭腦,從而觸發了阿基琉斯的憤怒,使得特洛伊人有機可趁。其實,那根本就不是神明的意旨,而是殘暴的統治者,是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紛爭不斷,這點我們可以從史詩中找到。當然,那個時代的人通常把統治者視若神明,以至于到了今天都有很多學者認為特洛伊戰爭是為了一個女人而爆發的,其實大錯特錯,也是荒.唐可笑的,甚至一些學派,如精神分析法也為此奠定了理論基礎,說來更是讓大家啼笑皆非了。
荷馬史詩2000字讀后感篇4
我們似乎都鐘愛悲劇,因為它總能帶給我們內心帶來悸動,又或許是我們悲憫的天性使然,總會有一些人經由此走進我們的內心,我們無法排斥。《荷馬史詩》是早期英雄時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藝術上的絕妙之作,它以整個希臘及四周的汪洋大海為主要情節的背景,展現了自由主義時代的自由情景,并為日后希臘人的道德觀念(進而為整個西方社會的道德觀念),立下了典范。繼此而來的,首先是一種追求成就,自我實現的人文倫理觀,其次是一種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學,剝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懼。《荷馬史詩》早已被尊為了"希臘的圣經"。既然已是圣經,便自然能夠更為人所接受。
我不知道是否會有人像我一樣總是對那已逝去的古希臘王國有著如此強烈的向往之情,可能我更向往的是那份情結,那些悲壯的,自由的,甘于付出,敢于冒險的一切都令我著迷。一段歷史若只是有欲望使然或許它永遠都無法讓人感動,但你若從中窺見了那點點滴滴情感所綴連的小細節,便會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了。而古希臘最能吸引人的除了它的悲劇色彩之外,還有它的文明發展,它對英雄有著百分之百的尊重,對文學創作的高度支持。歷史的發展需要紀實,但同時也需要想象,每一個時期的人們都需要有神話或者一些信仰來慰藉心靈,古希臘神話做到了前者,《荷馬史詩》完成了后者,正是由于二者的碰撞與磨合才讓希臘王國對我們有著如此深刻的吸引力。
于空閑時,一個人,一本書,一杯茶,于時光的靜謐里,于茶香的溫潤中,細細閱讀這本書,讓那些戰場上的廝殺,家園里的溫情在你腦海中慢慢馳騁吧,它總會讓你有所收獲,也許心靈上的感悟,也許是內心深處的觸動。不管怎樣,用心去閱讀一本書時,至少在那一刻,你的心靈是純凈的。
荷馬史詩2000字讀后感篇5
《荷馬史詩》(之《伊里亞特》)講的是希臘和特洛伊打了十年的仗,最后希臘的奧德修斯想出了木馬計,終于把伊利昂(特洛伊)攻下了。那為啥希臘和特洛伊要打十年的仗呢,因為特洛伊的小王子帕里斯把希臘的王后海倫搶走了。特洛伊戰爭是人跟人打,人跟神打,神跟神打,真熱鬧啊!
我喜歡奧德修斯,因為他聰明機智,英俊瀟灑,特別英勇,而且他射箭技術特別高,一支箭能射穿十二把斧頭。
下面我再講講阿克琉斯,他的盾牌特別堅固,打起仗來特別厲害,最后阿克琉斯被帕里斯的箭射中了腳踝,然后就一命嗚呼了。阿克琉斯的媽媽是河神,阿克琉斯剛一出生,她就抓住他的腳踝,放在神水里浸泡,這樣身體就刀槍不入,但是,腳踝這個地方,河神忘了在河水里浸泡,結果就成了他的弱點。(媽媽,你咋不把我也在神水里泡一泡啊,這樣我就超級厲害了,就可以刀槍不入了啊!)
下面我再說說赫克托耳,我最喜歡他了。他英勇無比,但是,他把阿克琉斯的朋友殺死了,還搶下了他的盔甲。阿克琉斯非常惱恨,發誓要報仇。盔甲有一道裂縫,其他人都不知道,只有阿克琉斯一個人知道,他就拔出利劍,“唰”的一聲刺中了赫克托耳盔甲的裂縫,結果,鮮紅的血流了出來,就這樣,阿克琉斯把赫克托耳殺害了。但是,我還是佩服赫克托耳,因為他是特洛伊的第一勇士。
《荷馬史詩》分為兩個部分《伊里亞特》和《奧德賽》,考慮到敘事的繁雜,沒有引導他從宏觀敘事開始,而是選擇了他喜歡的幾個人物入手,描述一二。
其實,《荷馬史詩》也是我小時候特別喜歡的一本書,現在再閱,算是我們母子共樂了吧,喜歡的朋友不妨一讀。
荷馬史詩2000字讀后感篇6
神的國度與人的國度,神性與人性,界限可是森嚴?
宙斯愛赫克托,只是因為他的獻祭豐厚,而并非因為他是個英雄;這種基于利益的喜愛終于使其架不住眾神的裁斷,而判決赫克托死亡。
阿喀琉斯在庸庸碌碌地長壽和短暫卻閃光地生活之間,選擇了后者。
奧德修斯經歷萬般苦難卻矢志不渝地回家,他是智慧而堅韌的,是真正的英雄,這種英雄比阿喀琉斯那種特別能戰斗的英雄強過百倍,所以奧德賽專寫奧德修斯的故事;而阿喀琉斯做了些什么呢?我的印象是他一直在與人爭斗,顯示其力量,此外并無其它;其侮辱赫克托尸體的事跡則更使他顯得氣量狹窄、意氣用事和水準低下。
當美神阿弗洛狄忒與戰神阿瑞斯私通被美神的丈夫設計網住,并請眾神來參觀評斷之時,阿波羅問赫爾墨斯,若是你這樣,當會如此?赫爾墨斯則答為了接近美神,他愿遭受更為難堪之事。看來,孔夫子所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也適用于希臘的神。
荷爾德林的一首詩曾寫出了神與人,尤其是與詩人的關系:
“如果生活純屬勞累,人還能舉目仰望說:我也甘于存在?是的!只要善良,這種純真,尚與人心同在,人就不無欣喜以神性度量自身。神莫測而不可知?神如蒼天昭然顯明?我寧愿信奉后者。神本是人之尺度。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我要說星光璀璨的夜之陰影也難與人的純潔相匹。人乃神性之形象。大地上可有尺度?絕無。”
荷馬史詩2000字讀后感篇7
《荷馬史詩》是相傳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統稱。《荷馬史詩》被稱為“希臘的圣經”。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希臘史稱作“荷馬時代”,因《荷馬史詩》而得名,《荷馬史詩》是這一時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伊利亞特》敘述的是古代希臘人和特洛伊人之間的一場戰爭。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達國王的妻子海倫,希臘人為奪回海倫,組成十萬聯軍,遠征特洛伊城。戰爭持續了整整十年。以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和勇將阿喀琉斯的爭吵為中心。最后,希臘人用木馬計智取特洛伊城,大獲全勝。
《奧德賽》敘述伊塔卡國王奧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后歸國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
《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古希臘人流傳下來的最早的文學作品,是世界古代文學的珍貴遺產。這兩篇故事都是古希臘盲人歌手荷馬所作,因此統稱為《荷馬史詩》。《伊利亞特》這個故事歌頌英雄的威武勇敢,贊美希臘民族歷史。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喀琉斯,他是個近乎完美的英雄,他勇敢、富有同情心、重視榮譽,但是具有固執、易怒等弱點。
《荷馬史詩》語言簡練,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結構嚴密,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部杰作。
正如雨果說的:一部杰作已經成立,便會永存不朽。第一位詩人成功了,也就達到了成功的頂峰。你跟隨著他攀登而上,即便達到了同樣的高度,也絕不會比他更高。哦,你的名字就叫但丁好了,而他的名字卻叫荷馬。
荷馬帶我走進世界文學史的殿堂!
荷馬史詩2000字讀后感篇8
荷馬史詩是對人性的描寫,寫得很華美,也很真實。可以看作是用浪漫主義的手法,來作深刻的寫實。
史詩第一部《伊利亞特》,從寫神的爭斗開始,寫的是神的欲望和貪婪。西方的神,本就是人化的神,與東方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神截然不同。之后,史詩從神正式寫到人的欲望和貪婪。人對情欲、對權力、對榮譽的貪婪。然而,男人和女人的欲望和貪婪卻有不同,也許男人的欲望要純粹得多——可以為了女人,放棄王位;為了權力放棄女人;也可以為了榮譽放棄一切。而女人們似乎是情欲的貪婪者,但事實上,她們什么都不想放棄。她們不會和流亡的王子浪跡天涯,即使他風姿依舊;更不會與戰敗的國王床第之歡,即使他腰纏萬貫。
從這個角度上講,女人比起男人來,似乎更加貪婪。阿喀琉斯、赫克托耳、阿伽門農,男人們的英雄,因為女人而死;女人們也死了,被更不肖的男人殺死。在我看來,他們都是自殺的,死在自己的欲望和貪婪之中。
史詩第二部《奧德賽》,也描寫了人類相同的貪婪。但這部后期作品,謝天謝地,也展現了人類美好的品質——女人對愛情的忠貞,男人對家庭的依戀和責任。俄底修斯是特洛伊之戰的智者。也許,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知道,只有美好的品質才能幫助自己找到幸福之源,欲望和貪婪只會毀掉自己。正如赫克托爾所說:“幸福的日子其實很簡單,辛勤的勞動;愛自己的妻子,愛自己的丈夫;同情弱者。”
《荷馬史詩》,一本蘊含哲理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