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紅色足跡主題征文
紅色足跡追尋紅色記憶,紅色土地厚植紅色底蘊,紅色光芒映照新的趕考之路,初心如磐、步履堅實。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追尋紅色足跡主題征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追尋紅色足跡主題征文(篇1)
“先登寶塔山,再看南泥灣;先聽安塞鼓,再看山丹丹……”一曲《我要去延安》唱出多少人的心聲,而我則有幸生長在延安,一個傳奇又美麗的具有革命色彩的地方。
說到延安,我不得不夸夸她。
延安,舉世聞名的革命圣地,1935年紅軍長征駐足到這貧瘠的土地上當時的延安交通閉塞,經濟落后。面對國民黨的封鎖,毛澤東同志在根據地號召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熱火朝天開展大生產運動。解放軍戰士平時作戰,閑時種地。多年下來,紅米飯,南瓜湯不但沒有將根據地軍民餓垮,反而鑄就了延安軍民的時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南泥灣的勞動號子喊得歡,延安舊貌換新顏。
延安,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棗園,楊家嶺,王家坪都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身影,他們住的是狹小,簡陋的窯洞,用的是破舊的木椅、木床,而正是在那張木桌上,毛澤東寫出了一篇又一篇的著作,給中國革命奠定了堅定的基石。也是在這延安窯洞里,他們運籌帷幄,決勝天下。誕生了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偉大的毛澤東思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
延安,革命圣地的搖籃,那里風景優美,景色宜人。更是大家游玩的好地方。延安的山多,有遠近聞名的清涼山,花香撲鼻的萬花山,顫顫巍巍的寶塔山,聞名遐邇的鳳凰山,為海內所共知。甚逢五一節,遂一早起來,登臨鳳凰山。
鳳凰山倚圣地之西,與清涼山相對,和寶塔山成犄角之勢,三山相擁,圍攏著城區。上鳳凰山的道路四通八達,有石階小徑,也有車輛通行的大道,我是從市場溝石階沿著小階上山的,上到山頂已是汗流浹背了,映入眼簾的便是游人散客,有的打羽毛球,有的散步,有的引吭高歌,有的竊竊私語……好一副幸福祥和的景象。關于鳳凰上的名字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那,說很久以前那,鳳凰上叫西嶺山,山下有個葉家渠,村里有個葉姓人家,葉家大公子飽讀詩書,一日吟誦“家有梧桐招鳳凰”之句,遂栽植梧桐,吹簫迎鳳,經七八年,終于感動了玉皇大帝,派鳳凰仙子下凡了卻他的愿望,后鳳凰仙子與葉生生情,結為伉儷,觸犯天條,被天庭責罰,化為山岳亡臥西嶺,就形成今天的鳳凰山。
沿著石階,緩緩前行,不覺中我已等上了最高出,封頂建有亭臺,攀上去時,見亭上有“邀月臺”三個大字,抬頭仰望,一顆顆星星眨巴眨巴著眼睛瞇成一條縫,突然間想起了一首應景的詩“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剎那間,燈火輝煌,云霧再次繚繞,遙望清涼山方向,依稀可見修建中的新區景象,俯瞰老區輪廓更加清晰,三山蔥翠,倆河奔流,高樓林立,道路交錯,車輛行人川流不息,彰寫延安之繁華。
思想上的洗禮,視覺上的眺望,好一座秀美之山,文化之山,革命之山,但是沒有了飲食,還能繼續前進嗎?
延安,一個流連忘返的地方。延安雖地處陜北,但在小吃上卻種類繁多:洋芋擦擦,搟面皮,香菇面,大米皮,子長煎餅,錢錢飯…...當然還有當地糜子面做成的油糕,黃饃饃味道更是回味無窮。我對洋芋擦擦卻情有獨鐘,它味美價廉,操作簡便,沒有海鮮的腥辣,也沒有走獸的野味,但它是延安人民三餐不離得佳肴。
土豆削皮,加工到一寸見長,拌些許干面粉,使得每條細土豆都裹上一層衣裳,避免粘連,在加少許正逢時節的槐花,上鍋,蒸十五分鐘,蒸好后用筷子抖散,這時加上先前炒好的柿子醬,肉沫,辣椒油,蔥姜油,是不是口水都要止不住啦!
延安,永遠繼承著老一輩艱苦樸素,自力更生的精神,這里景色優美,風景怡人,這里美食佳肴,無所不有;更是您游玩的地方!這就是美麗的延安。
追尋紅色足跡主題征文(篇2)
現在我們已經步入21世紀,科技的發展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人類。但是,那些祖祖輩輩留下的紅色經典卻漸漸淡出我們的腦海。不,我們不應該將它們遺忘,我們應該細細品味,始終將它們銘記在心。
細讀《紅巖》,真的讓我感觸很深。《紅巖》是以描寫重慶解放前夕殘酷的地下斗爭,特別是獄中斗爭為主要內容的長篇小說。它的基本情節以“中美合作所”集中營(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館)內的敵我斗爭為中心,交錯地展開了我地下黨領導的城市的地下斗爭、學生運動、工人運動、獄中斗爭以及華鎣山區的武裝斗爭,集中描寫了革命者為迎接解放、挫敗敵人的垂死掙扎而進行的最后決戰,歌頌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驗下的堅貞節操,塑造了許云峰(許建業)、江姐(江竹筠)、成崗(陳然)、劉思揚(劉國志)、余新江(余祖勝)等眾多可歌可泣,令人難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輝。
當時,解放戰爭正以雷霆萬鈞之勢向前推進,反革命的最后堡壘重慶正處于全面包圍之中,盤踞在這里的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著垂死的掙扎,而被關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營里的共產黨員則同他們展開了一場勝利前光明與黑暗的殊死搏斗。
這部經典紅色作品,也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個鮮活的英雄人物。他們雖有著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情,但是,他們始終以一腔熱血對待自己的革命事業。其中,江姐這個人物給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她失去了丈夫,但依然強忍悲痛,毅然接替了丈夫的工作。后來,由于叛徒的出賣,江姐不幸被捕,受盡拷打。最后英勇犧牲,為共產主義理想獻出了僅29歲的生命。
我要感謝《紅巖》,它就像一面旗幟,讓我樹立了遠大的目標和理想。沒有革命英雄的英勇善戰,沒有革命英雄的拼死保衛,哪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可看看今天的社會,很多人都不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為了金錢,有些人不惜走上犯罪道路;為了權力,有些人不惜花錢去阿諛奉承。這些黑暗的社會現象,讓我們不禁連連感嘆。難道就讓烈士們的鮮血付之東流?不,我們應該振作起來,不能再腐敗下去。為了我們的未來,更為了我們子孫后代的未來,用勤勞的雙手,去建造美好的明天。
我愿就這樣,品讀紅色經典,書寫精彩人生。
追尋紅色足跡主題征文(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是啊,又到了清明時節。桃花又開了,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芬芳;小草又綠了,成片成片點綴著大地;春天又邁著輕盈的舞步來到了人間……你們用生命換來了這美麗的春天,可你們卻看不到了。“你們活在我們的.記憶中,我們活在你們的事業中”。
清明節前,我們七中初一年級一到四班有幸瞻仰了“烈士陵園”。手中的白花無比沉重,因為它是我們沉重的心情的寄托;步伐無比沉重,因為它是沉重的心情的載體。通過“長途跋涉”,我們終于到了“烈士陵園”。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刻有“銘記”兩個字的大石頭,我看到這塊大石頭心想:烈士們用鮮血換來了今天,我們一定會銘記的。我們首先莊重的舉行了“掃墓儀式”,其后,我們瞻仰了“烈士墓”。烈士墓靜靜地佇立在青青的草地上。盡管有的烈士只活了很短的時間,但生命的意義不在于生命的長短,而在于為人民、社會所做出的貢獻。這些烈士的事跡向我詮釋了——生命的開花結果。
懷著激動而又不舍的心情,我們離開了烈士墓,由體育委員帶著進入“烈士事跡陳列館”。陳列館里布置了許多珍貴的革命史料和部分革命文物。在講解員的講解下,我認識了七十名烈士:他們的抗日太行軍區七分區偵察隊成立于1943年,卻為了執行任務在秀才莊受日偽軍迫害集體殉難于1944年2月20日。我心里對他們油然而生了一種崇敬之情。還有三潭八壯士的事跡:他們在被敵人逼到懸崖邊,彈盡糧絕之際,毅然從幾百米高的懸崖跳入三潭中。他們浩氣蕩三潭。后來我們又參觀了好幾個展廳,看了許多革命故事和革命者的遺物,我仿佛覺得歷史回放了。最后一個展廳是“國防”展廳,里面展示了__海、陸、空等雄厚的國防軍事。“莫忘歷史恥辱,鑄就現代國防”。
瞻仰完“烈士陵園”,我深有感觸:雖然這些歷史離我們有點久遠了,然而我們將永遠銘記這些歷史、這些歷史中的革命英雄。我們要憶苦思甜、居安思危,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今天。
春天到了,你們將永遠活在我們的記憶中。
追尋紅色足跡主題征文(篇4)
“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結束。”——毛澤東
走進線上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眼前一幕幕紅色歷史印入我眼簾,講解員的一句句講解沖入我腦海。這讓我深深體會到紅軍們生活的不易和戰斗的頑強。正是紅軍將士們堅持不懈、頑強不屈的精神,換來了一次次勝利,也才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
紀念館的資料記載:曾廣華爺爺,1932年參軍成為一名紅軍。他參加過無數次戰斗,并打了許許多多的勝仗。由于他表現得很出色,部隊領導就送給他一件羊皮襖。曾廣華一直保存著這件羊皮襖,舍不得扔掉。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這件被打滿了補丁的羊皮襖成了歷史文物,被永遠保存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里,被大家瞻仰學習。
從紀念館的資料中,我們知道: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在江西瑞金集結出發,踏上了戰略轉移的偉大征程,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的新的偉大進軍。
轉移工作第一項重大任務就是要擴大紅軍,補充兵員,蘇區青壯年熱烈響應中華蘇維埃政府的號召,踴躍加入紅軍隊伍,從1934年5月至9月底,中央蘇區共擴充紅軍8萬余人,其中絕大部分是蘇區的青壯年。這讓我們感受到,參加紅軍是一件多么光榮的事情。
我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里逡巡,久久不愿離去。通過這次線上研學,我深深體會到紅軍將士們身上那長存的長征精神,也明白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換來最終勝利的道理。
由此,我發現學習的過程,其實也是另一種“長征”,需要我們付出巨大的努力,刻苦專研,這樣才能像紅軍將士們一樣,成為有用的人,為祖國做貢獻!
追尋紅色足跡主題征文(篇5)
驀然回首才發現光陰飛逝,還記得那一聲劃破東北三省寂靜的夜空的第一聲鳴槍響起到現在,已有x多年的歷史。
人民都說黎明前的黑暗才是最令人惴惴不安的,當外國侵略者陰森的氣息即將蔓延中華大地時,有一罩耀眼的燈在漆黑的夜里指引著我們方向。
而這一盞明燈就是當年的紅色力量——中國共產黨。如今身邊的那些抗日老兵也大多步入朝枝之年,當年意氣風發的他們已經消失不見,歲月給他們留下的只有神智的模糊不清,容貌的黯然失色,可當你向他們詢問起當年他們浴血搏殺的情景時,他們的臉上卻煥發出了少有的容光,他們炯炯的眼神里映出那段炮火連天的日子,他們滔滔不絕地講著,從他們十幾歲盼望著扛槍上戰場,再到他們已身負傷痕無力再與敵人奮戰時的悔恨與難過。那一代人啊幾乎把青春和生命都奉獻給了國家和人民,他們帶領祖國另辟道路,為后輩建立了真正獨立強盛的國家。
這時我的耳邊仿佛又回蕩起少時的周恩來鏗鏘有力地聲音:“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眼前又浮現出黃繼光、邱少云那堅定的眼神,他們那置生死于度外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使我深深敬佩;我不會忘記每一聲堅定的口號,也不會忘記那炮火連天的戰場,更不會忘記千千萬萬個家庭把最后一個孩子送上戰場時的堅定與心痛,每一個場景都已深深印刻在我們的腦海了,因為歷史一刻也不敢忘記。
對于中國革命來說,它也留下了一處處光輝的紅色足跡,這是一部傳奇與輝煌攥成的史書:當她從南湖的紅船上走來,心中低吟著不屈的悲歌;她從南昌起義的城頭走來,渾身涌動著排山倒海的求索;她從延安窯洞的燈光中走來,腳下碾過二萬五千里山河;她從井岡山的翠竹林里走來,燃起民族救亡的熊熊烈火……我追憶著每一處革命圣地,凝望著每一處歷史的轉折點,我看見了毛澤東深夜工作的背影,看見了千軍萬馬志氣昂揚的軍隊。
而今,當我再一次走進烈士陵園時,我感受的不僅僅只是肅靜、莊重,我能體會到仿佛每一個墓碑都在訴說著一個驚天動地的故事,每一個墓碑里都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我懷著敬畏的心把一束花放在烈士墓前,這束花代表著我對先烈無比崇向的尊敬與仰慕。我輕輕的在陵園中走動,生怕驚動了長眠地下的先烈,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放慢了腳步,緬懷先烈,追隨紅色足跡。
追尋紅色足跡,學習先烈精神,激起我們一腔熱血,我們只有踏實學習,才能使國家富強,少年強,則國強。這次活動播撒著紅色的信仰,在紅色歷史長河中里再增一縷青春氣息。
曾經我疑惑去哪里尋找紅色足跡,現在我明白了,你不必追,不必尋,因為他自在你的心中。
追尋紅色足跡主題征文(篇6)
還記得甲午戰爭嗎?還記得五三慘案嗎?還記得南京大屠殺嗎?這些都是日本侵略者給中華人民留下的深刻記憶、慘痛傷痕。為了重溫歷史,我們江寧小學校外輔導員李爺爺帶領我們雛鷹假日小隊來到了南京大屠殺期間,日寇修建的一座碉堡。
那是一座陳舊的碉堡,磚頭與磚頭間已有了縫隙,似乎隨時就要倒塌。它的門建在距離地面約二米處。破爛的木門上了鎖,通過一指長的裂縫望進去,卻發現里面斷垣殘壁,布滿灰塵的房梁上結滿了蜘蛛網,暗灰色的地上,只有幾張破爛的椅子。碉堡上有四個機槍口,據李爺爺說,這些機槍口是用來窺探和襲擊的,敵人在里面就可以射中外面的老百姓。
李爺爺告訴我們,這座碉堡是日本人為了保護鐵軌,運送軍需物資而修建的。當時,由于中國國民黨軍腐敗無能,導致幾十萬中國軍隊被幾萬日本軍隊打得潰不成軍。老百姓想反抗,就拿起各家的鐵鍬,去砸那道鐵軌,想要斷送日本軍隊的軍需物資。于是,日本軍隊為了保護鐵軌,保護自己的軍需物資,就建造了這碉堡來保護鐵軌。
“日本侵略者太可惡了!”聽完李爺爺的故事后,我憤憤的想:“不僅日本侵略者可惡,中國國民黨軍隊也太懦弱了!他們面對僅僅只有幾萬的日本軍隊,選擇的是逃避而不是面對,選擇的是投降而不是抗爭。這說明了什么?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仰人鼻息!以前,中國軍隊弱小,日本侵略者才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殺掠。現在,中國強大起來了,還會被挨打嗎?不,不會!祖國強大了,人民強大了,就能阻擋別國的侵略了,就可以不怕挨打了!由于時代的發展,人民強大了,做貢獻了,讓祖國強大起來了!我也要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發展獻出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勿忘國恥,圓夢中華。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為祖國的發展獻出自己的力量!
追尋紅色足跡主題征文(篇7)
五月四日,青年人的節日。這一天我們初一初二年級的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梅園新村紀念館進行“尋訪紅色足跡”的活動
剛進梅園新村,就看到了一座周恩來總理的銅像。這是以周恩來爺爺當年走出梅園新村的照片為原型,表現出了他平易近人,和藹可親。
進入紀念館的第一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的漢白玉浮雕,上面刻著周總理等領導人的雕像。浮雕上的風和云象征著他們是叱咤風云的人物。往里走,陸續記載著周總理生平做過的偉大事跡。重點記載的是:1946年5月到1947年3月以周總理為首的中國共產黨在南京與國民黨政府進行和平談判。在國共談判的每一個回合,周恩來爺爺在原則問題上毫不退讓,而在具體問題上又善于采取靈活的策略。這體現了他一心為國,無私忘我的人格魅力。
紀念館的第二層,展示了一些周總理生前用過的一些東西,如:手表、大衣、皮包……從他用過的這些物品中可以看出周總理的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生活作風。在談判期間,中共代表團有不少活動經費,但他們的吃、穿、用、沒有一樣是高檔的。他們認為在自己身上節約,就是給人民多增加積累。
眾所周知,中國開國總理就是周恩來爺爺。他不僅被中國人民所敬仰,同樣也羸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他的魅力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我們要緬懷周爺爺,就要永遠銘記和認真學習他的精神,使之發揚光大。
目睹了這些以后,我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來之不易呀!沒有他們這些老前輩的浴血奮戰,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
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為國家的繁榮富強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當然,在這一天,我又光榮的成為了一名共青團員。在周恩來爺爺的見證下,我一定會積極工作,努力學習,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為我們的祖國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