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月英事跡心得體會
榜樣人物雖然平凡普通,但卻提供了生命可以涉及的高度,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指引。他們身上的勇敢、善良、擔當、堅強,讓13億人民看到了人性中最美麗的光輝。
在大山深處教書育人36年的支月英,就深刻詮釋了執著和奉獻。邊遠山村教師奇缺,時年只有十九歲的南昌市進賢縣姑娘支月英就曾不顧家人反對,遠離家鄉,只身來到離家兩百多公里,離鄉鎮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學,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師。36年來,支月英堅守在偏遠的山村講臺,從“支姐姐”到“支媽媽”,教育了大山深處兩代人。
“支姐姐”到“支媽媽”,變的是稱呼,但不變的卻是執著和奉獻。她關愛孩子,資助貧困生,不讓一個孩子輟學,更是展現了筑夢路上炎黃兒女的精氣神。也不僅僅是支月英,不僅僅是評選出來的《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無數炎黃兒女為了心中的夢想,也正在日以繼日善行義舉,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規范融入工作、生活、學習中。
凡人善舉,小善大愛。將鏡頭筆端對準平民百姓,挖掘平凡人群中的不平凡故事,筑夢中國將更有動力。近幾年來,我局就通過“奉新公路好人”、“公路最美家庭”等評選,發掘了一大批先進典型和道德模范。在這些來自于身邊的典型引導下,全分局黨員干部自覺繼承傳統美德、弘揚時代道德,好人效應如同“滾雪球”般在我們的身邊輪番滾動,推動了另一批好人群體的出現。如“江西公路養護十佳標兵”羅來錕、“宜春公路最美家庭”—陳運金家庭、路救受傷兒童的奉新公路好人郭信明等先進人物。
我今年52歲,在公路部門堅守了30多年。深刻體會到與支月英同志相差過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向支月英同志學習,堅守公路建設、養護、管理一線,為奉新縣域經濟發展,為全縣市養公路的改造升級,仍要竭盡全力,精心組織,精心施工,為奉新人民的出行,為奉新城市建設的擴容,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支月英同志所說:“不是為了希望才堅守,而是只有堅守才有希望”。我要向“2016年感動中國人物”支月英同志學習,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即: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克服夫妻分居兩地等困難,沉下心來抓工作,擼起袖子加油干,為上富至九仙公路的二級公路改建、西塔至花橋二級公路改建的立項奮發努力。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弊蠲类l村教師代表支月英的感人事跡,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如盞盞明燈,點亮千家萬戶。這些榜樣人物也激勵著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把榜樣力量化作精神動力,付諸工作實踐,作出自身努力,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縣域的發展,提供“暢、潔、舒、美”的公路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支月英事跡心得體會篇2
副市長漆海云出席會議。
鄧保生指出,這些年來,宜春大力弘揚好人文化,積極打造好人之城,先后涌現出153名中國好人,支月英同志就是其中的一名先進典型。支月英同志是全省“龔全珍式好干部”、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師德楷模、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此次又當選“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可以說,她是全市63400多名教育工作者的先進代表,是全市23萬共產黨員的先進代表,是全市廣大基層一線干部職工的先進代表,她是一面旗幟,激勵著我們立足本職,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默默無聞、腳踏實地地工作,為建設美麗宜春決勝全面小康盡一份自己的努力、作出一份自己的貢獻。
鄧保生強調,要大力總結、學習、宣傳、弘揚支月英同志先進事跡。要精心開展學習活動,邀請支月英等基層典型模范在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學習會上作先進事跡報告,帶動引領全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深入學習;成立市委宣講團,在全市開展支月英同志先進事跡巡回宣講;充分利用報紙、電視、電臺、網絡等各類新聞媒體,多角度、立體化宣傳支月英同志先進典型事跡,廣泛開展學習討論、征文演講、文藝宣傳、調研座談等宣傳教育活動,讓支月英同志先進事跡進機關、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讓干部群眾在感動中受到教育,營造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
鄧保生強調,要進一步加強鄉村教學點軟硬件建設,改善教學條件和教學環境。高度重視鄉村教育,加大資金投入,抓好包括支月英同志所在泥洋村白洋教學點在內的全市1054個鄉村教學點建設,強化師資培訓,開展名校名師對口幫扶交流,提升鄉村教學點教學質量。
鄧保生強調,要全力打造支月英黨建品牌。支月英與當地村民關系十分親密、融洽,要認真總結其經驗,成立“支月英工作室”,加大黨建經費投入,組建以機關黨員干部、農村社區黨員、離退休老黨員為主體的黨員志愿者隊伍,在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精準扶貧、為民辦事服務、化解群眾矛盾等方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將白洋教學點培育成黨員學習教育基地。要放大“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品牌效應,充分挖掘泥洋村生態鄉土特色,與奉新仰山等景點串點成線,將白洋教學點打造成為人文旅游教育點;要推進“黨建+扶貧”,開展奉新縣城至白洋組公交班線試點,加快開通客運班線,進一步完善泥洋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產業扶貧、基礎扶貧、教育扶貧,切實改善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鄧保生強調,要注重人文關懷,健全褒獎幫扶長效機制。支月英同志在大山里堅守36年,體弱多病,我們要對支月英同志開展家訪活動,了解實際困難,解決實際問題,體現黨組織的關心與關愛。要在評優評先、職稱晉升、績效考核等方面向鄉村教師傾斜,每年評選10名優秀鄉村教師代表。要持續深入推進宜春“好人文化”建設,不斷完善精神鼓勵、物質獎勵、社會保障為一體的褒獎幫扶長效機制,用好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專項獎勵幫扶資金,在親屬就業、子女就讀、醫療和住房保障等方面加大幫扶力度,推動形成“不讓老實人吃虧”“好人有好報”的價值導向。
支月英事跡心得體會篇3
2月8日晚,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20__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上,江西農村最美鄉村教師代表支月英當選“20__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感動你我,感動中國。平凡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們讓我們由衷感動,總有一些事情讓我們溫暖心肺。被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的《感動中國》,就為我們挖掘了一批榜樣人物。這些榜樣人物雖然平凡普通,但卻提供了生命可以企及的'高度,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指引。他們身上的勇敢、善良、擔當、堅強,讓13億人民看到了人性中最美麗的光輝。
在大山深處教書育人36年的支月英,就深刻詮釋了執著和奉獻。邊遠山村教師奇缺,時年只有十九歲的南昌市進賢縣姑娘支月英就曾不顧家人反對,遠離家鄉,只身來到離家兩百多公里,離鄉鎮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學,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師。36年來,支月英堅守在偏遠的山村講臺,從“支姐姐”到“支媽媽”,教育了大山深處兩代人。
“支姐姐”到“支媽媽”,變的是稱呼,但不變的卻是執著和奉獻。她關愛孩子,資助貧困生,不讓一個孩子輟學,更是展現了筑夢路上炎黃兒女的精氣神。也不僅僅是支月英,不僅僅是評選出來的《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無數炎黃兒女為了心中的夢想,也正在日以繼日善行義舉,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規范融入工作、生活、學習中。
每一個人物每一段故事,都浸潤著滿滿的真善美,都散發著暖暖的正能量。就以此次入選《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的十位榜樣人物來說,其大都來自基層、出自平凡,卻做出了一般人難以做到的不平凡事情。他們的事跡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他們的精神可敬佩、可親近、可學習,可謂13億多人民群眾學習的“精神富礦”。
凡人善舉,小善大愛。將鏡頭筆端對準平民百姓,挖掘平凡人群中的不平凡故事,筑夢中國將更有動力。近幾年來,江西就通過“江西好人”、“最美家庭”等評選,發掘了一大批先進典型和道德模范。在這些來自于身邊的典型引導下,民眾自覺繼承傳統美德、弘揚時代道德,好人效應如同“滾雪球”般在我們的身邊輪番滾動,推動了另一批好人群體的出現。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最美鄉村教師代表支月英的感人事跡,讓我們在寒冷冬日里更有暖意。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如盞盞明燈,點亮千家萬戶。這些榜樣人物也激勵著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把榜樣力量化作精神動力,付諸工作實踐,作出自身努力,為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凝聚更多的正能量。
支月英事跡心得體會篇4
55歲的支月英老師,是澡下鎮白洋村教學點負責人。1980年,她來到海拔近千米的偏遠山區——澡下鎮泥洋小學任教。36年來,支老師一直扎根山區教育,舍小家顧大家,精心培育桃李,把青春和熱血無私奉獻給了大山里的孩子們。36年間,支月英老師不是沒有過退卻的念頭,也有很多走出大山的機會,但她都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雖然長期超負荷工作,使她這些年常常頭暈眼花,而且還患有甲狀腺功能減退、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聲帶結節等病癥,甚至左眼失明,支月英老師仍然堅持著。今年5月,支老師已年滿55歲,按照政策,她本可以退休了。但她表示“只要身體允許,我會一直在山區教下去,我更希望有新的老師到山區!”。
當主持人問她為什么不離開大山的時候,她這樣答道:不是為了希望才堅守,而是只有堅守了,才有希望!“堅守”兩個字,道出了教師無私奉獻的真諦,讓我們的心靈為之震撼。其實,看看我們身邊的老師們,何嘗不是這樣做的呢?
看看我們的任課老師,為了學生成才,課上悉心指導,課下耐心輔導;尤其是輔導大賽和高考的老師們,平日加班加點更是常事,但是他們從不叫苦叫累,大賽取得歷史突破是他們的功勞,考上高等學府的學子們手中的錄取通知書有他們的血汗。
再看看我們的班主任老師,除了承擔日常的教學工作以外,還要負責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學生生病了,要找班主任;學生有矛盾了,要找班主任。為了學生們的成長,他們總是來的最早,走得最晚。早上天還不亮就早早來到學校,到餐廳、到宿舍、到衛生區、到教室巡查;晚上上完自習,還要到宿舍檢查,等安頓好學生們才回家,可以說,哪里有學生哪里就有班主任的身影。即使在周末休息的時候,班主任還要聯系家長,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周日,當大家在家里享受周末的時候,他們又早早返校等著學生。我們的老師也有自己的家庭,也有自己的子女,他們忠于職守,無私奉獻的動力,我感覺用支月英老師的話來回答再恰當不過,“只有堅守了,才有希望!”
梁啟超曾說過:“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鼻嗌倌?,是家庭興盛的關鍵,是國家繁榮的源力,是社會延續的希望,為了讓這些國家的未來健康成長,我們愿意為職業教育奉獻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