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散文范文
在簡單而重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各類作文應該都不陌生。作文是文字的組合,經過人的思考熟慮,借助語言的組織能力來表達主題思想的文學形式。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童年趣事散文范文,僅供參考。
童年趣事散文范文(篇1)
清粼粼的小溪邊,淺灘旁,茂密的水草碧幽幽的,隨風擺動。小紅蝦就藏在那里面,悄悄地覓食。看不見身子,只有兩條細長的胡須在水面上探尋,要仔細看,才能發現。
不用釣鉤,不用抄網,用半截線繩拴上蚯蚓,或者雞腸子、肉條什么的,有腥味的東西就行,或拴在竹棍上,或直接將線繩纏在手上,都可以。伸進水里面,上下輕輕地拉動,吸引小紅蝦來捕食。只要小紅蝦看見了,就會用前面的兩只大鉗子夾住,不落地就死也不會松開。
夏天里,我們小伙伴們相約了,去河邊專抓小紅蝦。那時間沒有塑料桶,就端上臉盆。用不了多大功夫,就會抓上多半臉盆。
那時間缺油,沒法油炸爆炒,就洗刷干凈,掏掉贓物,撒上鹽,用紙一個個包起來,再糊上和好的泥巴,放進爐膛里,把泥巴烤干就熟了。摔碎干泥巴,打開紙包,就會聞到一股清香。小紅蝦殼多肉少,不圖飽餐,也就是吃個味道,但更多的是一種情趣,一份喜悅。
撈鰍魚,我們小時候捕撈的鰍魚,不是泥鰍,是一種生活在小溪里不鉆泥地的魚,其形狀、個頭卻與泥鰍極為相似,所以當地人都管這種魚叫鰍魚,也有叫狗魚的,因為它的頭特別像狗頭。
鰍魚沒有魚漂,故而不大進行長距離的遠游,而且游動速度也比有鱗魚慢。用魚鉤去釣,也會釣好多,但不是最好的方法。每當夏季來臨,我們小伙伴就會背上背篼,拿上棍子,到小溪里去撈鰍魚。到了小溪,淌進水里,將背篼一個挨一個排列起來,攔住小溪,派一個小伙伴在上游二三十步開外,將棍子伸進水里左右不停地攪動,往下驅趕,快要接近背篼時,我們就猛地將背篼抬起來,背篼里就會有許多的鰍魚激烈地蹦跳,然后再倒進盛著一半水的桶里。就這樣,一直往上游一截一截地重復,直到裝滿水桶。
那時候,鰍魚的種群密密麻麻的,總也捕撈不完。如今大量修建水電站,加上不法分子電打、放魚藤精,再加嚴重污染,洪水泛濫等,鰍魚幾乎絕跡了。
和泥鰍一樣,鰍魚也是無鱗魚,肉質細嫩,油炸、用青辣椒爆炒,或燉湯,口感特別好,特別香。
童年趣事散文范文(篇2)
兒時的風箏,是我春天愜意的日子。
放風箏的季節,照著自己喜歡的樣子,在家里翻箱倒柜,找來做風箏的物料和工具,自己親自動手,精工細做個風箏。先用刀子削出三根長短不一,粗細一樣的細竹篾來。用細線把細竹篾綁成風箏架,在風箏架上糊上一層輕薄柔韌紙,用紅黃綠等顏料涂上喜歡的圖案,再題上“雄鷹號”、“英雄號”、“勇士”等之類的名字。在風箏的尖頂部,粘上準備好的兩條彩紙條,這樣做是為了平衡風箏,飛上天飄飄的也好看。翻出母親納鞋底的棉線,連起風箏架正中心和各端的點,把長長的線一圈圈,繞在用四根長短不一的木棍做成的線拐上,就成了。
風箏做好了!試試管不管。激動的蹦著高,左鄰右舍間來回轉,招呼來一群小伙伴,駕著風箏,嘰嘰喳喳一路跑顛……
村頭田野空曠處,你架風箏,我來放線。呀呀,高點,高點,再高點!趁著風大趕緊的蹲下屁股,用腳尖點地猛的想上以竄,把手里風箏送上藍天。扯線的狗蛋拉著風箏急急的向后竄。哈哈……飛了,飛了,我們的風箏飛上天啦!
跑累的狗蛋有點大氣喘。“看你跑多慢,換我,換我,換換我……”饞貓便喊叫,便挽著袖子跟上去,一把接過狗蛋手里的線。你累了我上,我累了他接著竄。就這樣伙伴輪流牽著線。手里繩線全放完,天空高處的風箏迎風飄的悠然,悠然,好悠然!累的伙伴地上躺,瞇著小眼晃呀晃,一刻不舍看著風箏望藍天。
有時風力小了真費勁,不知放飛多少次,風箏還真難飛上藍天。拖著風箏到處飛奔,直小伙伴各個跑的滿身大汗。有時候你追我趕,不知摔了多少跟頭,弄臟了衣服和嘴臉。這時候往往不覺疼痛,沒有一個小伙伴叫苦喊累,爬起來繼續咋咋呼呼拼命的攆,樂此不疲!直到玩足玩夠玩過癮,玩到父母找到村頭,在一遍遍大聲催叫回家吃飯時,才滿身泥巴,晃悠著有點酸疼的小腿,抹著滿臉的汗濕,弄得小臉咋像個大花瓜,唯恐挨了大人的巴掌,便溜著墻角小心翼翼的回家,在母親大聲奚落聲里,像個筋疲力盡的懶貓,饑不擇食的吃著早已等涼的飯。
經年往事,有誰知道?兒時快樂的奔跑里,追逐的夢想,是風箏?還是藍天?
童年趣事散文范文(篇3)
童年,在小山村度過。那時候的日子貧窮,我們姊妹六人,在父母的艱辛中活過來。但留在記憶中很多故事,仍歷歷在目,仿佛就在眼前,偶爾總出來,或者溫暖,或者感動,讓我常常涕淚漣漣。
我們屯,地處卡岔河西岸,風景秀麗,村西頭有山,在那個時候,還修筑梯田,至今還有大致輪廓。出村往東走不遠,就有柳條通,那是我們常去的地方。春末夏初,柳絮揚花,折下幾只柳枝,做成柳笛,吹出童年的序曲,那份快樂縈繞心里,稚嫩的童年長出期許。
卡岔河沿岸,平坦無邊,遠遠望去,蜿蜒的身軀,九曲回腸,橫貫南北。夏季里野花開放,姹紫嫣紅,引來百鳥歌唱,是我們兒時的天堂。野鴨常常光顧荷塘,白蒲叢中,時常傳來歌唱,一群稚嫩的孩子,相約撿拾野鴨蛋,拉成橫排,布下天羅地網,一字橫排,從一頭出發,向前搜尋,常驚起野鴨撲棱棱的飛起,那捂熱的鴨蛋還帶著體溫,被收入囊中,吃進饑餓的胃腸。那時候,還沒有環保的概念,純粹是孩子嬉戲的向往。
攔河壩的西岸,有一片遼闊的水域,岸邊有千坰稻田,平疇沃野,滿目滴翠,布谷翩飛,唱和稻浪。在低洼處,有一片湖泊,水面寬闊,野鴨常常在水面游弋,三五成群,起落翩飛,一片繁忙。
這一片水塘,也是我們童年野浴的地方。我的泳技不高,只會狗刨和飄揚。水里青苔很多,常常裹住雙腿,羈絆人的動作,危險頻出,偶有溺水事件發生。
那一年,我十五歲,跟隨我們村的五保戶李大叔一同洗澡,不慎掉進深坑,喝下幾口老湯,心驚肉跳,慌忙發出呼救,生命危在旦夕。李大叔還沒來得及施救,我突然冷靜了。深憋一口氣,讓身體下墜,等到沉到水底,身體開始慢慢上浮,當頭露出水面時,我用自由泳的姿勢,游出危險區域,在淺水區站立,進入安全地帶,脫離危險,著實出了一身冷汗,逃過了一劫,現在想起,還心有余悸。
事情已經過去幾十年,回想起來還后怕,毛骨悚然,等于撿到一條小命。常言說:“大難不死,必有后福”。雖然,人生很平淡,畢竟為國家,為社會,為家庭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慶幸,慶幸!
童年趣事散文范文(篇4)
“待你長發及腰,歸來娶你可好?”聽到這句歌詞,我便想起童年的“草辮子”。
七十年代尾八十年代初兒,那時候女人特別流行梳著兩條大辮子,就像李春波的《小芳》的大辮子一樣。女人擁有一條又黑又長的辮子,比美麗的容顏更吸引人的眼球。
那時候我也就六七歲,看著那些大姑娘小媳婦都有長辮兒,羨慕得不得了。那時,我和鄰居家的小芝是最親密的玩伴,我們倆一起上學,一起去田野里小溪邊。
一天,我倆手牽著手,在小河邊溜達,忘記了是誰的想法。我倆拔了一抱塔頭草,坐在地上開始編辮子。她攥著一把草,我把草分成均等的三份,認真地編起來,編了好多,在里面挑出了四條好的,她兩條,我兩條,綁在了自己的小辮子上。這回辮子長了。我倆那個美呀!心里樂開了花,覺得自己似乎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兒了。走路脖子挺得流直兒,頭仰得老高的,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哪里人多就往哪里扎,可是大人們都忙著手里的活,誰有時間看我倆啊!我倆就牽著手,漫無目的在路上轉悠。這么漂亮的辮子,沒人夸心里真的不甘啊!
終于在一片麥田旁的大樹下,碰到了放羊的老程頭兒,他看到我們倆,端詳了一會。“哎呦,這是誰家的大姑娘啊,辮兒這么長,真好看啊!這辮兒,長得真快,一會功夫就到腰了。”他坐在樹根下,一邊卷著旱煙,一邊滿臉帶笑的看著我們。他是一個孤老頭,帶個前進帽兒,穿個軍用的破棉襖,沒有扣子,用一根麻繩系著,棉襖黑乎乎的早就打鐵了。臉又黑又瘦,似乎很久沒洗過。他身上的旱煙味很大,老遠就聞到了,手還不聽使喚,半天也沒卷成一顆煙。平時我們一群小孩兒跟在他后面,總笑他卷煙時的囧態,笑他站在那腿總不停地亂動,亂踢,他從不生氣。我們笑他,他自己也隨著我們笑,大人孩子都喊他“大老程”。現在才知道,他當時一定是得了“帕金森病”。我們平時都不肯仔細看他一眼,那天卻覺得他那么的慈祥可愛。呵呵,我倆當時的心情真的無以言表,心里那個美啊!臉上還有點不好意思,低著頭,擺弄著辮子。一直聽完他夸我們倆的美言,才拉著手一起蹦蹦跳跳的跑回家,晚上睡覺都不肯摘下來。哈哈,真傻哦!
童年趣事散文范文(篇5)
我們的村子,坐落在晉中平原的汾河東岸,在村子的北面是我們祁縣人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昌源河,汾河和昌源河就在我們村子的西北角會合了。由于村子依伴有了這兩條河,所以我的童年生活也就有了不少的趣事。
記得小的時候,這兩條河流幾乎沒有枯水的時候,不要說汾河了,就我們村北的小河(昌源河,小河是我們村里人對它的俗稱)一年到頭都是水流不斷。每到冬天河水結冰的時候,冰面上就成了我們經常出沒一個歡樂天堂。記得七十年代那個時候的冬天,氣溫很低,河面上的冰結的很厚,幾乎能開過拖拉機。沒有了危險,于是乎我們就在這冰面上玩兒起了抓特務的游戲。
冰車是這個游戲的主要工具。我們用幾塊木板釘成一個小雪橇樣子,再在下面接觸地面的兩個木板上固定上鐵絲(一個是為了減少摩擦,二是為了保護木板不被磨壞),這樣就做成了冰車。找兩根一尺來長筷子粗的鋼筋,一頭固定上木柄,一頭磨成尖的,這個是用來滑冰車的(我都忘了叫什么來著,現在權且叫它冰刺好了)。當時由于材料的缺乏,記得我們七、八個伙伴才有三輛冰車,玩兒的時候總是得有幾個伙伴跟著我們的冰車跑。游戲開始了,找兩個人當特務,其他都是警察,給“特務”分一輛冰車,我們用兩輛冰車來抓他們。一個特務盤坐在上滑冰車,一個站在冰車后面,由他們先“逃跑”然后我們幾個滑著冰車去圍追堵截他們。小時候的冬天要說比現在冬天冷多了,再加上物質匱乏的原因,我們每一個人有手套戴,大家幾乎都是頭上戴雷鋒式棉帽,身上光脊梁穿棉襖棉褲(好點的外面罩一件夾襖),腳上大棉鞋。北方冬日里的田野,西北風呼呼刮著,冰面上刺骨的寒冷。可就是這樣,大家個個都玩兒的樂此不疲,不時地有人滑倒在冰面上,也有幾個跑著撞到一起爬在那里。等到眼見的夜幕降臨時,我們才把冰車和冰刺收起來藏到我們的一個“藏寶洞”里,這才戀戀不舍地“撤離”我們的戰場,凱旋回家。
現在偶爾回到村里也有到河邊的時候,可是已經不見了村北的小河,往日泱泱大汾河也剩下幾近干涸的河床。短短彈指20幾年,我再沒見過現在的孩童去玩兒我們以往的游戲,我再也看不到我童年時的“冰上戰場”,別了,我心愛的冰車,我昔日歡樂的戰場;別了,我快樂的童年。
童年趣事散文范文(篇6)
每到春天,大人們為了讓孩子們積極地上山挖野菜來喂養雞鴨,各家眾口一詞的鼓動話就是:誰挖的野菜多,端午節時就多分雞蛋和鴨蛋。為了這個賞賜,家家戶戶的小孩放學后,都積極主動的挎上菜籃子,上山挖野菜。那時侯不象現在把孩子的學習看的無比重要,至于你學習的怎樣,完沒完成作業,大人們是從不過問,更不用說布置家庭作業和輔導、檢查作業了。
放學后,約幾個伙伴就急急的往山上去,一路上嬉笑打鬧撒歡的野,童真無忌的飄灑在初春的的山野。傍晚,挎滿滿的一籃子野菜,唱著革命京劇樣板戲的唱段,在四起的炊煙中回家,好不愜意。
這一天和往常一樣,和伙伴們一起上山挖野菜。正走著,突然一只鳥兒“撲愣愣”從一棵大樹上飛走,大伙都吃了一驚,集體抬頭向樹上望去,不約而同的發現在樹的枝椏間有一個鳥窩,幾乎是同時地喊出:窩里有鳥蛋。
小福子是爬樹高手,豈能放過鳥窩里的誘惑。他扔下菜籃子,朝掌心吐了口唾沫,走到樹下略一換乞,蹭蹭蹭,轉眼間就爬到了鳥窩附近。他先用手敲擊了幾下鳥窩,那是怕鳥窩里有大鳥或者蛇之類的東西,等了一小會見沒有什么異常狀況,于是就大膽的將手伸進鳥窩。
鳥窩里只有兩顆鳥蛋,這讓他有些失望,不過有就比沒有強。在樹上,小福子喜滋滋的朝我們炫耀。
平常小福子上樹下樹幾乎如履平地,可今天手上多了兩個鳥蛋,平添了下樹的難度,上半部有枝杈的地方還可以,到了下半部沒有了枝杈他可就沒了辦法。不過小福子還真有主意:把鳥蛋含在嘴里。這樣就騰出了雙手,可以攀著樹干下樹了。也許是過度激動,急著向我們展示他的勝利成果,離地面大約一米多高的時候,小福子竟然雙手一松,從樹上跳了下來。大伙都趕緊過去準備看新鮮,可小福子卻推開眾人,蹲到一邊“哇哇”的嘔吐起來,伙伴們以為是他跳下來摔壞了,趕忙過去一看,只見花花綠綠的吐了一地。
原來,當小福子從樹上跳下來的時候,由于地面的反作用力,他的嘴不由得上下一緊,那薄薄的鳥蛋皮怎禁得住這樣一擊,立馬就在他嘴里稀里嘩啦了。大伙笑做一團,小福子卻失去往日的活躍,雙眼竟掉下淚來。為此,小福子好長時間沒和我們一起挖野菜了。
童年趣事散文范文(篇7)
也是在這一年的初秋,某日我們幾個伙伴又湊到了一起,瘋鬧一陣子之后便想去水塘里玩耍,盡管初秋的天氣已經轉涼,但我們去時已經是下午三點多,此時泡子里的水已經被陽光曬熱乎了。
大家脫衣跑入水塘依然還是瞎胡鬧,撩水、拋泥、嬉戲……
幾人正玩得起勁兒時,卻遠處見蘆葦蕩邊上有幾只類似于野鴨子的鳥兒游動著,再也顧不得在水里嬉戲,幾人當即分頭朝幾只鳥兒包抄過去。
趟水走到被一條水溝阻隔的蘆葦蕩邊上時,發現蘆葦稀疏的地方有幾只如鵝一樣的鳥崽,一只只瞪大眼睛游哉游哉地在水面上浮游嬉戲。
我們朝四周看了看,見并不曾有人在這里放養鵝鴨,于是認定是野鳥,便開始追逐捕捉起來。
幾只野鳥見我們跑向它們便驚慌失措逃竄,但它們在水里游的并不快,只是拼命游泳卻不飛,它們是小崽還羽翼未豐,在水里經過一番追逐后,最終我捉到一只,鐵蛋也捉到一只,另一個伙伴逮了兩只。
拿回家后大人們說是大雁崽,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雁崽對我們似乎并不怎么害怕,放在院子里之后,它看著母雞孵出的幾只鵝崽僅愣了片刻,便晃晃悠悠地朝鵝崽們走去,嚇得幾只鵝崽鳴叫著四處奔跑。無論鵝崽怎么奔跑,雁崽鍥而不舍地跟在它們后面。
雁崽執著地尾隨它們一陣子之后,鵝崽們被弄得無可奈何勉強接納了這位“不速之客”。
雁和鵝雖不是同類卻成了一家,它們在一個盆子里吃食,在一個巢穴里睡覺,待到初冬漫天飛雪的時候,這只被我捉回去的雁崽已長成了大雁,并且可以在院子里飛翔了。
大雁崽似乎已經把這里當成自己的家了,常振翅飛起在院子上空盤旋幾圈后落下。大雁最初飛起的時候,驚得院子里雞鴨鵝狗同時發出各自的驚叫,久而久之這些家庭成員們也都習以為常了,大雁再飛起時哪個也不再驚叫了,但依舊用詫異的表情看著空中飛翔的大雁,那樣子似乎依舊感到很是好奇,也像是羨慕大雁能夠自由飛翔。
童年趣事散文范文(篇8)
和現在的孩子不一樣,上世紀六十年代后期出生的我們,雖然沒有經受那場翻天覆地的“革命圣火”的洗禮,但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身處偏遠貧困的閉塞鄉村,根本就談不上什么精神生活。唯一的“奢侈品”恐怕就是難得一見的“樣板戲”,雖然一部電影翻來覆去的看過了好幾遍,但人們似乎還是癡心不改,熱情不減!有時為了看電影,辛勞了一天的鄉民顧不上吃晚飯,抓把葵花桿兒或柏樹皮做火把就邀邀約約的出發了。有一次,我也空著肚子攆著哥哥姐姐們一口氣跑了七八里山路去看電影,等趕到目的地,卻聽說“片子”還在幾里外的某某生產隊,大伙便又滿心歡喜的等著。滿壩子的人,密密麻麻的,好不熱鬧。有的嗑瓜子兒,有的擺龍門陣,有的說笑,有的打情罵俏……而我竟然背靠著農戶家的屋檐柱做起美夢來,等我睜開惺忪的雙眼,電影已經映到了尾聲!看著屏幕上抖動的畫面,我才發現自己的雙腳不聽使喚,簡直無法伸直。一面一揉一捏著發麻的腿腳,一面注視著熒屏上夸張的畫面,我竟然忘了埋怨伙伴們沒能及時叫醒自己!幾個哈欠之后,人們就打著火把各奔東西了。來不及多想,我便隨著伙伴們深一腳淺一腳的往回趕。由于蹲得久了,腿腳有些僵硬,而大家趕路的速度又十分了得,我稍不留神,就栽倒到刺骨的冬水田里去了。
來不及清洗身上的泥巴,來不及擠掉衣服上的污水,我的哭聲和著渾濁的泥水,一路走,一路流,有了這次教訓,我以后就聽話多了。無論什么“希奇物兒”,我都不甚“感冒”!再也不會“鑼響跑一趟,鼓響跑一趟”了。大人們便說:“一回被蛇咬,二回不鉆草——這娃有‘性水’!”為了弄懂“性水”的含義,我死纏著大哥翻遍了家里那本紙頁發黃的《新華字典》和父親那本殘缺不齊的《說文解字》,但最終還是不得而知。于是,我便鄭重其事的質問父母: “什么叫‘性水’?字典里怎么沒有?”父親微笑著說:“吃一塹,長一智!能吸取教訓,這就叫有‘性水’!”我圓睜了雙眼說:“什么叫‘吃一塹,長一智’?”父親哈哈大笑,猛吸一口山煙,再慢騰騰的吐出煙圈兒來,爾后,他不緊不慢的說:“慢慢來,以后讀書就知道嘍!”歇了一會兒,父親開心的哼起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書中自有黃金屋?”用黃金修筑的屋子究竟是什么樣子?什么叫顏如玉?這些問題就像無數條調皮的蟲子,不停的撩一撥著我那顆極不安分的心,一顆讀書求知的種一子在我的心底萌發了……
童年趣事散文范文(篇9)
小時候覺得天空就是一位深不可測的魔發師。時而碧空如洗,時而白云飄飄,時而烏云密布,時而驚雷震震……
四年級在語文課上學習完《火燒云》這篇課文后,大家越發對那高不可攀的天空充滿幻想,時常久久凝望著它。腦海中會想:在白云滾滾的時候,哪朵云彩像一匹壯碩的馬,哪片兒云彩是一條奔跑著的小狗,哪塊兒云彩是一只威武的獅子……下課的時候大家就會聚在一起互相交流自己看到了什么。
“昨天云彩真多,放學后我在我家樓頂上看見白云變成了觀音菩薩、孫悟空、豬八戒……”小孟同學得意洋洋地“高談闊論”。
“哇……真的嗎?你怎么看到的,你還看到了什么?”小孟的身旁瞬間就形成了一個圓形的屏障,一個個充滿好奇的腦袋交頭接耳,七嘴八舌地詢問著……
“你們不信的話,今天放學跟我一起去我家,我們一起看。”小孟夸夸其談,甚是得意。
九十年代初正是《西游記》盛行的時候。大家會把印有他們畫像的貼紙貼在書本上。撲克牌上也都是印有《西游記》影視人物的畫像。人們玩撲克牌不再是比較數字的大小,而是比較撲克牌上的畫像誰的本領高強。
這天放學,果然有十幾個同學緊跟著小孟,都渴望能像小孟一樣看見那么神奇的畫面,想象著:如果自己心中最喜愛的神話英雄在現實中看到,那該是一件多么自豪、多么有趣、多么無憾的事呀!
大家爭先恐后地爬上樓頂,每個人望著層層疊疊的白云都無限憧憬、無限歡喜。
小孟說:“得躺下看,不要出聲,不然會把自己想看到的東西嚇得不敢出來的。”
空氣瞬間靜止,鴉雀無聲。
可過了好久,云淡風輕。別說觀音菩薩,連狗啊馬啊也沒有看到。大家不禁就有些心急。
“得瞇縫著眼睛看,這樣才能顯得心誠,他們才會出來。”小孟又開始了指揮。
大家趕緊瞇縫著眼睛。陽光的余暉溫暖的包圍著大家,風輕輕地吹著,白云輕盈地飄移,每個人都凝神靜氣,想象便在白云中馳騁……
最后,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看到了觀音菩薩、孫悟空,只知道在那樣的環境下,大家都迷迷糊糊地睡著了。
第二天,大家作業都沒有寫完,被老師罰站。大家看到小孟,小聲嘀咕:“怎么回事,我們什么都沒有看到?你肯定是騙人的。”
“我沒有騙人,昨天我又看到了。是你們心不誠,沒有照著我說的做。不信,今天放學后你們再去我家看,一定會看到的。”小孟依然神情篤定。
大家面面相覷。
放學后,又有七八個同學跟著小孟,到她家的樓頂上看云彩去了……
童年趣事散文范文(篇10)
看電影在童年那可是很快樂的事情,可這種快樂不是經常有的。
農村的電影放映隊是很受歡迎的,每個鄉鎮(那時候叫公社)都有一支。他們從縣里電影發行站取回拷貝,然后每個村子(那時叫大隊)巡回放映。每循環一次最低需要半個月時間。
很關注放映隊的走向,打聽到三里五村有放映隊的消息,伙伴們立馬奔走相告,吃罷晚飯呼朋喚友跟著大人們前去觀看,常常一部電影能看上三五遍,影片里的一些對白也就成了平時的口頭語。
這一天放映隊到鄰村的消息傳到村里,伙伴們相互通知,早早的吃晚飯等候大人們收工回來,好跟著他們去看,因為去鄰村要走好幾里山路的,沒有大人領著小孩們往往會迷路的。
前幾天剛下過雨,山路上坑坑洼洼積著雨水,去的時候天還沒有全黑,大人們講著白天勞動的事情和久遠的傳說,以及找一個話題取笑某個人,小孩們則蹦蹦跳跳在水坑間跳躍著、嬉戲著,無論大人和小孩臉上都洋溢著歡喜。
記得很清楚,這天上映的影片是《地道戰》,我們去看電影的村子恰好叫高屯,所以“看你高家莊的地道能裝多少水”,就成了回家路上大人孩子們講的最多的話。
大人們常常惡作劇,走著走著就會跑起來,害的我們這幫小孩在后面拼命的的追,不時會有伙伴們被山路上的石塊拌倒,然后大人孩子們哄然大笑,又放慢腳步著走。
這天我們又被大人們帶動下跑了起來,一邊跑大人們還告訴我們:前面有水坑,讓你們跳就跳。剛開始還好,我們隨著大人們的節奏,跑著跳著很是開心。大人里不知是誰萌生了個壞主意,沒水坑的地方他們喊跳,我們就不知就里的跳,惹的大人們一陣陣壞笑;而有水坑的地方他們卻不喊了,我們跟在后面還以為是好路呢,結果就接二連三的踐踏在水坑中,鞋也臟了、褲子也濕了,大人們暴笑,還一個勁的問:高家莊的地道水深嗎?伙伴們都很狼狽,但也沒有辦法,如果說了不好聽的話,大人們就會說下次不領你們來看電影,我們可就傻眼了。
最恐怖的是有一次我們跟大人們到另外的一個村子看電影,電影結束時,我和小石頭與大人們及小伙伴們走散了,我倆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倆東一頭西一頭的亂跑,先是我哭了起來,緊接著小石頭也把壓抑好久的哭聲迸發出來。我倆縮成一團也不敢亂跑了,只是蹲在墻角大哭。還好,一會我們的哭聲驚動了鄰村的人,一位大叔走出了家門,問清我們的住處后,拿著手電筒把我們送回了家。
雖然看電影有種種不快的經歷,可我們仍樂此不疲,一旦有放映隊的消息還會欣然前往。
童年趣事散文范文(篇11)
兒時的歲月,大多數家庭清貧窮苦,是吃個燒餅能解饞,兜里裝把花生或幾塊糖果,都會招呼伙伴顯擺上天的年代。那時孩子們的玩具更是少之又少,哪像物質豐富的今天,小孩玩的玩具飛機,摁一下就能飛上天!
兒時少不更事,難懂大人的難。枯燥貧乏的歲月,最大的樂趣,就是自制一個“彈弓”,一把“洋火槍”,一個“風箏”……嬉鬧間,快樂著不知愁為何物的童年。童年趣事,就像風和微風緊密相連。有時一個壓著一個,一個接著一個,像卵石般,重重疊疊,快樂多彩,經年不忘。也像兒時沙灘上認真數的小貝殼,怎么數都數不完……
是謀劃已久的念想?還是眼饞別的小伙伴,都有一把神奇的彈弓?讓我丟下手里的飯碗,就急急的跑進村頭的樹林。來回轉悠幾圈,便瞄準了一個“Y”型枝叉。退后幾歩遠,大著嗓子咳嗽幾聲,朝掌心吐出點唾液,來回搓幾下手。一個箭步沖上去,抱緊樹身,蹭蹭蹭……高高的樹上,折下自己喜歡的枝叉。回到家,翻箱倒柜找來制作彈弓的工具,先削去樹皮,在叉的頂端,認真細心的用鉛筆刀刻出一圓“凹槽”,用早已準備好的兩根長短一般齊,車內胎剪出的兩根皮筋,或彈性好的膠皮條。在刻出的圓“凹”槽上,用細鐵絲固定綁實,另一端綁在地瓜葉大小,硬實的橢圓形牛皮帶上,充當“彈窩”,有時也叫“彈兜”。
還有一付彈弓,是用硬鐵條握成的架,在頂端握出兩個“小耳朵”,用來綁皮筋或皮條,其它程序和木彈弓一樣,沒啥特別的變化。這一木一鐵兩付彈弓,把兒時貧瘠枯燥的生活演變的樂趣無窮。天天神氣的別在腰間,盼望著天明,昐望著放學,盼望和小伙伴賽彈弓。
彈弓比賽很簡單,隨時隨地都能進行。哈哈……停在樹上的小鳥,路過身邊的小狗,墻上的瓦片,水里的鴨子,覓食的小雞……都是比賽的目標。舉起彈弓瞄準,選出個“司令”,喊一聲射擊,就算比賽開始,哈哈……射中啦,射中啦……拍著巴掌,蹦起高歡呼!
射馬蜂窩那次比賽,烙在腦海里,咋也忘不掉。不知那個小伙伴,彈弓里射出的小石子,正中蜂窩和樹枝的接點,落地蜂窩里飛出的馬蜂,瘋了般,傾巢而動,嗡嗡嗡……不論你跑的多快,任由你拍打掙扎的多頑強。頭上,臉上,只要露出皮膚的地方,都成了馬蜂報復的戰場。瞬間,刺樣的疼,變成一片鬼哭狼嚎。啊啊……呀呀……蜜蜂蟄過的臉,咋像個熟透的面瓜!也就自那時起,玩彈弓的伙伴,在家長的監督下寫了紙條,還用針刺破指尖,按了手印,立下規矩,舉手發誓,再不去惹蜂窩。
經年往事,綿延悠長。童年的趣事,每每憶起,便能醉透整個身心。
童年趣事散文范文(篇12)
那個玩具匱乏的年代,小孩的玩具稀罕少見,“紙片”曾是我的最愛之一。
晴朗的天氣,農村的街道上,樹林里,是兒時小伙伴打紙片的聚集地。打紙片一般是兩個伙伴玩,多人玩方法也相近,就是一個一個輪著個擊打,打翻了,再兌上一個紙片,或輸或贏,直到玩累玩過癮才罷手。
童年的記憶里,我喜好兩人玩打紙片。這樣交叉少,輪流快,一來一往見成敗。要是技術好了,贏得比較快,贏光對手的紙片,再尋其他小伙伴玩。
約伙伴打紙片,規則很簡單。誰先擊打,一般是用石頭剪刀布或伸指頭看單雙來決定。
任由隨便把紙片甩地面,正面要朝上放。手里舉著紙片,轉著個圈來回瞄著,尋找好紙片翹起的點,只要把紙片擊翻個面,就贏了紙片。然后各自在兌一個放地上,重新開玩。
兒時心粗少觀察,遇到精明的對手也有白瞎的時候。有一次,一個外號叫“機靈鬼”的小伙伴,折疊了一個正反一個樣的紙片和我“對戰”。結果可想而知,我一連輸了十幾個紙片都沒發現。后來在“機靈鬼”一陣“竊喜”中才發現了這個“秘密”,又急又氣的我追出他好遠好遠,索要他孬贏我的紙片。“…哈哈…不給,不給,就不給!翻了不贏有啥法?
“機靈鬼”邊跑邊說著氣我的話。
那時農村貧窮,大多家里不寬裕。紙張金貴是實情,連舊書報紙也稀少,反正面都用過的作業本都難找,跟寶貝似地。記得有一次,輸光了紙片,偷偷撕了幾張姐的作業本,被姐發現后,氣的追了我老遠。“不撕了,不撕了還不行嗎?”我邊跑邊求饒。最后還是被抓著,屁股上挨了幾巴掌還不算完事,告到父母那,雖然姐挨了批評,我也沒得好果子吃。向姐認了錯,還做下保證,以后再不敢偷撕作業本了,才息事寧人,完了事。
兒時玩的四方形紙片,多是用舊雜志封面或牛皮紙折疊制作而成,用寫過的作業本折疊的也不少,只是輕薄了些,很容易被擊翻。有時為增加勝算,或將火柴盒等插入紙片內增加重量和厚度,這樣就會讓對手很難打翻,增加了勝算。
有時贏來的反面沒用過的作業本紙片,我會視如珍寶,回家后急急的折開,放在木板下壓平整,用來充當寫作文或演練算術題的打草紙。有次贏回的兩個紙片,是“西游記”書的幾頁內容,真是個“寶”,我一連看了好幾遍還不過癮,喜得一宿沒睡好覺。第二天早早起來,就去約那個家里較殷實的伙伴,用三換一的代價,兌了他所有的紙片。雖然不舍,最后還是下決心,忍痛割愛,用當兵的舅舅送我的一頂帶著五角星的軍帽,換回那部殘缺不全的《西游記》,這也是我人生里讀過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童年趣事散文范文(篇13)
大家一定不知道“蛤蟆咕嘟”是什么東西?是蝌蚪。
我小時生活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我家住在村子的東南角,前面是一片大塔頭甸子,中間穿過一條小河,夏天那里是女人和孩子的`樂園。女人們成群結隊的端著一洗臉盆衣服,一邊嘮嗑一邊洗衣服,我們就挽起褲腿兒光著腳,在河里趟水,也不嫌水涼。其實我已經不記得水涼不涼了。孩子們都爭著搶著采一種生長在水邊的植物“大葉酸兒”,一簇簇,樣子和滴水蓮差不多,吃它的莖,酸溜溜的,水靈靈的。
我上一年級時,夏季的一個星期天,不記得我的小伙伴都去了哪里,我一個人在小河邊玩,這時,一個比我小一點的男孩馬文龍走來,他一手拿個破笊里,一手拿個破罐頭瓶子。他說去撈蛤蟆咕嘟,問我去不去,也沒人跟我玩,我跑回家也拿了個破罐頭瓶子,跟他一起去撈。他領著我在塔頭甸子里,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出很遠。來到一個大水坑子前,水也就有膝蓋那么深,很清澈,能看見塔頭的根子,根子上面粘著褐色的水銹。里面的蛤蟆咕嘟真多,大的、小的,在水里上竄下跳的,看的我心里直打顫兒,起了一身雞皮疙瘩。大的有蠶豆那么大,眼睛圓圓的凸起,尾巴像韭菜葉那么寬,一寸長。小的就像小米粒那么大。它們不像魚那樣悠閑的游來游去,而是在水里停著不動,猛的竄出去,又停下,又冷不丁的,竄出來,嚇得我倆直蹦。他一次撈上來兩三個,沒有水蛤蟆咕嘟在笊籬里蹦的老高,真正進瓶子里的也就一個,其他的都跳到草叢里去了,我倆在水坑轉圈撈,把東面的水弄渾了,就去西邊。掉瓶子外面的他叫我用手拿到瓶子里,那我怎么敢啊!他說不撿起掉瓶外的就不給我撈了,我硬著頭皮去抓,拿在手里軟軟的油膩膩的,它在我手里直蠕動,當時惡心的我心直發抖。他撈滿瓶后,又把我的瓶子也撈滿了。我們鞋子褲子都濕了。看著瓶子里擠來擠去的蝌蚪,樂顛兒地回家了。
老舅媽帶著大表妹在我家做客,大表妹那時九個月大,已經扶著墻能走路了,但是還不會說話。看到這瓶蛤蟆咕嘟,樂壞了,興奮得不得了,我把瓶子放在炕上,她竟爬到跟前,一下把手伸進瓶子,抓住一條大蛤蟆咕嘟就往嘴里塞,媽媽和舅媽驚慌地去拉她的手,蝌蚪掉在炕上,還在掙扎。她被舅媽抱起來,還大哭著沖瓶子使勁兒,媽媽急忙把一瓶子蛤蟆咕嘟都倒在院子里,我跑出去時,已經被雞搶著吃個精光。
我一下午的勞動成果,瞬間進了雞腹中。我到現在也想不明白,大表妹當時為什么會覺得活蹦亂跳的蛤蟆咕嘟好吃呢?
下次遇到她,一定問問她,還吃不吃蛤蟆咕嘟了?
童年趣事散文范文(篇14)
大約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和幾個小伙伴正玩得歡。不知不覺中,一只大手搭在了我的肩上。我猛一回頭,只見一位慈祥的長者瞇著雙眼,正對著我笑呢。我有些吃驚,還有些害羞,一張臉頓時漲得通紅。他輕輕的撫一摸一著我的頭,神秘的說:“小鬼,想讀書嗎?”我掙開他的“魔掌”,俏皮的說:“我是想讀書,但我不是鬼,而是一個大活人!”“快給老師賠不是!”母親呵斥道。“范老師,不要生氣,小娃兒家不懂事!這孩子野得很,等他大些再說吧!”母親一邊把水擔從左肩換到右肩,一邊陪著笑臉說道。“這孩子挺機靈的,不要耽誤了,如果書費不夠,我可以幫你想辦法”范老師樂呵呵的說。
我可以讀書了?不是說要滿八歲才可以讀書嗎?難道范老師就不明白小娃兒七歲讀書會不吉利?大人們不是常說七歲讀書會讀到“氣筒”里去了,那可是萬萬不行的呀!
管他三七二十一!反正范老師說可以讀,就可以讀!于是,我便憧憬著在書中遇見“黃金屋”的情景……到了新學年開學的日子,我沒有和家里人商量,跟著鄰居堂姐跑到學堂,厚著臉皮到范老師那里報了個名。范老師問:“性別?”我說:“你看嘛!”老師又問:“年齡?”我答:“你看嘛!”老師笑著說:“叫什么名字?”我吞吞吐吐的報上了自己的小名,頓時,辦公室里回蕩著歡快的笑聲
背著母親用父親的退役了的“勞動布”衣服給我縫制的書包,我像一只歡快的小鳥,一會兒蹦蹦跳跳手舞足蹈,一會兒又哼著不著調的小曲兒,不知有多興奮,不知有多榮耀
轉眼之間,小學五年就過去了,我要到離家十五里遠的復陶中學讀書。聽哥哥姐姐們說:每天天不明地不暗就出發了,回到家里已是昏天地黑;春夏還好過些,一到冬天,滿路的稀泥巴,就像爛包田一樣——摔跟斗是家常便飯,磕磕碰碰也不是什么新奇事兒!為了多一些學習時間(其實也是為了少遭一些罪),我提出:要到離家更遠的東新中學讀書,因為那兒可以寄宿,不用每天跑!這下,母親可犯愁了:在復陶讀,半期最多十一二塊錢,五六十斤麥子就搞定了;一旦到東新去讀,每個月都要七八塊錢的生活費,讀三年書就不是幾百斤麥子能擺平的了……在我的再三懇求下,母親才逼著父親去找在東新中學教書的遠房叔叔幫我想辦法。
那是一個炎熱的下午,父親興沖沖的回來了。還沒有歇定氣,他便撂下一句:“要到東新讀可以,就看你娃子有沒有真本事!你叔說了,王校長是絕對不講情面的,你考得起就讀,考不起就免談!”聽說要考,開不了后門兒,大哥和二哥可高興了。他倆最不情愿我到東新去讀,如果我能如愿,那么,就要多花那么多錢,還幫不了家里什么!因此,他倆現在真是幸災樂禍的,好不安逸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