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國教育先行”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辦
“健康中國教育先行”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辦【精選】
“健康第一”理念越來越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如何完善健康教育機制受到廣泛關注。近日,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主辦、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承辦的中國教育改革發展論壇“健康強國分論壇”上,與會專家展開研討。
兒童青少年健康在全生命周期健康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影響當前的身體健康,也是未來身體健康的基礎,還會影響下一代的健康。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教授、所長馬軍強調:“5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健康是房子的地基,地基打得越牢固越好。老年健康就像這個房子的房頂一樣,搞得越漂亮越好。”
談到最近備受關注的“消失的課間十分鐘”問題,馬軍認為,背后有很多復雜的原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家長對孩子的安全需求以及安全的期望遠遠地超過了學校以及老師能夠提供的安全管理的服務,所以就產生了深層次的矛盾。”馬軍認為,破解矛盾,首先家庭一定要加強孩子的安全意識教育、提升孩子的安全防范技能。社會也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導向,不要讓學校承受超過其承受能力的壓力。
針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林丹華認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一個發展的模式,而不是醫學的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前端,在孩子還沒出現心理問題,或者問題很輕微的時候就及時有效地去預防,去做更多積極發展促進的工作,可以有效地避免或者預防問題的出現。”
“學生為什么出現抑郁焦慮,很大一部分根源是他們在學業上和其他任務上跟別的同學相比,認為自己不行,再加上是固定型思維,覺得我笨、我不如別人。”林丹華建議,通過家校社醫合作,推廣促進成長型思維干預項目等積極發展的項目。
“在孩子遭遇失敗或者遇到困難時,如果家長能給予孩子成長型思維反饋,孩子堅持在這個有困難的任務上不斷去努力,去專注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務,他的成績就會有很大的提升。”林丹華強調,不僅需要對孩子進行成長型思維干預,也要對家長展開相關培訓。
廣東白云學院心理學學科帶頭人、教授宋廣文則建議通過提升家長健康教育素養賦能學生發展,引導家長形成符合孩子成長發展規律的科學觀,理性看待孩子的差異性,主動配合家校合作政策,為孩子健康發展合力盡責。
面對當前營養不良、體質問題突出、慢性病低齡化趨勢明顯等問題,國家疾控中心營養健康室主任、研究員劉愛玲認為,應從“吃”和“動”兩方面入手,以營養教育賦能兒童健康成長、不斷健全學校營養健康教育法規及政策、豐富創新學校營養健康教育形式,以此提升孩子們的健康水平及核心素養,促進孩子們的全面發展。
數字時代,以數字化賦能青少年身心健康是大勢所趨。深圳市警用大數據重點實驗室主任薛克勛認為,中小學數字體育值得關注,可以通過數字體育的趣味性設計吸引更多青少年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從而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
如何完善健康教育機制,推動“健康第一”理念落地?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長助理楊玉春認為,要通過教育學和醫學、心理學、營養學、體育學、信息科學等學科交叉,推動“以兒童發展為本”的學校健康教育跨學科范式形成,集智聚力服務健康中國國家戰略落地。
英國皇家醫學院院士何月蓉則建議,加強健康教育的公共政策研究,推動建設專業性的健康教育政策研究中心或未來健康教育研究平臺。“要從輿論上確立學生健康是素質教育的基礎目的,從評價政策上嘗試將健康知識獲取率和健康素養達標率作為學生升學評價依據,從技術上推進健康教育走向科學化。”何月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