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高的故事
趙高的故事篇1指鹿為馬
說到成語“指鹿為馬”,大家都知道主人公是秦朝的趙高。
趙高作為秦朝的丞相,卻像太上皇一樣威風,事無大小全由他決斷,連秦二世胡亥也不放在眼里。一天,趙高趁群臣上朝,命人牽來一頭鹿獻給胡亥,故意大聲說:“臣進獻一匹馬,供陛下賞玩。”胡亥雖然是出了名的糊涂,但鹿和馬總還是分得清的,不禁失聲笑道:“丞相錯了,這明明是頭鹿,怎么說是馬呢?”
趙高板起臉,環顧左右,問大臣們:“你們說,這是鹿還是馬?”大臣們有的害怕趙高的淫威,低下頭一聲不吭;有的本來就愛溜須拍馬,這種好機會哪里會放過,一連聲地說是馬是馬,還列出了一二三條理由;有的一時沒明白狀況,實話實說:“這哪里是馬?就是鹿。”
糊里糊涂的胡亥見大伙兒意見不一致,竟然認為自己沖撞了神靈,才會把馬當成鹿,于是召來太卜算了一卦,太卜糊弄他說:“陛下祭祀時沒有齋戒沐浴,所以才會這樣啊。”胡亥信以為真,便在趙高的安排下,借口齋戒,其實是躲進上林苑打獵玩兒去了。胡亥前腳剛走,趙高便下令,把那些說是鹿的人抓起來殺了。
趙高在咸陽城里作威作福,卻無法制止席卷而來的反秦風暴。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項羽、劉邦領導的反秦義軍以更加迅猛的勢頭繼續戰斗。巨鹿之戰中,秦軍主力被項羽打敗,元氣大傷。六國舊貴族見機紛紛自立為王,并力西進。劉邦帶著數萬兵馬迂回進入武關,為了早日攻克咸陽,他派人暗中與趙高聯系,希望趙高能作內應。趙高沒答應,卻從此稱病不上朝,與弟弟趙成和女婿閻樂秘密商議趁亂奪位。
趙高為什么指鹿為馬一切安排妥當后,趙成便在宮內散布謠言,謊稱有盜賊,命令閻樂發兵追擊,致使宮內防守空虛。同時,閻樂指使部分親兵化裝成農民軍,將自己的母親劫持起來,暗中送到趙高家中,一邊又率千余人以追賊為名沖進望夷宮,逢人便砍,見人放箭。
胡亥嚇得目瞪口呆,直到趙成與閻樂走進來,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胡亥想見趙高為自己求求情,被閻樂一口回絕:“不行!”胡亥仍不死心,哭喪著臉哀求:“那么,可以給我一個郡王當嗎?萬戶侯也行。”閻樂搖搖頭。胡亥絕望地叫道:“只要保全性命,我情愿做平民百姓!”閻樂毫不留情地催促道:“我奉丞相之命,為天下鏟除暴君,你說得再多也沒用,快快自我了斷吧!”胡亥萬般無奈,只好拔出長劍,結束了可憐又可恨的一生。
聽說胡亥已死,趙高匆匆趕來,摘下了胡亥身上的玉璽佩上,大步走上殿去,仰仗著自己也有嬴姓趙氏的血統,準備宣布登基。但是文武百官皆低頭不從,以無聲的反抗粉碎了他的皇帝夢。趙高頓覺天旋地轉,只得臨時改變主意,將玉璽傳給了子嬰。
五天后,子嬰誅殺趙高。同年十月,劉邦率兵入關,在位僅46天的子嬰投降劉邦,秦朝滅亡。
趙高被人們視作宦官弄權以至亡秦的千古罪人,劉向編寫《戰國策》時直言不諱地說:“秦朝就是因為太相信趙高這個同姓宦官,才走向衰敗的。”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卻認為,我們所見到的古代史,經過了歷代不斷地改造重寫,已經不是原汁原味。必須清理歷代的添加,才能還原真相。比如趙高是不是宦官作亂呢?并不能下定論。東漢因為宦官之禍亡了國,劉向給趙高下的定義恰好迎合了當時人們痛恨宦官的心情,大家都愿意傳布亡國禍首都是宦官的流言。唐代又是宦官專權亂政;明代,宦官之禍愈演愈烈;到了清末,大太監李蓮英在慈禧宮中肆意擅權,人們對宦官的痛恨無以復加。就這樣,曲解的歷史一直被作為正史,流傳到今天。
趙高的故事篇2沙丘政變
秦始皇在出游途中,死得太匆忙,如果再堅持哪怕一兩天,親眼看著寫給大兒子的信發出去,秦國的歷史就會是另一個樣子。這封由趙高代筆、關系到秦國命運的秘信,根本沒有發出去,它被趙高藏了起來。
趙高在朝中任中車府令,兼職掌管皇帝玉璽,發布各種命令,這個身份讓他干起事來很方便,況且他又有一張能把死人說活的嘴,這兩個條件夠用了。趙高懷揣著偉大而陰險的目標,圍繞著這封信和幾個關鍵人物,動用三寸不爛之舌,在皇帝駕崩、風雨飄搖的秦國,刮起了一股颶風。
第一個被摧毀的目標是丞相李斯。趙高太了解李斯了,這個人有才華、有能力、有心機,憑著真才實學,在朝中享有很高威望。但他有個致命軟肋:他是個為了官位不惜一切代價的鐵桿官兒迷。就從這里下手,趙高居心叵測地試探李斯:“如今皇上已逝,玉璽和給扶蘇的信都在我手里,你看皇帝的兒子中,誰繼位更好些?”
李斯是個不折不扣的陰謀家,他身上雖有著為利益不擇手段的奸與壞,但知識分子的正直與憂國憂民還未完全喪失,還留著一點人性的光芒。聽到趙高的問話,這點光芒瞬間讓他警醒,他當即喝斥趙高大逆不道,不守人臣之禮,并說:“這還用問嗎?當然是皇帝的長子扶蘇繼位!”
趙高曉以利害:“扶蘇其人‘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如果他繼位,必定啟用大將蒙恬,蒙恬既有智慧又有武功,是響當當的實力派,到時候你怎么辦?你難道不愿為自己的前途打算?”
這段話句句擊中李斯的軟肋,想到一路走來的坎坷,李斯默許了。
趙高很高興,接下來他要攻破的對象是胡亥。胡亥是個沒心沒肺沒主意的紈绔子弟,若說吃喝玩樂,他倒是個行家。掌權當皇帝這樣的事他沒有想過,也輪不到他去想。趙高看中的正是這一點,像扶蘇那樣有頭腦有想法的人,自己控制不了,控制不了就要消滅掉。他找到胡亥,一開口就露殺機:“始皇臨終前給扶蘇留下一封信,讓他來處理后事,如果他與大將蒙恬一起來到咸陽,那么他馬上就是君臨天下的皇帝,到時就沒有你的好日子過了。與其等死,不如冒險一搏!”
胡亥雖然偶爾也想過父皇死后的皇位問題,但都是倏乎一閃念就過去了,這一恐嚇沒能使胡亥慌張,他坦然平靜地表示,尊重父皇的臨終安排,自己接受便是。但趙高可不想讓他保持這份輕松,如果這樣,自己豈不白玩兒了?由于多年做胡亥的老師,他對激起弟子的殺機和仇恨是很有把握的。他開始喝斥胡亥:“信和玉璽都在我們這兒,誰做皇帝我們說了算,你還等什么?”胡亥說了一番人話:“弟廢哥不義,不遵父命不孝,無才德的人不能做君主,犯了這三條,上天會發怒的。”趙高像一把大砍刀,要生生砍掉胡亥的人性,將他變成鬼—他舉出商湯、周武的例子,說他們殺死君主是仁義之舉,是替天下百姓除害。
胡亥看著滿臉殺機、唾沫橫飛的老師,知道如今自己身不由己了,這個事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干不干,都將要發生流血事件,這不是自己所能左右得了的。胡亥在被趙高步步相逼的情勢中沉默了,動搖了,亂了方寸。他咬咬牙,完成了向狠角色的轉變。
趙高生怕夜長夢多,開始快刀斬亂麻:偽造詔書,逼扶蘇和蒙恬自殺;讓胡亥沿秦始皇出游的路線詔告天下,說自己是皇帝的欽定接班人;又將胡亥的12個哥哥、10個姐姐全部殺死,以絕后患。這些事,都是趙高操縱胡亥完成的。這時的胡亥,完全成了趙高手中的一個棋子,指到哪里,打到哪里。
秦王朝在趙高的指揮下危機四伏,起義的隊伍伺機而動。胡亥在趙高的調教下,比秦始皇還要殘暴,制定了嚴苛的刑法對付百姓。從他們提拔官員的標準“稅民深者為明吏,殺人眾者為忠臣”,就可以想見一二。
趙高憑著三寸舌頭,說服了一國丞相李斯,并借助他的力量,完成了自己的陰謀;又說動了胡亥做傀儡皇帝,將這個無才無德無能之輩的潛在狼性激發出來;再用媚術、瞞術、騙術將大權轉移到自己手中。完成這一系列動作之后,李斯被趙高取而代之然后又被殺掉,臨終前還幻想著與兒子“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胡亥被趙高殘忍害死前,唯一的愿望是做一名普通百姓。
趙高正是看透了人性的弱點,才敢在秦國上躥下跳,肆無忌憚地揮舞著指揮棒,將秦國玩弄于股掌之中。
趙高的故事篇3《愛歷篇》
冷風呼嘯,云暗消,思緒難了。趙高,這個不算響亮的名字,在秦時的明月之下,被拂去層層塵埃。
提到趙高,很多人會生出厭惡的情緒,沙丘政變,指鹿為馬,他不過是一個禍亂秦宮,為人不齒的宦官。然而,他真的只是這樣嗎?不,他不是。
一襲黑衣,包裹了他超乎常人的才華。
秦地處邊陲,人才極缺一直是棘手的問題。而趙高精通“刑名之術”,嬴政青眼有加,任命他為中車府令,結合韓非子的思想,李斯的輔助,蒙恬風林火山兵道的應用,才在38歲這樣一個鼎盛的年齡一統天下,何其壯哉!
趙高善大篆,作《愛歷篇》,是第一位書法家、文字學家。《史記》中記載:“高雅得幸于胡亥”。趙高教胡亥習書,也為他日后扶胡亥登基埋下了伏筆。而且,趙高高大威武,精于騎射,是文武兼備,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正因如此,秦始皇才會在趙高犯下死罪之后心生惋惜,搖搖頭,赦免了他。韓非子如此強調的“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在趙高身上破例。
秦朝崇尚黑色,趙高用黑色作了一匹幕布,開啟他的舞臺。最終他用一腔熱血,染紅了大秦帝國的江山。
趙高,嬴姓趙氏,也是皇室遠親。若按《史記》中所說,成為太監,他為了什么?為了趙的仇,為了自己的恨。所以,他對秦始皇極盡阿諛奉承。秦的殘暴,—天天積聚。對李斯,他巧妙地抓住了弱點,“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鼓動他一起發動了沙丘政變。從此,李斯就成為了他羅網中的獵物。李斯被腰斬于市,他躍升為丞相。趙高依仗胡亥的寵信,把秦的暴虐推向極致。他結黨營私,征役繁重,行政苛暴,最后一手鑄就秦的滅亡。我相信,子嬰下令誅夷趙高三族時,趙高是坦然赴刑的。行刑的時刻,他會笑,會哭。笑,笑得恣肆,偌大秦國,毀于他一人之手。“可憐百萬死秦孤,只有趙高能雪恥。”哭,哭得動人。從前趙國,血海深仇由他一人報清,“報趙盡傾秦縣郡,報韓只得博浪沙”。他望著咸陽外起義的軍隊,滿足地倒下,錚錚觱發的破陣之聲就是獻給他的悼歌。
流芳百世也罷,遺臭萬年也罷。趙高用自己的生命抒寫了—章傳奇。
誠然,歷史有一半是編造的。幾千年的塵埃豈能真正拂去?為統治者所脅迫的史書,只是累積漸進的扭曲變形,使真相永遠掩蓋,無法復原。史也許不能信,但對真相的追求可以無止境。
追逐著千年的藍色月光,云披霧散,真正的趙高向我走來。
留侯椎鐵荊卿匕,不及秦宮一趙高。
猜你感興趣:
1.趙高的簡介及故事
2.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
3.描寫古代歷史人物的成語故事之指鹿為馬(趙高)
4.指鹿為馬的故事
5.最少的成語故事大全
6.古代搞笑的故事
7.中華上下五千年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