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人諸葛亮的故事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陳說三分天下之計,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后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學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三國名人諸葛亮的故事,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三國名人諸葛亮的故事篇1隆中對策
當時,劉備依附于劉表,屯兵于新野。后來司馬徽與劉備會面時,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杰。此時只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諸葛亮又受徐庶推薦,劉備希望徐庶引亮來見,但徐庶卻建議:“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宜屈尊以相訪。”劉備便親自前往隆中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史稱“三顧茅廬”)。與諸葛亮相見后,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他提問:““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后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聽后大贊,力邀諸葛亮相助,于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系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后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
三國名人諸葛亮的故事篇2赤壁大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之妻劉琦后母蔡氏屢進讒言,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之計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指的是晉文公)在外卻可得安嗎?”當時黃祖被東吳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同年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后,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并大破劉軍。劉備敗走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并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客,與魯肅結為朋友。
到達柴桑后,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如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斗。諸葛亮最后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后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諸葛亮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大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曹操軍遭受了非常大的損失,而此時曹操軍中又爆發瘟疫,曹操不得已引軍北還。
三國名人諸葛亮的故事篇3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蜀后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命令趙云、鄧芝為疑軍,占據箕谷(今陜西漢中市北),親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今甘肅),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今甘肅秦安縣東北)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系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并具體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扎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
馬謖到達街亭后,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卻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當時,副將王平提出:“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蜀軍則不戰自潰。請主將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馬謖不但不聽勸阻,反而自信地說:“馬謖通曉兵法,世人皆知,連丞相有時得請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知何兵法?”接著又洋洋自得地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布于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之秘訣。”王平再次諫阻:“如此布兵危險。”馬謖見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說:“丞相委任我為主將,部隊指揮我負全責。如若兵敗,我甘愿革職斬首,絕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義正辭嚴:“我對主將負責,對丞相負責,對后主負責,對蜀國百姓負責。最后懇請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馬謖固執己見,將大軍布于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將馬謖占領街亭,立即派驍勇善戰,曾多次與蜀軍交鋒蜀大軍張郃領兵抗擊,張郃進軍街亭,偵察到馬謖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揮兵切斷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部隊圍困于山上,然后縱火燒山。蜀軍饑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自亂。結果,張命令乘勢進攻,蜀軍大敗。馬謖失守街亭,戰局驟變,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
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調度,在山上扎營,是丟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丟失,讓蜀漢軍隊喪失了繼續進取陜西的最好時機,作為將領,馬謖需要負主要責任。諸葛亮總結此戰失利的教訓,痛心地說:“用馬謖錯矣。”為了嚴肅軍紀,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臨刑前,馬謖上書諸葛亮:“丞相待我親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這次我違背節度,招致兵敗,軍令難容,丞相將我斬首,以誡后人,我罪有應得,死而無怨,只是懇望丞相以后能照顧好我一家妻兒老小。這樣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諸葛亮看罷,百感交集,老淚縱橫,要斬掉曾為自己十分器重賞識的將領,心若刀絞;但若違背軍法,免他一死,又將失去眾人之心,無法實現統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強忍悲痛,讓馬謖放心去,自己將收其兒為義子。而后,全軍將士無不為之震驚。
猜你感興趣:
1.三國演義諸葛亮小故事
2.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3.三國演義中關于諸葛亮的故事
4.三國中的人物故事
5.三國演義人物的小故事
6.諸葛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