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文明禮貌的名人故事
居里夫人尊師的故事:
1932年5月,華沙鐳研究所建立,居里夫人回到祖國參加落成典禮。許多著名的人物都擁在他的周圍。
典禮就在要開始的時候,居里夫人忽然從主席臺上跑下來,穿過捧著鮮花的人群,來到一位坐在輪椅的老婦人面前,深情的親吻了她的雙頰,親自推他走上了主席臺,這位老婦人就是居里夫人小時候的老師,在場的人都被感動了,都熱烈的鼓掌,老人也留下了眼淚。
居里夫人就是這樣的,當他成為一名科學家之后,仍舊沒有忘記曾經傳授給她知識的老師。
道格拉斯的故事:
1861年3月4日,林肯在白宮東門口發表總統就職演說。當他緩慢地走上演講臺時,臺下人頭攢動,掌聲四起,人們向他表示熱烈的歡迎。
然而,事先沒有預料到的一個細節卻讓林肯有些局促,甚至是無比尷尬;演講臺上沒有桌子,讓他不知道該把手杖和碩大的帽子放在哪里才好。他向四周望了望,終于看到一處柵欄,便將手杖掛在上面,而帽子呢,柵欄太高,掛不上去。放在地上吧?顯然不合適;戴著嗎?他也不能這么做。面對全國民眾演講,脫帽是必須的禮儀。
正在他尷尬之際,聯邦議員道格拉斯走上前來,伸手接過林肯的帽子,捧在手里,直到所有儀式都結束了,林肯友好地向道格拉斯點頭示意,道格拉斯才把帽子遞了回去。其實,道格拉斯與林肯從年輕時就有許多恩怨糾葛。
道格拉斯出生名門,年輕時就是美國政壇的一顆明星,而林肯出身貧寒,兩人同在春田市時,都曾追求過瑪麗,瑪麗最終成了林肯的夫人,道格拉斯為此一直耿耿于懷。兩個人的政見分歧也很大,特別是在對待美國黑奴問題上,更是針鋒相對,互不相讓。道格拉斯代表民主黨跟代表共和黨的林肯競選國會議員時,林肯向道格拉斯發起論戰邀約,兩人就在伊利諾斯州針鋒相對開展多次辯論。一年前,兩人又分別作為兩黨的總統候選人展開激烈角逐。競選議員,道格拉斯勝出;競選總統,林肯獲勝。而道格拉斯雖敗猶榮,因為他的失敗是由于民主黨的分裂,林肯只以微弱的優勢勝出。
道格拉斯有很多理由不服氣,甚至可以看林肯當眾出丑,發泄一下心中的積怨。然而,他選擇了伸出援手。舉手之間,彰顯了道格拉斯的修養和氣度,每個人的理念見解可以不同,但是氣度和修養卻是超越一切紛爭的人生境界。
霍克的道歉故事:
霍克就任澳大利亞期間,有一次在一家商場內與一位老人就養老金問題發生爭執。霍克一時沖動,罵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
霍克舉行記者招待會,就自己不文明的語言,公開向這位老者道歉。他說:“那天我非常煩惱,但這不能成為我使用那種措辭的理由。如果我確實傷害了他的話,我愿意就此向這位先生道歉,誠請寬容我的不遜。”
孟母三遷,擇鄰處教兒苦學成“亞圣”: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里的環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里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污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里環境還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伙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胡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后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嘩”的一聲,把織機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這一次,孟軻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于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于他天資聰明,后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于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小孔融讓梨的故事:
孔融小時候家里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個什么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里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孔子尊師的故事: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于是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后,與宮敬叔同行。
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后,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于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張良拜師的故事:張良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后,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后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么遲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后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于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計謀,后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并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后,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