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講的話征文
好作文的語言表達準確、流暢、有文采,能夠讓讀者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和作者的表達技巧。好的重陽節講的話征文要怎么寫?小編給大家帶來重陽節講的話征文,供大家參考。
重陽節講的話征文篇1
星期五,張老師給我們看了《孝老愛親》這個電視節目,我們看的津津有味。
最讓我感動的是,孫茂芳的一舉一動。40年來,孫茂芳養著18名孤寡老人,幫助了33名孩子完成了學業,幫助了脾氣古怪的嚴奶奶腳上的臟東西,讓嚴奶奶的腳疾很快的恢復。40年以來,孫茂芳把這些孤寡老人當做自己的爸爸媽媽來看待,他細心地照顧著老人,溫暖著老人。孫茂芳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一切。
后來,我又看了孟佩杰的感人事跡。8年以來,孟佩杰的養母把孟佩杰養到了13歲,如今孟佩杰已經19歲了。但孟佩杰的養母卻身患重病。
看了這些故事,我們班上的一些默默流淚。這兩個人告訴我:我要做一個孝敬父母、助人為樂的好孩子。
重陽節講的話征文篇2
重陽節也是老人節,人們都會去自己的父母家看望老人,給老人買一些水果或點心,還會陪老人去登山,上山插茱萸,飲菊花酒。
關于重陽節有首詩寫的非常好,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內容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講的就是重陽節人們上山插茱萸時思念親人。前一句中“獨”、“異鄉”、“異客”道出了詩人的孤獨感和飄零的痛苦。特別是第二句高度概括了詩人的思鄉的心情。此句非常之好以至于成為傳誦千古的名句。
我們不但要在重陽節是去看望親人,在平時我們也一定要去看望我們的親人,帶去我們的關懷和親切問候。
重陽節講的話征文篇3
九月九日重陽節到了。大院的重陽節有一種傳統,喜歡晚餐湊在一起吃。幾家約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臨,燈光閃耀,人們飲著菊花酒、二鍋頭,吃著豐盛的飯菜,歡聚暢談,交流情感。一張張笑臉,一陣陣笑語沖出狹小的房間,大家互相祝福著健康長壽、事事平安,大雜院處處洋溢著祥和的氣氛。
重陽那天,人們有敬老的風習,各家晚輩都要給上了年紀的老人多一些體貼。除了專給他們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過的親屬須慰問老者,出了嫁的閨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報答養育之恩。有條件的人家,還要陪老人去看看熱鬧兒逛逛公園,這樣會讓老人心胸更加開闊,便于長壽。
賞菊花是市民多年傳統風俗,戴菊花防災去病也是人們舊時一大習慣。重陽節到來各大公園將舉辦菊花展,北海、天壇、紫竹院、植物園名聲。
重陽節之時,北京正值秋風送爽,天高云淡的季節。到空曠之處放風箏,不但簡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歡的一種娛樂活動。清代時老北京人放飛之舉極為熱鬧盛行,店鋪集市都出售各種紙鳶,花市賣的風箏種類質量上乘。
如今,曾經住過的大雜院早已變遷,昔日重陽節“又見花糕處處忙”的景象也已不見。但時逢佳節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鄰居在庭院吃著花糕,喝著清茶說笑聊天的溫馨,思念童年一起歡笑玩耍的小伙伴。不知不覺當中想起-的詩詞: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重陽節講的話征文篇4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每當我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時,我都會想起重陽節時爺爺教我做重陽糕。
我和爺爺一起和面。瞧,我多賣力啊!我左一搓,右一揉,真像一個真正的糕點師。忽然,爺爺指著我的臉,一邊笑一邊說:“你這個小傻瓜,把面粉弄得滿臉都是,真像一只小花貓。”我忙跑去洗手間把臉洗干凈。過了一會兒,爺爺把做好的重陽糕放到鍋上蒸。
只聽“咕嚕、咕嚕”,水聲慢慢變大,一股股水蒸氣在空中翩翩起舞,有的像一輛雪白的汽車,四處奔跑,有的像一個大大的棉花糖,讓人口水直流,還有的像一朵潔白的云,四處飄蕩。
屋里飄滿了沁人心脾的香氣,我仿佛踏入了美食的殿堂。爺爺把重陽糕端到桌上,那重陽糕軟軟的,仿佛是在向我招手。我心急地對爺爺說:“爺爺,我們快吃吧,希望您來年順利,身體健康。”爺爺面帶微笑地說:“小饞貓,好,好,好,瞧你這饞樣。”
腦海中不斷浮現著爺爺和藹的笑臉,滿是皺紋的臉龐,可是他已經走了,再也回不來了。我不禁落下了淚珠,我心里很悲痛,真想穿越到以前,可以再次擁有這段美好的時光。
重陽節講的話征文篇5
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陽節,大詩人王維會在這天想念自己生活在遠方的兄弟,而我則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生活在老家的爺爺、奶奶,所以我央求爸爸帶我回老家,爸爸自然是同意了!
剛到門口就看見爺爺、奶奶無比激動,喜上眉梢的那張飽經風霜的臉,雖然滿臉笑意卻還是掩蓋不住干活的疲倦,奶奶依然辛勤地為我們忙這忙那,一滴滴豆粒大的汗珠從她的額頭滴落下來。我急忙上前,扶奶奶坐在椅子上休息,可她硬是不肯,要不是爺爺也來勸阻,奶奶一定不肯罷休。看著奶奶這么忙碌的身影,我決定親手做一盤菜給奶奶嘗嘗。可是在我加鹽時手一抖,鹽放多了,我嘗了嘗,真是太咸了!正當我準備倒掉時,奶奶立即從旁邊拿起一雙筷子,夾了一塊嘗嘗,然后夸贊道:“真是太好吃了!不愧是我孫做的!”其實我知道,一定非常難吃,而且奶奶一向不喜歡吃太多鹽,她這么做也不過就是在鼓勵我罷了。
爺爺一向非常忙,每年夏季的下午,他總是迎著炎炎夏日去河里下籠子,并且每天一大清晨,當我們還在夢鄉時,我這位吃苦耐勞的爺爺已經去工作了。今天見到他時,他已骨瘦如柴,身上被曬的通紅。為了不讓我們心里難過,他還幽默地說了一句:“這是健康的膚色。”為了迎接我們的到來,爺爺一大早上就去菜場買了許多新鮮的蔬菜,為我們做了一桌子的菜。到了吃午飯的時候,我定睛一看,竟然都是我上次回來時隨口說的幾道我最愛吃的菜。雖然每道菜的味道各有不同,但我覺得每道菜里都有同一種味道,那就是“愛的味道”!
我們一會兒和奶奶拉家常,一會兒又幫爺爺種菜,轉眼間愉快的一天就過去了!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啊!
重陽節講的話征文篇6
重陽節是老人的節日。重陽節里,我們應當給老人送上一句祝福,遞上一張賀卡。在那個重陽節里,我做了這樣一件事。
重陽節到了,我尋思著要給爺爺奶奶送什么禮物。一邊的小王啟發我:“重陽糕怎樣樣”我想了想,裝出生氣的樣貌:“拜托,我爺爺奶奶又不在上海,寄過往不發霉才怪呢!”忽然,一個動機清楚地從我腦海中閃過:有了!
我急忙跑回家,翻箱倒柜地找出了兩張精美的信紙和一只小魚熱手袋。我記得奶奶曾說過,她一到冬天就怕冷,手腳冰冷,要是我給了奶奶一只熱手袋,奶奶的手腳就不會冷了。
之后,我攤開精美的信紙,在上頭寫滿了我的祝福和一向想對爺爺奶奶說的話。我的真心,裝滿了兩張薄薄的信紙。我署上自我的名字,把信裝進了信封,我要把我的思念和敬愛,送向遠方的爺爺奶奶的家……
小魚熱手袋被我用一個裝禮品的盒子包了起來,又在盒子四四周上了金絲帶。傍晚,在爸爸的幫忙下,我把禮物和信寄了出往,也把我的牽掛寄了出往。我堅信爺爺奶奶收到我的禮物,必然是開心與激動的……
重陽節講的話征文篇7
重陽到又到了,每年的這天我都會想起!
在萬家燈火都熄滅時,外婆家的臺燈仍然亮著。燈光下坐著一個布滿白發而又慈祥的老人,他頭戴一副老花鏡,手握一支鋼筆,在書上不停地圈圈、點點、畫畫。他時而全神貫注;時而愁眉緊鎖;時而如癡如醉;時而面露笑容。他就是我的外公。
外公雖然年紀大了,卻非常愛看書。由于外公會捏橡皮泥,因此,我常常纏著他給我捏一些小玩藝。可是,只要外公一看起書,想讓外公捏橡皮泥那就是“白日做夢”了。我真想把外公的書都鎖進箱里。可之后的一件事,卻改變了我的看法。
有一次媽媽問了我一道題:“熊貓一只手有幾個手指啊?”我左思思,右想想,也想不出可靠的答案。還是去問外公吧,我心里想道。我跑到外公跟前,把媽媽的話原封不動地說了一遍。外公摸摸我的腦袋,說道:“你這小子,平日就知道玩,也不看看書。熊貓只有四個指頭的啊!”“外公,您的知識可真淵博啊!這么多知識,您都是從書上獲得的嗎?”我羨慕地問道。“當然啦!‘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要你肯讀書,博覽群書,你也會跟外公一樣,知識淵博的啊!”于是,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讀書的種子,書也成為了我的良師益友。
外公不僅學識淵博,還常常無私地幫別人做事,解決問題。一天中午,我家正在吃飯。突然,馬伯伯和幾位叔叔進來了。他們的臉上沒有了往日的笑容,卻堆滿了焦急與無奈。他們和外公寒暄幾句后,便進了書房,我也好奇地跟了進去。只聽馬伯伯沮喪地說:“我家的茶樹不知怎么的,生了一種怪病。先是根部生瘤,緊接著茶樹就大片枯萎。我們農民一年就靠這幾畝茶園養家糊口,可如今卻顆粒無收,這……這可這么是好哇!”說完,便一手撐著書桌,一邊低頭喪氣。這時,一位叔叔拿出了一棵茶樹的根,遞給外公,外公忙戴上老花鏡,左手緊握樹根,右手執一個放大鏡。只見外公時而撥開樹根,不停地端詳:他時而握起鋼筆,在紙上圈畫;時而放下筆來,愁眉緊鎖;時而回過頭去問一兩句。馬伯伯他們的心情也隨著外公的表情而起伏不定。過了好長時間,外公才把一張寫滿了字跡的紙遞給了馬伯伯,馬伯伯接過了紙,宛如握住了救命的仙丹,他用發顫的聲音說道:“太感謝您了,真不知道該怎么報答您才好。”“嗨老朋友了,還這么見外。幫這點小事,應該的。”過了一會兒,馬伯伯該走了。外公忙拉住他的手,說:“等會兒。”說完,他快步走進書房,拿出了一疊東西,放在馬伯伯手中,馬伯伯一看,原來是一疊錢,馬伯伯執意不要,可外公卻說:“你家今年收成又不好這點錢算是我的一點心意,以后有困難,盡管來找我。”馬伯伯握著錢的手微微地顫抖著,嘴里想說什么卻發不出聲音。望著眼前這感人的一幕,我的心不禁被觸動了,外公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他不以專長而肥私,而以助人為樂事,想到這里,外公的身軀不禁在我眼中越來越高大。
重陽節講的話征文篇8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習俗。下面我就來介紹一種“登高”習俗。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有人喪命,這些百姓受盡了折難。它也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恒景自己病倒了愈后,他辭別了妻兒,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他四處訪師尋道,最終在一座最古老的山,找到了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終于找到了那個神奇法力的仙長,從此恒景刻苦練出了非凡的武藝。一天仙長把恒景叫來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恒景回到家,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突然聞到香和酒氣,便戛然止步,這時恒景手持寶劍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后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重陽節便被做為老人節。
“老人節”當然要給老人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咯!比如看看老人,陪陪老人,與老人一起玩一玩兒;為老人洗腳,使老人感到快樂;對老人講講故事,讓他們心中感到快樂,不再孤獨……
“老人節”就是為了老人,在以后,我們要多陪陪老人,多看看老人,幫助老人做一些事情,使老人們不再孤獨,不再寂寞吧!這就我想要的重陽節!
重陽節講的話征文篇9
每年的九月九日是重陽節,是我國的祭祖節日,此外,還有三個祭祖節日分別是除夕,清明節,中元節。
重陽節來源于一個道教的神話故事:東漢時,有一個叫恒景的農村小伙子,他過著美滿的生活。可好景不長,村子里爆發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恒景的親人也不例外。原來是河里有一只瘟魔。于是,恒景下定決心,要除掉瘟魔,為家人和鄉親們報仇雪恨,為民除害。他拜了一位叫費長房的大師,學習了許多技能。在九月初九日的前一天,大師對恒景說:“明天瘟魔要來了,趕快回鄉!讓大家都拿好茱萸葉子和菊花酒,可以防魔。”他照著大師的方法,讓大家做好準備。終于趕走了瘟魔。聽了這個故事,作文你一定被的恒景善良與勇敢打動了吧!
重陽節的習俗有很多,登高、吃重陽糕、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值秋季,秋高氣爽登高最好不過。登上高山,一邊呼吸新鮮的空氣,一邊看著遠處的美景,讓人心曠神怡。記得一次學校舉辦了重陽節登高活動。老師先給我們講了節日的來歷,然后就開始了登高比賽。同學們早已迫不及待,一聲下令,奮力地向上爬。有的很快就爬上了山頂,有的爬到半山腰就沒力氣了,有的干脆跑上幾步便開始走著上去。
重陽節又叫老人節,從這個名字,你便能看出這一定是孝敬老人的節日。沒錯,重陽節又是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
九月九日,寓意著長久與吉祥。
重陽節講的話征文篇10
記憶中,關于重陽節的習俗并不多,只記得小時候,每到這個節日,家人都會在一起好好吃個飯;也都會去田野里采些茱萸茶放于房里的各個角落,說是為了辟邪,大人說了,我也就記住了,至于為什么要這么做,我是不知道的。小時候性子野,一到重陽節的前幾天,村里小孩一起去采茱萸的時候,總是會多搶一些,直到將能看到的.茱萸都采光帶回家才會滿意,覺得這東西辟邪嘛,當然也是越多越好。后來讀小學了,知道重陽節除了采茱萸,還得喝菊花酒,還得登高望遠。喝酒小孩子是不能干的,那登高呢?似乎八百里洞庭就沒有高山,除了水還是水啊。那時候還心想,難怪沒見家人在過節的時候,有登山的,原來是沒有高山啊。
后來搬家了,采茱萸辟邪的事情早忘了,待想起,才知道,有些事情不是想辟,就能避開得了的;登山不是要有山你才要去登的,往往是不知不覺登過一座山,又看到一座山,然后還來不及回味此山之風景,又開始埋頭登面前這座山了。
小時候學關于重陽節的詩文,有記得幾句是:獨在異鄉為異客;遍插茱萸少一人;如果在異鄉太久,也就無所謂插不插茱萸了吧。小時候盼望過節,是因為過節總會有好吃的好穿的;現在過節不過節似乎也就那么回事,不在意了。
我不知道現在家鄉在重陽節是不是還會去采茱萸插門邊,只記得出來這么些年,在大城市里,也沒見過有誰在自家門邊插茱萸辟邪的,也沒見有多少人記得在今天多陪陪家里老人的,連我自己也都忘了。
或許時代的變遷,因改變了的生活方式,間接也導致改變了一些社會的習俗。常聽有人抱怨說現在傳統的一些好習俗已經丟了,人越來越冷漠,只知道利益不知道尊重人、尊重傳統。但我在與朋友、親戚的聯系中,發現并不是那么回事,好早就有朋友說,重陽節要買個禮物送給奶奶的、要給家里多打幾個電話等等。我想或許不是不知道尊重,而是好的習俗只是在急劇變化的生活節奏中,換了一種方式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悄悄的在進行吧。
重陽節講的話征文篇11
農歷九月九日是重陽節,這一天也是敬老節。不僅僅在這一天里要尊敬老人,在其他的日子里也要尊敬老人。這一天有著許多習俗,比如說:陪老人賞菊花、登高處遙望遠處、遍插茱萸。這些在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里就提到過。
在這天里,我陪著外公外婆賞菊花,陪著他們一起去玩。在這天下午,我正在朗誦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我的話還沒說完,就聽見外公回了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對吧。”我‘’嗯‘’了一聲,問外公:“外公,您怎么知道的呢?”外公說:“我聽你回家時背古詩時記下來的。”“哦。”我說。我剛說完,外公就咳嗽了起來,我連忙去給外公倒熱水喝。外公喝完以后,已經不咳嗽了。外公說:“乖孫子。”外公說這句話的同時就笑了,臉上的皺紋慢慢的舒展開來,一下子年輕了幾十歲。
在這天里,我體會到了很多,重陽節不一定要做出動人的敬老事情,只用讓自己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開心就行了。
重陽節講的話征文篇12
升入高中,我們無可非議的長大了。對學習、親情、友情的理解和感觸也更加深刻了,一點點地走向成熟。
尤其是從開學就被迫選擇了住校的我。
以前的以前,和媽媽朝夕相處的日子,每天為她無休止地為生活瑣事而嘮叨感到厭煩,生氣,甚至頂嘴,對媽媽表現出一種極為不滿的情緒,現在倒覺得那是一種幸福。真真切切的祝福。媽媽很經常的來,蘋果是洗好的,衣服好洗了也會帶回去,在她面前,我除了抱怨住宿條件有多糟糕,就是抱怨餐廳的飯。盡管我知道有多少夸張的成份。我家不遠,但常常跑很累,直到我忘記的哪一天跟在媽媽的身后上六層宿舍樓的時候,猛然意識到如果三年都這樣,會把我年輕的媽媽累老的,于是我想自立一點,不再準備連襪子也不洗。也不再抱怨什么了。
開始的開始,我就不想到三中,我更不想住校,但我最終還是聽從了爸爸的意見,從開始的抱怨到現在已經適應了這種晚睡早起的生活,讓學習占據自己大半的時間,突然覺得這樣做是對的。
理解并無條件的服從,應該就是我們現在的感恩了吧。
用鞠躬盡瘁,嘔心瀝血來形容深重的愛好像有些不舒服,只是現在真真切切地覺得他們很偉大,他們給我的愛太深太重,而自己回報他們的卻相比之下太微不足道。尤其是這次開學考試的成績很差勁。不是因為不會,而是因為態度不端正。不知道怎么開口去和他們說,不是怕他們責備,因為他們從沒有批評過我,而是怕把他們給傷了。突然覺得自己成績不好是很讀不起他們的事,我不想讓他們的付出在我成績的影射下一點點變成可悲。
努力學習,應該是現在對他們最大的回報了吧。
親情,細碎的,溫暖的,潮濕的感覺,穿透了我們已經麻木而冷漠的心。細膩而綿長,連綴著我們的一生一世。我們走在這樣一條無聲寂靜的長路上。兩旁的樹木篩灑出的微光,搖晃在我們的肩膀,是的,我們要學會感恩。
父母的愛是濃郁的芬芳;兒女的感恩是淡雅的馨香,這個世界,即使落紅成泥,即使老去,因為有愛有感恩塵世的屋檐下,也依舊暗香浮動,一代代,一輩輩,我們都會聆聽這馨香給芬芳的甜蜜回答。
重陽節講的話征文篇13
初識重陽,或許就是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記得那時還小,老師在臺上講,而我則在臺下聽。“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時節,獨在異鄉的作者,想起自己的親人,想著親人在重陽這一天,按重陽風俗登高時,而唯獨差他一人。
當時聽這首詩,沒有什么感覺,或許是人小的原因,詩中所說的思鄉之情,對于兒時的我來說,并沒有引起共鳴。只是隨著人一天天地長大,直到有天,再讀起這首詩的時候,詩中的意境才展現在眼前。
重陽注定是一個有著詩意的節日,李清照的這首詞,雖然寫的是重陽,但作者內心的糾結卻也透過詞的本身,傳遞給讀者。“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是女作者寫給自己新婚愛人的,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趙明誠便“負笈遠游”,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這年時屆重九,人逢佳節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還有孟浩然的這首詩《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首詩寫的是一次普通的農家宴請,讀完之后,卻仿佛是一曲清幽淡雅的田園交響曲,特別是最后一聯寫走時尚有不舍之意,余興未盡,而要在明年的重陽節再來飲酒做客。主客間的歡洽和諧之情不言自現,而且也暗示出此次邀飲的時日。
關于重陽節的詩詞,實在是太多了。重陽時節,吟讀這些詩詞,可以透過詩詞的本身,感悟到作者的意蘊。同時也讓人們在這樣的一個節日,更加地珍惜身邊的親人。
重陽是一個讓人思念親人的日子,有親人在身邊是幸福的,那已然離去的親人更加值得去懷念。如今的重陽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定義為了老人節,在這一天多數的子女都會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
且讓我們珍惜每一個重陽節吧,因為一年一年的重陽,雖然年年相似,但是身邊的親人,卻因時間的流逝,會在某一天遠離我們。珍惜,珍重,這些重陽詩詞,也是重陽節本身所給予我的感悟。
重陽節講的話征文篇14
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
重陽節是一個歲時節日。在中國歲時節令中有7個重復月日數字,如正月正(春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七夕)和九月九,先后成了習俗節日。九月九日,日月并陽,所以它在歲時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數字。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以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
重陽節講的話征文篇15
小坐窗前,早又是重陽佳節。閉上雙眸,萬千思緒被這濃郁的酒香帶出窗外。
借酒消愁?熟不知酒中醉飲愁更愁。來到月夜下的床前,李白正提著一壺濃烈壯酒,細賞這一輪明月,懸掛高空,深沉之中又不失高貴和淡雅。那么渴望,而又不可及。正當這月圓之時,他卻獨自一人在這兒賞月。烈酒沁鼻,一飲而盡。揮淚提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借酒助興?熟不知此情此景嘆山河。移步廬山瀑布前,水氣蒸騰而上,麗日照耀,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如銀川般飛馳而下,激起碩大燦爛的花束,勢不可擋。厚積薄發的趨勢和意猶未盡意味久久不能揮去。抿一口青梅春酒,有感而發,頌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絕句。
借酒發憤?熟不知無奈之中始不屈。飲一杯清醇美酒,壯嘆“冰塞川”和“雪滿山”這人生道路的艱難。以“垂釣”自比姜尚,“夢日”自比伊尹,望能重新得到任用。反復、設問,節奏短促,感情強烈,傳達出他那自相矛盾的心理,體現出他內心的苦悶與迷惘。
一陣吆喝聲將我的沉思打斷,“丫頭,吃飯咯!”是那熟悉的聲音。菊花香酒撲鼻而來,待眾人入座,我卻目不轉睛地盯著那晶瑩剔透的酒杯。緩緩從酒缸中倒入杯中,清澈見底。回想與李白進行的一番思緒交流,不禁由衷感嘆:生活就像一塊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么。這次次的借酒抒情,可真是絕妙!一時興起,便以茶代酒,體會著種種處境的奇妙。
他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在那烈酒中、醉酒中、清酒中一覽無遺。心靈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已銘記心底,難以忘懷。
重陽節講的話征文篇16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這一天,人們會去孝敬老人們,而我在這一天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我每天看到奶奶擦地板這么辛苦,決定在這一天幫奶奶擦地板。好不容易,這一天終于到了。
晚上,我還自信滿滿的答應了奶奶擦地板呢,可是早晨,我又睡過頭了!我來到奶奶家,發現地板不是特別臟,那是因為奶奶每天愛護的成果啊!
我自己去打了一盆水,把抹布在水里擰擰,“啪”抹布被我拍在了地板上,我把抹布疊疊好,把水桶移了移,就開始大顯身手了,我左推推,右抹抹,奶奶在一旁看著,邊看,邊搖頭,說:“不對,不對!你這邊擦一擦,那邊擦一擦,要最后也不知道擦到哪里了!”說著,奶奶緩慢地彎下腰,蹲下來,慢慢地和我說,抹布應該怎樣放,怎么擦……
奶奶的方法特別管用,不一會兒,我就把整個家擦完了,我望著干干凈凈的地面,心里無比甜蜜,這時,奶奶走過來,笑著對我說:“瞧瞧你!擦個地板,褲子都濕透了!我來給你曬曬!”說完,奶奶就讓我把褲子給她,我脫下沒一會兒,奶奶遞過來一條新褲子,說:“給你買的!”我笑嘻嘻的接過褲子。
穿好褲子,我的心里想:明明是老人節嘛!就像在過兒童節一樣呢!不過,這樣的感覺真好!我好幸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