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找到中秋節作文
寫作文可以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寫作技巧,讓自己的文章更加優美、準確、有力。怎樣才能寫好給我找到中秋節作文?這里給大家提供給我找到中秋節作文,方便大家學習。
給我找到中秋節作文篇1
這一次中秋節,我過的一點也不開心,因為我弟弟,本來開始大家都到我爺爺奶奶家來團聚過節的,可是由于我弟弟,這個節過的一點也不好。
事情是這樣的:我和妹妹弟弟和哥哥姐姐、姨媽一起來爺爺奶奶家團聚,10月1日那天晚上,我和弟弟妹妹玩得都很開心,可是由于弟弟在妹妹洗澡時,不小心搞壞了妹妹的眼鏡,我和妹妹都氣的半死。要求弟弟說一聲道歉,可是弟弟不但不說道歉還罵妹妹說是他自己沒放好,所以那天晚上我們大家都過得很不開心。
到了第二天早上,弟弟怕沒人跟他玩,才吞吞吐吐的對妹妹說了聲對不起。而且還是不心甘情愿的,我和妹妹看到他說了聲對不起,也不想再和他斗下去,就跟他和好了。可是沒有想到他又做了一件壞事,他把姨媽家的鎖匙弄丟了,搞到我們那天中秋節都不好過,還要幫忙找鎖匙。
接下來他做的事就跟不可理喻了,不管在家還是在外面,只要有人說一下他,他就會跟人家頂嘴,甚至還講粗口來罵人。誰都管不了他。有時甚至還會用絕食來威脅我們。
誰都怕他,嗨!我現在都不知該怎么辦才好?我現在是見到他就像貓捉老鼠一樣躲他了!你們說我該怎么辦才好?
如果有讀者看我的文章,請評評理。我弟弟這樣做到底對不對?并告訴我該怎么辦吧?
給我找到中秋節作文篇2
中秋節是我們傳統的節日,它就像一位仙女邁著姍姍的步伐來到我們身邊。
今年的中秋節對于我來說是最難忘的,最快樂的,我們是在自己家里過的,到了中午的時候,我們玩了許多游戲,晚上我還吃了月餅,今年媽媽買的月餅有很多種類:有草莓味的、橘子味的、蘋果味的、西瓜味的,我最愿意吃的是西瓜味了。
我還知道一個傳說呢,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把大地照的給著火一樣,人們無法生活,后羿射下九個太陽,有個人給了后羿一瓶長生不老藥,他回家把藥交給了妻子嫦娥保管,有一天,一個壞人,趁后羿不在家,來搶藥,嫦娥為了不讓壞人搶到,把藥吞到了嘴里,吃藥以后,嫦娥就變得輕飄飄,飛了起來,她飛到月亮上去了,后羿回來后,非常傷心,他看到今晚的月亮特別園,月亮里還有一個人影在晃動,后羿想那就是嫦娥,于是他擺下月餅水果來乞求月宮保護嫦娥,同時也希望嫦娥早點回家
這個傳說一直延續到今天,想著這個傳說,抬頭看去,月亮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掛在了天空,那月亮像一個大圓盤,又像一個硬幣掛在天空,皎潔的月光給大地穿上了一層銀紗,大地更美了,仿佛眼前是一幅美麗的畫卷。
看著明月兒,我心里很激動,也很舒暢,希望我們全家能夠高興地生活在一起,中秋節就像一杯酒,讓我一下子醉了,它讓我體會到和家人團聚的歡樂時光。
給我找到中秋節作文篇3
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節。早晨一起來,我就看見天烏黑烏黑的,外面好像還飄著零星細雨,我想今晚可能看不到月亮了,我的心情頓時變的和天一樣“烏黑烏黑”的,做什么事都無精打采。
奶奶見了忙對我說:“中秋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只要全家身體健康、開開心心就好,何況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你不要著急,今天看不到明天再看也是一樣的。”
聽了奶奶的一席話,我想我有關心我的爸爸媽媽、也有愛護我的爺爺奶奶,我真的很幸福,至于能不能看到月亮,那也就不重要了。
我又變成了一只快樂的小鳥在自由的歌唱。
給我找到中秋節作文篇4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又叫團圓節和八月節等。
中秋節這一天,在外的游子們都要趕回家來,和家人共同度過這個象征團圓的節日。中秋節的晚上,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賞月,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亮,就像晶瑩剔透的玉盤,掛在幕布般的夜空中,十分美麗。和家人一起品嘗著月餅,一面是歡聲笑語,一面是如玉如盤的圓月,還能有比這更令人感到>幸福、滿足的事了嗎?團圓的日子,因為這月亮,又增添了幾分美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一天不論人們在哪里仰望著這輪十五的圓月,都是那么的皎潔,心中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而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正如杜甫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中秋節不僅是團圓的節日,還是傳遞思念的節日。
中秋節的另一個習俗,便是吃月餅了。月餅是圓形的。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月餅最初是用來祭拜月神的供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必備食物。晚上,全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賞月一邊品嘗月餅,吃在嘴里,甜在心里,這才有了中秋節的氣氛。
團圓,是中秋節最重要的形式,和家人在一起,是令人最幸福的一件事,中秋節,使人們真正體會到了“團圓”這兩個字的含義。
給我找到中秋節作文篇5
八月仲秋,天高云淡,金風送爽,谷粒豐稔,果蔬飄香。又是一年一度中秋佳節。
人們盼望著在這一宜人的季節旅游、休閑、走親、訪友、和家人團聚,度過其樂融融的節日長假。
中秋節是一個古老而又悠久的傳統節日。中秋賞月在唐代已很流行,到了宋代農歷八月十五日被正式定為中秋節,以后歷朝歷代大多官府和民間都把它當作一個大節來過。人們把中秋節定義為“花好月圓、人壽年豐”的喜慶節、團圓節。
民間在中秋節的主要活動是賞月、祭月、拜月。八月十五月兒圓,九州人家樂團圓。人們在自家門前或庭院中設供案,擺供品,北方多供蘋果、葡萄、西瓜、梨、毛豆、雞冠花、月餅等;南方則供柚子、芋頭、香蕉、柿子、菱角、藕和月餅等。當月亮升起來后,全家人點燭燃香,向月神跪拜,祈愿五谷豐登,全家團圓。
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世世代代沿襲下來。人們普遍認為,拜月的供品,特別是月餅是取團圓之意。全家拜月是強調血緣家族團結。其意義是全家團圓。
月餅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太師餅”,這是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進芝麻、胡桃,為制作以芝麻、胡桃為“餡”的圓形餅提供了輔料,那時人們把這種圓餅稱為“胡餅”。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編的《夢梁錄》中。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和品嘗月餅結合起來,以月之圓象征人之團圓,以餅之圓象征人之長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情意。中秋節是人們祈盼和喜慶豐收、團圓、美滿的節日。
大詩人蘇軾詠月懷人的《水調歌頭》最為膾炙人口,他是在中秋節這天因思念遠方的兄弟而寫下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自古以來,中秋節有許多動人的傳說: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月蟾宮等。這些家喻戶曉、代代相傳的故事,雖是遠古天象的崇拜,古老敬月習俗的遺痕,但是人們都不愿意扔掉這幾千年的傳承,因為這是人們精神的一種寄托,一種慰藉,一種情結,并愿意世代永遠保守的一種習俗。
傳說月中有蟾,屈原《天問》就有月蟾的記載。到了漢代,月中除蟾外,還有玉兔;漢晉以來,傳說月中有桂樹;唐代又有吳剛伐桂樹的傳說;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是在遠古時期,人們崇敬的英雄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得到一包長生不老的仙草,送給了妻子嫦娥珍藏在梳妝臺的盒子里,這事被一個叫蓬蒙的人知道了,他便想盜取這包仙藥,在一次后羿帶領眾人外出狩獵時,蓬蒙手持利劍闖入其家中,欲奪仙草,嫦娥自知打不過強盜,便急中生智,匆忙將仙草送入口中吞下,瞬間,嫦娥飄飄欲仙,離開了地面,升入了天空,嫦娥因牽掛著丈夫,百里一回頭,便飛落在離人間最近的月宮成了仙人。后羿打獵回來后,得知妻子的情況,悲痛欲絕,捶胸頓足,拔劍欲殺惡徒,蓬蒙早已逃之夭夭。后羿遙望天空,圓圓的月亮里仿佛嫦娥在走動,無法追逐,無比思念,就在自家的院子里,擺設香案,放上她平時愛吃的水果和糕餅,遙祭遠在月宮里也在眷戀著自己的嫦娥。天下百姓知道嫦娥奔月成仙事情后,紛紛在自家的房前院子里擺上桌椅,放上供品,仰望星空,向善良的嫦娥遙祝吉祥平安。從此,中秋拜月這一充滿神奇與浪漫色彩的祭月賞月之風,便在民間傳播開來。這一傳說中的故事,其實是天下蕓蕓眾生為追求美好、表達情感、向往團圓美滿的一種愿景。
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京城開封,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少,都要穿上節日服裝,焚香拜月,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美如皓月”《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弦重鼎沸,直至通宵”;《夢梁錄》也說“金風送爽,玉露生涼,丹桂飄香,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樓,臨軒玩月,琴瑟鏗鏘,酌酒高歌。至如鋪席人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此夜天街買賣,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焼不絕。”可見當時中秋節是多么熱鬧。
明清時期,賞月活動盛行不衰,我國各地至今仍遺留著古風逸韻的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月壇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拜月修建的。大概是因為孩子的關系吧,或者是月中有“玉兔搗藥”的說法,民間在祭月時總是和祭兔聯系起來,北方的兒童喜歡用泥塑的穿戴完整、制作精美的兔爺當作玩偶,甚至成為中秋節的吉祥物。
八月十五過中秋人們吃月餅的習俗,還與紀念朱元璋“月餅舉義”的故事有關。那是在元朝末年,中原百姓不堪忍受元朝統治者的殘暴統治,紛紛起來反抗。朱元璋聯合各方面的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是朝廷的官兵搜查的十分嚴格,傳遞消息非常困難。軍師劉伯溫想出一個計策,把“八月十五夜起義”的字條,巧妙的藏在了月餅里面,快捷而順利的把信息傳送到各路起義軍中,各路義軍嚴守秘密,到了起義那天,一齊響應,很快集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義軍如燎原之勢不可阻擋,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城池。首先是大將徐達旗開得勝,占領了大都城,起義取得成功。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的傳下口諭,全體將士在中秋節與民同樂,將起兵時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禮物送給官兵,以示慶賀。朱元璋得了天下,做了皇帝以后,更加重視中秋節,經常在八月十五將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給群臣,以紀念當年起兵舉義的成功。
從此,月餅制作種類越來越多,工藝也越來越精細。品種有什錦、五仁、豆沙、芝麻、蜜餞、肉餡等;味道有咸、甜、葷、素等。
中秋節秋高氣爽,人們有許多娛樂活動。東南沿海地區流行觀海潮,劃船串月、月夜嘗蓮、斗蟋蟀、歌舞雜技等活動;廣東梅縣在中秋節舉辦山歌節;海南有八月會,唱歌、跳舞、交換月餅,通宵達旦;還有的地方舉行花會,賞花、戴花,愿花常好,愿月長圓,愿人長久。
中秋節在少數民族地區也很流行,西北地區的土族、南方地區的京族、毛南族都過中秋節,祈福家庭歡樂,歲歲團圓。
在我們家鄉每當中秋節全家人都笑逐顏開,秉承祖先的習俗,把這一節日當作喜慶豐收、團圓美滿的大節來過。
中秋佳節,云漢天高,金風送爽,皓月當空,星光燦爛。在月光如水的自家的小院子里,擺上八仙桌,上面放滿酒、菜、瓜果梨棗、月餅和糕點,再煮一壺綠茶,全家人圍坐在桌旁,飲酒,品茶,進餐,祭月,拜月,共賞圓月,懇談親情,說古論今,聊敘家常,歡慶經過一年辛勤勞作,即將獲得的豐收成果,真是其樂融融。
這是多么愜意、溫馨的境界。
我們的祖先把這種節日的風俗傳給了我們,更把他們對節日氛圍感受的心境也傳給了我們。因為這個世界不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
給我找到中秋節作文篇6
望著天上的一輪皓月,我知道中秋節要到了。家里多了些熱鬧的氣氛,媽媽說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所以晚上我們要一起聚餐。
我與親人們聚在一起,圍著美食,聊天,場面溫馨美好。我抬頭看著窗外的圓月,月亮安靜又皎潔。但我往窗下俯視,路上卻還有那么多來來往往的人和車。路旁有一些環衛工還在辛勤地掃地,快遞叔叔還在忙碌地奔波,出租車也奔跑在路上,他們在中秋節也不休息嗎?今天是中秋節,他們為什么不呆在家里呢?難道不應該在家里團團圓圓嗎?他們的家人也一定很希望他們回去吧。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回想起宋代蘇軾寫的《水調歌頭》。當時蘇軾喝酒在外,想起了弟弟蘇澈,又見天堂似的人間,于是賦詞一首。此詞中說,為什么月亮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他只希望這世上所有的親人,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如此一想,我頓時覺得眼前時光的珍貴。這個中秋節,大家能聚在一起,應該是一種福吧。在這美好的夜晚,定要開開心心,為能同吃此餐而幸福,為能在一起聊天而快樂,為能吃著一塊甜甜的圓圓的月餅而感激。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誰也不知道下個中秋節能不能與這些親人在這個地方相見,只希望大家珍惜這次聚在一起的時光。
給我找到中秋節作文篇7
關于中秋節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另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給我找到中秋節作文篇8
早晨,我剛剛起床,心情異常興奮。因為今天是中秋節,不但能和全家人一起吃上一頓喜悅的團圓飯,還能賞月、吃西瓜、吃月餅……。一想到這里,我心里就樂開了花,盼望晚上快點到來。
時間過得好快呀!馬上就到了晚上。一輪金黃的明月從山頂升起來了,它把皎潔的月光灑向大地。天空中云很淡,風很輕,月色很美,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我望著月亮,好像里面真的有嫦娥、玉兔,還有那不停在砍桂花樹的吳剛。此情此景,讓我想起了很多月亮的故事。
我和爺爺、奶奶,還有老奶奶、姑姑、哥哥團團坐在月光下,品嘗著香噴噴的月餅、甜絲絲的西瓜、酸溜溜的葡萄,還有爸爸剛從安徽黃山寄來的“救駕燒餅”。雖然爸爸和媽媽在外地出差,沒有趕回來和我們團圓,但我還是感覺到了大家庭的溫暖。
不知不覺月亮已升上了天空,整個城鎮籠罩在一片光彩之中。我喜歡今年快樂的中秋,渴望明年的中秋。不知明年的中秋又將帶給我怎樣的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