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歡度作文
注重積累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徑,平時要注重素材的積累,多觀察、多思考、多記錄。好的中秋節歡度作文應該怎么寫?快來看看,小編給大家分享中秋節歡度作文的寫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參考!
中秋節歡度作文篇1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親人團聚的日子,而我呢,又可以吃到美味的月餅了。我一口一口津津有味地品嘗著媽媽給我買的月餅。吃著吃著我突然想:這些月餅太甜了,吃多了很膩,家人都不愛吃。我為何不在月餅里添加一種餡?讓月餅更美味,也讓家人都喜歡吃。
于是,我開始了苦思冥想,腦洞大開。首先想到了雞排餡,拿著雞排對著月餅比劃了下,雞排太大了,月餅的肚子小,裝不下……我想了一種又一種的餡料,可是統統都被排除了。
為了尋找餡料,我用腦過度,肚子開始__了;可飯點還沒到,我只好拿著零花錢去樓下買些零食來充充電。在小賣部里,我發現了一種可以做月餅餡的物品——干脆面。
我買了幾包干脆面,飛快地跑回了家。我急忙拿出一個月餅,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在它的肚子上挖出一個洞,掏出它的“內臟”,再把干脆面填進去,最后把洞口給塞上。我激動地拿著這個特制的月餅輕輕地咬了一口,啊!多種口味沖擊著我的味覺,又香又脆又辣又甜,太好吃了,簡直是人間啊!
我又如法炮制了幾個這種“特殊的月餅”,并在其中一個的月餅里放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媽媽,中秋節快樂!”我把這個月餅遞給媽媽:“媽媽,吃月餅,這是我制作的特殊愛心月餅。”媽媽拿著月餅,我的緊張的雙眼直勾勾地盯著媽媽,媽媽的嘴巴可真大呀,一口就要到了那張紙條,媽媽看紙條時,我激動地上串下跳。媽媽開心的直夸我乖巧,懂事……
中秋節,就是一家人團團圓圓,開開心心的日子。而我們家今年的中秋節,因我那特殊的`月餅使我們更加的溫馨、快樂。
中秋節歡度作文篇2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逐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這首詩是李商隱寫的《嫦娥》,這是一首和中期有關的古詩。在中秋節不盡有優美的古詩,而且還有月餅來歷的小故事呢!
在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會吃月餅,由于我的好奇心想要知道月餅的由來,于是我上網查了一下,結果發現關于月餅來歷的故事多種多樣,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慣,在我國歷史悠久。關于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有不同的說法。普遍的說法是:唐朝時期,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平定其屢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轉戰邊塞,結果屢建奇功。八月十五日這一天凱旋歸京。為了慶祝勝利,京都和長安城內外鳴炮奏樂,軍民狂歡通宵。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獻上圓餅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過裝潢華麗的餅盒,取出彩色的圓餅,指著懸掛在空中的月亮,說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隨后,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聚的象征,慢慢的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遺憾的是,今年的中秋節下著傾盆大雨,下著這么大的雨,一看就知道是賞不到月亮了。雖然賞不到月亮,但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中秋那天,天氣很冷,雖然下著大雨,但是心里卻是溫暖的,因為家人們團聚在一起了……
中秋節歡度作文篇3
我家住在一個河北小鎮,大門大院大平房,而且當時爺爺奶奶和爸媽家住一個院的,兩間房,共走一個大門,那時每年中秋節一家人都在一起過,節日晚上的九點多鐘,一輪圓月升起來后,爺爺奶奶就會搬出個桌子放到院子中間,再擺上幾樣水果和一盤月餅,水果有西瓜、葡萄、沙果等,擺上滿滿一桌。接著正式的“愿月”儀式開始,也就是年輕人給月亮磕頭祈福,在月下許愿。拿出個椅墊鋪到院子中間,然后我們幾個年輕人開始按年齡依次朝著月亮的方向磕頭,都磕完了,我們大家就開始享用桌上的水果和月餅了,當然,吃之前要揪下一粒葡萄沖月亮的方向遠遠的扔出去,那意思就是給月亮吃了。記得小時候中秋節的晚上,天氣就挺冷了,往往我們都是邊吃東西邊凍的瑟瑟縮縮的,然后就趕緊搬桌子端盤子回到屋里。
后來,只要每年中秋節我們能聚到一起,仍然會在節日當晚延續這樣的習俗,當然,我們隊伍也在漸漸壯大。
中秋節歡度作文篇4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這一天,人們會賞月、吃月餅,一家人團團圓圓地共度佳節。聽大人們說今年中秋的月亮會是近幾十年來最大最圓的,我好期待一睹芳容啊!
晚飯后,天色漸漸暗了,月亮如同一個潔白無暇的大玉盤,踏著輕盈的步伐漫步走向浩瀚的夜空。皎潔的月光照進了我的房間,這讓我立刻想起李白這位大詩人的千古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忽然間,我仿佛看見看了住在月亮上的嫦娥姐姐和她那可愛的小玉兔快樂地嬉戲;又似乎見到吳剛拎著他那大斧頭,在使著全身的力氣拼命砍樹;接著又發現后羿盼望見到嫦娥姐姐的那種憔悴的神情。
漸漸地,月亮蒙上了一層薄紗,她好像在對我低語:“乖,夜深了,該睡覺嘍!”很快,我便沉入了夢鄉......
中秋節歡度作文篇5
中秋節從08年起,與清明節、端午節一樣,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講到中秋節,自然想到的是賞月、吃餅、觀潮了。那么,中秋節是怎么來的呢?它有哪些傳說、哪些習俗、又有哪些著名詩詞呢?那就讓我們話說中秋吧!
古代,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就有“中秋”一詞記載。后來,貴族和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到唐代,《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時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是中原居民自北向南大遷徙時期,在遭受戰爭離別之苦的人民,以月餅相贈,晚上賞月,取團圓之義。至明清,已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國歷書上,一年分四季,每季有三月,八月正是秋季之中,十五又是一月之中,八月十五,故名中秋。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吃著又圓又甜的月餅,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關于中秋的美麗傳說是很多的。
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的代價是罰作苦役,并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對美女的敬慕,人皆有之。每逢中秋,人們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
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烙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終于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后來,每逢中秋節,以吃月餅來紀念這次勝利。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吳剛折桂是關于中秋節來歷的又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李白詩詞的妙處,在于將吳剛從罪人身份變成為窮苦人做好事的好人。
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這又是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關中秋節詩詞選是很多的,因為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現將蘇東坡《水調歌頭》和辛棄疾《太常引》兩首詞抄錄如下:
蘇東坡《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中秋節歡度作文篇6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到了,在這個特別而有意義的日子里,我們全家在中秋佳節給爺爺奶奶送上了一份禮物(哦!準確的說是兩份哦!)嗯?你想看看過程?那好吧,帶你到時空隧道去,把中秋這天的故事給你播放一遍吧!要認真的看哦:
我和爸爸媽媽在9月22日一大早就起床了,10點出發到時思①,我坐著媽媽開的新馬六可真舒服啊!你可不知道那感覺,反正一個字“爽”倆字“舒服”。大約11點左右,我們就回到了時思,馬六的喇叭一響,奶奶就從里屋出來迎接我們了。我們給爺爺奶奶送上了月餅、水果,和一份中秋佳節的祝福。
晚上,大伯一家也開著汽車,帶著許多大閘蟹回來了。我們全家團聚在一起,吃著團圓飯,大家有說有笑,談談開心的事情,別提有多高興!吃完飯,我們吃了點爸爸帶回來的鮑翅月餅,聽爸爸說我們時思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吃山芋,吃羅素(眼睛能夠更明亮)。
傍晚,我們吃著月餅,觀賞著明月,明月一會躲進云層,一會露出甜甜的臉蛋,好像是在和我們一起做游戲呢!
吃完月餅,我們兩家都開著汽車回到了太倉,今天我過了一個快樂的'、充實的中秋。
中秋是團圓的日子,把愛傳遞,分享甜蜜。
中秋節歡度作文篇7
十年寒窗苦,不聞天下事。今日已是家家合歡的中秋團圓佳節,可嘆的是,她竟是在下午從他人口中得知。乍聽之下,尚不覺什么,只悲哀自己竟做了那眼不瞎耳不聾,卻全般裝飾之人。心中不由升騰起易安那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悵然。
時至傍晚,她陪著姐姐在老家。周圍之人盡是陌生,她也就靜靜坐著,泛彼柏舟,亦泛其流。又許是因昨夜凌晨方入眠,現如今不覺又來幾分倦意,也就在松軟的沙發上睡了。
夢里不知身是客,一餉貪歡。及至許久,從朦朦朧朧中蘇醒時,已值晚宴。戶外炮竹轟鳴,便是這聲響吵醒她的。
餐桌上,大人們熱切的不知談論著什么,口中噴出的香煙霧氣氤氳滿室,半真半切,似夢非夢,恍然間大夢千年。
曾聽聞,秋天的秋字,沾了感情,染了心事,就成了哀愁的愁字。這愁絲埋在心底,輕易不視人,只在今夜,結了個蛹,破繭,化蝶。
姑姑問她,要不要回家?她想了想,開口拒絕了。離家的心情,她一人嘗便是了,又何必自私的為了自己而讓他人——她最親近的姑姑、姐姐——度不了這個圓滿的節日呢?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她想,這句話就是無錯的。
她離家太匆匆,甚至未曾對家人說聲中秋快樂。也是了,那時,她都不知今日是中秋。此刻,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雖不應景,但卻應情。
輕輕推開大門,她走進院子。銀白色的柔和的月光充斥在小院里,快要滿溢出來,中庭地白樹棲鴉也不過如此了。天上零星掛著幾顆星星,燦爛的煙火卻將遼闊的夜空渲染的熱鬧而又繁華。暈黃的月是最美麗的圓,月上略顯藍色的應該就是人們常說的桂樹了吧,不知道那吳剛是否依舊不知疲倦的砍伐?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而今恰是中秋之境。她自幼遍覽詩集,結識了不少名家才人,卻因天性,獨鐘那婉約凄艷之句,偏愛重光幽禁時那字字句句。
出了小院,溫暖的燈光照著大街,街上雖不是人流如潮,但也是極多的。小孩子手拿煙花,和同伴們玩得極為開心,那光影映照下的笑容是世上最美好的素顏。
見了這些,她凄苦的憂思好像也淡了些,神色間多了分明快,淡淡的微笑掛在嘴角,腳步從容自在。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她漸行漸遠,忽然瞥見一位眉清目秀的男子,忽然心中浮現馬致遠的小令。他孤寂的倚在路燈下望向這邊,循著目光看去,正是那熱鬧的人群所在之地。
她想,他們或許同是天涯淪落人,同期盼著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即使依舊掩蓋不了對親人的思念——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遠,曷云能來。
天已然黑了,她在回到小院之前,又望了望天上的明月,皎潔明麗,像是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可惜,月自故鄉明,她還是想看看故鄉的那輪玉盤。
這年的中秋,她第一次在外地度過,但她慶幸,今后的日子還長,她還可以在以后的每一年里,陪著父母賞月,放孔明燈……
她也慶幸這次別離,讓她懂得了珍惜。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天都黑了,你還在外面溜達什么?還不快進來取取暖。”
“嘻嘻,知道了!”
中秋節歡度作文篇8
今天是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我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后來,慢慢流傳到民間,形成了一種傳統活動。到了唐代,中秋節就正式成為一個固定的節日了。
每到中秋,人們對著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以月圓象征人團圓,借圓圓的月餅表達思念親人,思念故鄉之情,寄托、祈盼幸福和團圓的心愿。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古人說“明月千里寄相思”。不過,今年中秋,可能很多人都有個小遺憾:淘氣的雨娃娃居然把月亮姐姐趕走了。可是,我們過中秋節的熱情和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是趕不走的。明月雖然沒有按時到來,但是,我們可以在心里思念親人,思念故鄉。因為,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輪明月。今天,我們一家人到賽康烏魚莊去過中秋節。大家聚在一起,嘗石榴,吃烏魚,品月餅,在一起盡情地交談、暢聊……快快樂樂地過了一個中秋節。
中秋節歡度作文篇9
快到傍晚,我和家人就走出家門去觀月。可是今天好像是陰天,或是月亮還沒出來,所以決定晚上再觀月。我愛月亮,愛她的純潔,愛她的永恒,愛她的神秘;月是純潔的象征,天使的靈魂,華麗而不失淡雅,它白中透金,白似一汪銀水,金似一顆明珠。
剛開始,月亮不是很亮,朦朧的被云層遮住了臉。月亮呈桔黃色,有點紅,就像把凝脂劃開了表皮,緩緩地噴射出了殷紅的鮮血。但是,因為云層的遮蓋,并不刺眼,反而讓人覺得溫和、美麗。這輪月亮并不如太陽一般奪人眼目,但卻像溟溟之后的佳人,讓人忍不住去駐足觀望,不禁遐想起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說。月光靜靜的灑下來,整個世界都沉浸在銀色的海洋里。月光下,人們那多姿多彩的的生活,猶如一支優雅宛轉的月光奏鳴曲。
慢慢地,皓月變得淡,變得黃,變得清晰。薄薄的云層也開始褪去,露出了皓月的本來面目。這時的月,如巨大的玉盤,通透而真實,嵌在蒼黑的夜空上;這玉盤周圍空空如也,沒有群星襯托,玉盤在天空獨秀,它的光很輕,很柔,旁邊淡淡的云又涌了上來,襯著它。月是那么的悠然,又是那么的安詳,卻更加顯出了月的璀璨光輝。璨,美玉也,我想這正好應了今夜明月。
夜越來越深,一片寂靜,發出幽藍的暗光。月的輪廓漸漸醒目,不再朦朧。月是那么的圓,沒有一絲缺口;月是那么的亮,即使暗處也發出淡淡的柔光。“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這本是一句思鄉的詩,勾起人們的故園之情,詩人在不經意處,也寫出了富有生命的明月和明月自己的感情,我想,明月也是多愁善感的。
柔和似絮,輕均若絹的云,簇擁著盈盈的皓月冉冉上升,清輝把周圍映成淡黃色的光圈,有深有淺,若有若無。不像晚霞那樣濃艷,因而更顯得素雅,沒有夕照那般燦爛,所以分外柔和,只是一點淡淡的喜悅,淡淡的憂傷。
月的明亮美麗,讓人們用眼欣賞,用嘴贊美,但月更是亮到了人們的心里,美到了人們的記憶之中。在這中秋之日,月滿之夜,多愁善感的明月,也用自己的方式,為人們送上最真誠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