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遐想作文
清明節遐想1
我在自己的學習桌上望著窗外的綿綿細雨,開始了我關于清明的遐想……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時節前后經常會下雨。清明時節的綿綿細雨輕輕地滴落下來,似乎也表達了我們對于親人的懷念為清明增添了更加獨特的味道,好像是在用雨來襯托這個節目。
我又想到了最近看的一本書,叫《窗邊的小豆豆》。他們學校清明節的時候,都會去烈士的墓地去掃墓。來緬懷烈士們的戰斗事跡,表達他們的敬仰。這也是清明時節的意義所在吧!去掃墓的時候,大人們總會先把墳墓擦干凈,然后撒菊花花瓣,再上香,還要拜一下,希望他們的思念之情。姐姐告訴我說,其實清明節的意義就是讓我們活著的人,懷念故人。而且應該更熱愛現在的生活。
清明節遐想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這是一個讓人思親懷古的季節。特別是這幾天細雨蒙蒙,絲絲細雨在空中繽紛飄渺,落在葉上,使我的心中泛起點點漣漪。聽著這雨的呢喃,我不禁想起了許多許多……
清明掃墓祭祖,緬懷先人,這是我國的傳統習俗,應該繼承和發揚。然而,近年來,我們經常從電視上、報紙上、周圍生活中看到或聽到:有些人在祭奠親人的時候,燒香放炮,驚天動地。雞鴨魚肉,樣樣齊全。有的還大燒紙扎車馬、侍女和各色冥幣。那小小的墳頭,竟然也成了某些人比富擺闊、傳播迷信的“舞臺”。這不僅加重了人們的經濟負擔,而且還潛伏著巨大的危險,極易污染空氣,甚至引起山林火災,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和安全威脅。
那么,我們能不能想出一些兩全其美的辦法?既能表達懷念親人之情,又能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護環境。譬如,一杯薄酒,一束鮮花,或者在墳前栽上一棵小樹,簡潔而不失莊重,值得我們效仿。我們還可以通過組織一次踏青活動,搞一次清明征文或寫一寫清明詩,以寄托哀思之情。昨天,我和哥哥在上網的時候,還發現有些地方建有一些網絡陵墓,隨時可在網上獻花、點歌、敬燭、祭酒,既可以懷念故去親人,又可以節約資源,避免鋪張浪費,還可以免卻火災、環境污染等災害。
無獨有偶,前幾天,我還看到有個電視欄目也在宣傳一種新的墓葬方式——樹葬。樹葬是指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樹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上面種上一棵樹作為紀念。這種新型墓葬方式不留墳頭,不立墓碑,只占很少的土地,樹長大以后又能蔭及后人,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殯葬理念和行為。我覺得:我們應該像他們一樣提倡“厚養薄葬”。老人在世時多多孝敬,喪葬、祭祀等活動盡量從儉,不搞鋪張浪費。
清明節遐想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燕子飛到南方去了,有在飛回來的時候。楊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是親愛的爺爺。您長眠在這冰冷的墓地里很久很久了。孫子和您近在咫尺,卻又陰陽兩隔,千呼萬喚也無法和您相見。這怎么不讓孫子悲傷,痛苦,而又惆悵滿懷呢。
記憶中清明節曾有過的快樂早已蕩然無存。沒有爺爺的清明節連天都灰蒙蒙的。無休無止的綿綿細雨讓我悲從心起。寒風啊,請你告訴斷腸人,那樣愛孫子的爺爺怎么就在也不回來了。
透過蒙蒙的雨絲,我又看見了那熟悉的小山坡。滿山的小草還是那么嫩綠,五顏六色的野花寂寞地開放著。還有那無人采摘的碧綠的青蓬。這一切都讓我感到親切極了。景物依舊,爺爺卻早已不在了。畫面再次重現,藍藍的天空下,一個小男孩握著風箏的線軸,歡快地跑著。哪個緊隨其后的慈祥老人不正是爺爺嗎,他的臉色為何這樣蒼白,為什么不停下休息,我明白他是舍不得。
畫面模糊了又清晰了,小男孩跟著爺爺乖乖地采青蓬。再老人的嘮叨中,小女孩知道了清明節,清明果,僅此而已。粗心的小男孩,你怎么沒有看出爺爺眼中的憂傷,爺爺在用最后的力量延長著小男孩的快樂。
知道無奈的離開人世。
爺爺走了,再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長大了。也終于明白,燕子能再飛回來,楊柳有再青之時爺爺卻再也回不來了,陪我度過的是常常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節。
清明節遐想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鮮明地寫下此時此情此景。清明是寄托哀思的季節,牛毛細雨落幕,浸潤了淡淡的哀愁。清明前后,小草、楊柳枝芽綻綠,勃勃生機,這時荷鋤锨去親人墳上的荒蔓的雜草,拋撒著一些花瓣,點燃半沓紙錢,掬一捧熱淚,磕一兩個響頭,就著汗珠和細雨,訴說著對逝去親人的思念,這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對亡靈眷戀,人生一世,孰能無情。清明,是中國傳統祭祖和懷念親人的日子,雖然多少帶了點迷信的色彩,但尋根問祖乃是我們的優良傳統,是值得保持下去的。
漫漫的哀思,悠悠的傷懷,在這壓抑的節日里,迷惘的思緒如縷縷涼風吹拂到杏花村外。酒家的店后,定是一片荒涼的墳墓,屹立著民族的魂魄,為這凄清的節日披上一層傷感而又銷魂的挽衣。
思緒紛飛,抵達汨羅江畔不朽的堤岸,聽屈大夫低沉的哀嘆:“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世態炎涼,統治黑暗,污濁的現實中容不下屈原挺直的身軀,只有汨羅江的滔滔巨浪才能讀懂屈大夫千瘡百孔的心靈。
滔滔江水,咆哮的不是豪邁,不是激情,是悲壯,是哀慟,是為屈原——一代民族魂魄逝去奏響的挽歌。端午佳節,喜慶不是人們的過錯。汨羅江畔,龍舟拂水而過, “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弓兮射天狼”青衫白衣,這是清明的裝束,是中華民族最忠貞的色彩。沒有春節的生生炮竹,沒有中秋的朗朗明月,也沒有元宵佳節的張燈結彩。清明這個特殊的節日里,有的是燃灰,是香熏,是淚水,是面對深邃蒼穹最真摯、最誠懇的禱告和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