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城記讀書筆記范文
《貓城記》可以說是老舍眾多作品中的異類。首先,作者自己對這部作品的滿意程度不是很高,在自序中講“不夠幽默”,而后在1947年的文集出版中,作者又認為這部小說是他“十來本長篇小說中,最‘軟’的一本”。而在讀者接受的角度來看,《貓城記》似乎更加地奇怪,從這部小說1932年開始在《現代》雜志上連載以來,它并不受文學評論家的注意,一部文學作品是不為文學評論家注目,這似乎更讓人覺得尷尬。在建國后,那特殊的政治環境中,站在風口浪尖的老舍自然也逃不過歷史的洪流,此時《貓城記》的被關注也注定不是文學的發現,而是政治家們的別有用心。自改革開放以來,《貓城記》重新走進了人們的視野,隨著國外的小說理論的引進和學習,越來越多的解讀和關注使得《貓城記》重新擺在了人們的視野中。
一、成于“不夠幽默”
隨之又產生了這樣的問題,一部被作者自己“嫌棄”的文學作品,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沉浮,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使人們發現了它、意識到它了。首先,我們來看看作者的創作動機,自英國回來后,滿腹熱情的青年看到國內如此民不聊生的境況,軍閥混戰、人人麻木不仁的茍活著,卑賤、黑暗的社會現實打破了激情的青年老舍。面對如此不堪的國家,作者在他的《我怎樣寫<貓城記>》中這樣寫道:“我之揭露他們的壞處原是處于愛他們也是無可厚非的。”對于作者的這一點,我們幾乎立刻就會想到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大家——魯迅,他的拯救國民性的文學主題。但是在一點上,老舍確乎與魯迅不同,我們可以從文中略見一斑,文章中的貓人,作者用灰蒙蒙的調子極盡批判能事。結合作者自序的“不夠幽默”,為什么“不夠幽默”,因為文章訴說的是人間哀事,世事沉浮,所以不夠幽默。另一方面的以前的“夠幽默”有說明了什么呢?在作者看來,英國時期的作品《趙子曰》《老張的哲學》,雖然也風趣幽默但是不夠深沉、深刻。所以回國后的老舍面對如此不堪的國家,他摒棄了以前的平和、幽默、膚淺,轉而更加地關注他所屬的國家、這個國家的人們、這個國家的人們的生活。那么《貓城記》的意義在于了,作者由以前單純的幽默進而蛻變為深沉的幽默,《貓城記》就是這個轉折點,盡管這個轉折點略顯單薄和“不夠藝術”,但是作為一個偉大藝術家的成長和進步,它意在于此了。我們可以從作者的后進作品《月牙兒集》、《牛天賜傳》、《駱駝祥子》。也正是這“不夠幽默”才成就了后來老舍的偉大,這是起點。
二、既是絕望又是掙扎
正如一位批評家所言:“中國文學史上像《貓城記》這樣對國民的人性和本民族本性如此失望和批判的文學作品還不多見”。貓國人自私、懶惰、貪婪、無恥、愚昧等等缺點不一而足,最后國破家亡,無論是在做成奴隸的時代還是在沒做成奴隸的時代,都是一樣的麻木不仁,渾渾噩噩地過日子。這是老舍的絕望,他宣判它們的死亡只是順其自然的描述、預測。這是一個愛國作者的“噩夢”,“一個徘徊在黑暗中不斷尋求真理的舊知識分子的痛苦處境”。可正是這個噩夢,它讓作者真實地感受了這樣的噩夢,由它帶來的毀滅性生活。那些處心積慮的小人詬病作者的“絕望”,而我們現在回顧歷史時,我們清楚地知道那是作者的傷心失望甚至是絕望、孤獨。一個愛國作者的怒其不爭的囈語和掙扎,《貓城記》的偉大也在于此。這是絕望,也是掙扎,文章中的絕望和審判,現實中的掙扎和沉浮。當面對漫無邊際的現實的無奈時,失望是第一反應,是作者的本質主義的肆虐,正因為如此作者用更加失望來成全自己的夢想,破釜沉舟后的蘇醒,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是他的希望所在。
三、文化民族主義
很多評論家認為《貓城記》是政治的諷寓小說,對革命的悲觀失望,對社會政體的批判不滿,確乎存在在小說之中,但是《貓城記》的根本不在于此。他延續五四的啟蒙傳統,似乎后知后覺,但是作者有著自己的文化視角和講述方式,《貓城記》就是這條道路的典型代表,后來《駱駝祥子》的“個人主義的顛覆”也是源于此。作為文化民族主義者的敘事和話語才是老舍的本來面目。而《貓城記》本身的敘事方式或采用的文體結構又具有多重性、模糊性,使得文本的解讀就千姿百態了。文章講述了一個宇航員因飛機失事而在另外一個星球的神奇經歷,貓國人,貓國事。當讀者欣賞時,我們既可以把它看作是寓言小說,也可以看作是諷刺小說,更可以是科幻小說(只是這個科幻小說偏于社會方面)。那么我們怎么看這個問題,當然是追本溯源,說到底就是作者的文化民族主義者的立場。作者表面上是借一個別的星球別的“人”的事,其中特別寫了政治、外交和軍事,但是作者只是借助諷喻、暗示這些文學藝術手法去編織一條理想道路,最根本的還是要回到我們幾千年來的文化積淀。
貓城記讀書筆記篇二第二次看老舍的《貓城記》,第一次閱讀時,在被貓城滅國的慘況深深震撼的同時,也只約莫感覺老舍的政治感悟水平不如他的文學水平,而這次的幽默缺乏,又讓我不免遺憾。再讀一次,卻又讓我悟出些許東西來。
經常有人埋怨道跟許多大家相比,老舍全集遲遲未完整發行過的現狀。作為文字地方性極強的少數民族作家,我覺得他應該跟如今的香港歌手何 韻詩,talk show高手林海峰相仿,也許不能得到全國讀者的喜歡,但應該在相應語言區域,會得到不少群眾的認同啊。可是奧運會閉幕的當天,也竟是老舍先生的忌日,同 時網絡各處,也沒見有多少相關的報道。其實光是看《駱駝祥子》的市民底層奮斗,《四世同堂》的淪陷抗爭,都不足以讓作者被如此冷待。或者說作者的死是一種 忌諱,但巴金也是受過牛棚生涯,改革開放后依舊風光。終于我在這本《貓城記》里找回了答案:“大家夫斯基”“馬祖大仙”“哄”……看來只要這些名詞還在, 老舍全集就很難出得全了。
這是一本1932年的作品,那時候“大家夫斯基”“馬祖大仙”正在江西反圍剿中,努力生存。老舍以諷刺的筆墨對待這些遠離北方的陌生蘇俄事物,也算合理, 就像祖輩們如今依舊會唱“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一樣。傳說中諾獎因為書中的這些而給予作者嘉獎,也算符合該獎的特色。諷刺的事物還有很多,如代表鴉片的 “迷葉”,代表金錢的“國魂”,只會“抗議”的外交傳統。書中還有一處貓人被埋,被譽為神來預言之筆,五年后的大屠殺正好與書中的矮貓埋人對應。這何嘗不 是跟魯迅一樣的國民性批判呢?至于短淺的教育文化制度,到今天也如此:炒股書,公務員考試書已經占據了書城的最顯眼位置了,還有各種快餐文化也充斥貨架, 各種教育制度越來越不知所以……從呂思勉的分析來看,這都是宋朝以來的民風積累,歷史只會在循環中深陷,那么上面的預言更像是循環過程中的歷史報道吧。
《貓城記》無意中說中了朝代的敏感之處,因而至今不得彰顯,但正是如此地鞭撻入里,因此才可能被時代列為不朽之作。中學時候看老舍,更多地是喜歡他的幽默 文筆,如今看來,作者體現出來的區域性和時代性,更值得人們注意留神。由此看來善寫湘西文化的沈從文,善寫北京文化的老舍,自是比五四時期的許多革命作家 更是雋永一些咯。
貓城記讀書筆記篇三老舍先生在1932年完成的一部當時稱得上異類的一部作品《貓城記》,當年代表世界文壇最高榮譽的諾貝爾文學獎曾經鐘情于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部作品在當時可算得上是一部超越時代的作品。當這部作品被介紹到西方時,這種題材及風格便深受西方讀者的喜愛。有消息說,在1968年,諾貝爾獎已經決定將獎頒給老舍,只是由于他已辭世而作罷。
《貓城記》在開篇部分介紹,主人公乘坐飛機(船)來到火星,遇到當地智慧生命貓人;結尾部分解釋,主人公目睹貓人國滅亡后半年,乘法國探險飛機(船)回到地球。從主人公自救脫險,結識貓人朋友,到學習貓人語言,進入貓國都城歷險,等等諸多細節,無不符合社會科學邏輯。但在作者寫作之時,人類所掌握的科技能力對火星了解還十分有限,對火星上是否存在高級生命也沒有定論。可以說整篇小說是構筑在一個科學幻想式的背景上。
在這部作品中,老舍先生的黑色幽默的語言風格展露無疑。老舍先生是京味小說的先驅與代表,但在《貓城記》這部作品中卻沒有像以往那樣用過多的北京方言編制形象。一方面這與上文提到的小說特殊背景有關,另一方面卻是因為作者蓄意嘗試著一種特殊的語言風格。作為貓人看待的另一種外國人,他們在與主人公善意地交流時有這樣一段話,“我們為什么組織這個團體呢?因為本liuxue86.com地人的污濁習慣是無法矯正的,他們的飯食和毒藥差不多,他們的醫生就是———噢,他們就沒有醫生!”類似口語上的突然轉折,常常被設計成相聲中的包袱,這里令人莞爾一笑的同時,也會適宜地引起我們對那一年代的國民在衛生、醫療方面的狀況和習慣的反思。這篇小說盡管主觀上背離了當時常用的幽默手法,但客觀上偶然地具備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才被世界廣泛認可的黑色幽默藝術特色。
寫的真好啊!悲涼啊!雖然寫的是外太空的貓人,但是可以叫一本丑陋的中國人。影射的還是我們中國人人性的悲哀。在這本書里,這個溫暖的人也終于是絕望了。貓人滅絕。不戰而敗。其中有解放前中國的影子,有__的影子。有日本人打中國的影子。那屠殺就像南京大屠殺一樣。老師和校長沒有薪水。被批斗,學生和老師是敵對的,互殺。學生沒有知識,抵御不了外敵,就會窩里斗。聽主人公講人類穿高跟鞋的美妙,貓女也扶著墻學習踩磚頭用腳尖走路。貓男則試著穿褲子。迷葉,貓人的生活離不開迷葉。和以前民國的大煙差不多。吃迷葉才可活的感覺好。貓兵遇到攻城的人,一概后退,給錢就投降。皇宮的墻上是堆爛泥,墻下溝填滿臭水。因為攻城的矮人怕臟。這樣可笑的抵御。(矮人們是我所知道的人們中最殘忍的。貓國的滅亡是整個的,連他們的蒼蠅都不剩幾個。)老舍的原話。主人公最后搭法國到火星的探險飛機,才回到偉大光明的中國。最后一句結尾是整篇文字唯一有一點光的地方。其余就是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