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無戰(zhàn)事》讀書筆記
小說《西線無戰(zhàn)事》以逼真的白描手法,真實地再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令人觸目驚心的悲慘場景,表現了人在死亡和災難面前痛苦的心理過程,形象地揭示了戰(zhàn)爭的殘酷與罪惡,表達了作者對戰(zhàn)爭的反思及否定。
學習啦小編為大家?guī)砹恕段骶€無戰(zhàn)事》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參閱。
《西線無戰(zhàn)事》讀書筆記篇一
1. 我們不能不認識到,我們這一代人比他們那一代人更誠實:他們超出我們的,無非是空洞的言詞和巧妙的圓滑。第一次雨點般的炮火就指出了我們所犯的錯誤,在炮火底下,他們諄諄教導我們的那種世界觀土崩瓦解了。
他們仍在繼續(xù)撰寫文章,進行講演,而我們卻看到了野戰(zhàn)醫(yī)院和死亡;他們把效忠國家看成是頭等大事,而我們卻已經知道,死亡的恐懼比以前更加強烈了。然而我們沒有成為叛變者,沒有成為逃兵,也沒有成為膽小鬼——所有這些詞匯他們信手拈來就隨便使用——我們像他們一樣熱愛我們的祖國,我們在每次進攻時總是勇往直前;但是我們現在回進行區(qū)別,我們一下子學會了觀察。我們看到,他們那個世界已經完蛋了。我們突然覺得孤獨得非常可怕,而我們只好一直孤獨下去。
2. 當卡特站在棚屋營房前說“今天夜里炮火十分猛烈”時,那不過是他一個人的看法,不是別的;但是如果他是在這兒說這句話,那么這句話就是像月光中的一把刺刀那樣鋒利的言辭,它能直接刺穿我們思想,它更加親切,并以一種隱晦的詞義對著在我們心中蘇醒過來的這個無意識說出來:“今天夜里炮火十分猛烈。”也許這就是我們藏得最深的、最秘密的生活,它正在顫動著,并奮起進行抵抗。
3. 阿爾貝特吧它說了出來。“戰(zhàn)爭把我們的一切都毀了。”
他說得有道理。我們已經不再是青年了。我們不愿再對這個世界發(fā)動進攻。我們是逃兵。我們躲開自己,躲開我們的生活。當是我們才十八歲,剛剛開始熱愛這個世界,熱愛生活,然而我們不得不對它開炮。那第一顆打來的榴彈,擊中了我們的心坎。我們與行動、追求與進步割斷了聯系。我們再也不相信它們了。我們相信戰(zhàn)爭。
4. 我,一個士兵,穿著長筒靴,系著腰帶,帶著干糧,在高高的天空下顯得很矮小,沿著展開在前面的道路走著,很快就把一切都忘卻了,而且難得有什么憂愁,只顧在廣闊的夜空下繼續(xù)走著。
一個小小的士兵和一個清楚的嗓音,如若有人想撫摸他,他或許是無法理解的。這個士兵穿著大長筒靴,感覺遲鈍地向前行進,因為他穿著長筒靴,除了向前行進,什么都忘得一干二凈了。在地平線上,不是有著花兒朵朵和一種美麗的景色,它是那么寧靜,以致他這個士兵直想哭泣嗎?那里不是有些情景,他并未失去,因為他從來就沒有擁有過,那些情景令人眼花繚亂,但對他來說,卻應經消逝了嗎?他的二十歲的歲月,不是還在那里嗎?
5. 我們躺在榴彈的弧形飛行線路的網格下,生活在茫然難知的緊張之中。在我們的頭頂上,偶然性在悠悠蕩蕩。一顆炮彈打過來時,我可以低下身子,這就是所能做的一切;至于這顆炮彈打到哪里,我既無法準確知道,也不能影響它。
6. 關于人,我們在這一瞬間知道些什么呢!死神在那里舉著雙手、戴著鋼盔跟在我們后面追逐,三天來我們才第一次可以看到死神的臉,我們也是三天來第一次對他進行抵抗,我們懷著瘋狂的憤怒,不再束手無策地躺在斷頭臺上等待,我們能夠破壞和殺戮,不僅拯救自己,而且進行報復。
我們蜷伏在每一個角落里,蜷伏在每一個裝著帶刺鐵絲網的鹿砦后面,我們在奔跑之前,把一捆捆炸藥拋到正在沖過來的敵人腳下。手榴彈爆炸的響聲猛烈地沖擊著我們的胳臂和腿,我們像貓一樣低著頭、縮著身子跑著,我們被這種聲波淹沒,這種聲波在指稱我們,使我們變得殘酷,變成攔路搶劫的強盜,變成殺人兇手,變成我眼里的那種魔鬼。這種聲波使我們在恐懼、憤怒和求生時增強了許多倍的力量,它使我們尋求拯救,并通過戰(zhàn)斗而爭得拯救。即使是你的父親和他們那邊的人一道沖來,你也會毫不猶豫地把手榴彈對著他的胸脯扔過去!
7. 就這樣,我們踉踉蹌蹌地向前走,而令人痛苦地、強有力地鉆進我們被篩過、被打得全是窟窿的靈魂里的,是這樣一幅圖景:閃爍著油光的褐色土地和抽搐著的、垂死的士兵,他們趟在那里,仿佛必須如此,當我們從他們身上跳過去時,他們就抓住我們的腿,同時號叫起來。
我們已經喪失相互之間的一切感情,當別人的形象落入我們追獵的視線時,我們幾乎不能控制自己。我們是毫無感覺和感情的死人,這樣的死人,由于玩了一個詭計,運用了一種冒險的魔法,竟讓能夠奔跑,能夠殺戮。
8. 然而在這兒的戰(zhàn)壕里,我們已經失去了這種回憶。它再也沒有出現在我們心中——我們已經死了,而它卻遠遠地站在地平線上,它是一種現象,一種捉摸不定的返照,它老是纏住我們,我們既害怕它,同時又毫無希望地愛著它。
9. 這些嗓音,這幾句低語,以及在我后面戰(zhàn)壕里的這些腳步聲,一下子把我從恐懼死亡的可怕孤獨中拉了出來,這孤獨幾乎毀了我。它們比我的生命更加可貴,這些嗓音,它們比母愛和恐懼更具有意義,它們確實是當今存在著的最強大的、最能保護人的東西“它們是我的伙伴的嗓音。
10. 人們無法理解,在這樣支離破碎的身子上面居然有人的臉,而生命每天就在那里面延續(xù)。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野戰(zhàn)醫(yī)院,也僅僅是一個病區(qū)——在德國有成千上萬,在法國有成千上萬,在俄國也有成千上萬。既然這樣的事情都是可能的,那么所有已經寫出來、做出來和想出來的一切是多么沒有意義啊!既然幾千年的文化根本無法阻止血流成河,無法阻止成千上萬個折磨人的監(jiān)獄存在,那么一切必定都是謊言,都是無關緊要的。只有野戰(zhàn)醫(yī)院才顯示出什么是戰(zhàn)爭。
我很年輕,現在才二十歲,但是我所認識的人生,無非是絕望、死亡、恐懼以及與苦難的深淵聯系在一起的最無意義的淺薄。我看到各國人民都被迫相互敵視,并且默默地、無知地、愚蠢地、順從地、無辜地相互殺戮。我看到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在發(fā)明武器和制造輿論,以便使這一切更加巧妙和更長久地持續(xù)下去。這邊和那邊以及全世界所有與我同齡的人,都同我一樣看到了這種事,我這一代都同我一樣經歷了這種事。如果我們有一天站起來,走到我們的父親們面前,要求說明情況,他們將會怎么辦?如果沒有戰(zhàn)爭的一個時代來臨,他們會指望我們什么呢?幾年來我們的工作就是殺人——這是我們一生中的第一個職業(yè)。我們對生命的認識僅局限于死亡。以后還會發(fā)生什么事?我們將會變成什么呢?
11. 夜里我們從睡夢中醒來,屈服并委身于潮水般涌來的幻覺的魔力,我們心懷恐懼地感覺到,那個支柱和把我們與黑暗隔開的界限是那么脆弱——我們是小小的火苗,僅靠幾堵薄墻湊合著抵擋死亡和愚蠢的風暴,我們在風暴中閃爍著,有時幾乎熄滅。后來戰(zhàn)役的沉悶的呼嘯聲變成了一個圓環(huán),把我們牢牢地圍在里面,我們蜷縮著身子,睜大眼睛凝望著黑夜。我們唯一的慰藉就是戰(zhàn)友們熟睡的呼吸,我們就這樣等待著早晨。
12. 榴彈,一團團毒煙和一群群坦克——壓碎,搗爛,死亡。
痢疾,流行性感冒,傷寒——窒息,燒傷,死亡。
戰(zhàn)壕,野戰(zhàn)醫(yī)院,群葬墓——不再有別的可能性。
13. 一九一八年夏天——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到最起碼的生活如此值得追求;我們駐地草坪上那紅艷艷的虞美人,草莖上那滑溜的甲蟲,半明半暗、涼爽的房間里暖和的夜晚,黃昏中黑黝黝的、神秘的樹木,星星和潺潺的流水,一個個夢幻和長長的睡眠——啊,生活,生活,生活啊!
一九一八年夏天——從來沒有比上前線那一瞬間需要更多默默無聲的忍受。關于停戰(zhàn)與和平的混亂而又令人興奮的種種謠言已經傳得沸沸揚揚,把我們的心攪亂了,使動身去前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困難。
一九一八年夏天——前線的生活,從來沒有比炮火猛轟的那幾個小時更痛苦、更惡劣,那時蒼白的臉伏在污泥中,雙手痙攣,心中萌生出唯一的念頭:不!不!不能是現在!不能是現在這最后一刻!
一九一八年夏天——掠過燒焦的田野的希望之風,焦急。失望的發(fā)狂沖動,最令人痛苦的死亡的恐懼,難以理解的問題:為什么?為什么他們不結束?為什么關于結束的謠言現在仍然沸沸揚揚地流傳?
14. 一切都與往常一樣。只是戰(zhàn)時后備軍施坦尼斯勞斯·卡特欽斯基死了。
后來,我什么也不知道了。
15. 對于我們自己來說,我們也是多余的,我們的年齡將會一年年增長,一些人將會適應,另一些人會順從,而 多數人將會束手無策;歲月流逝,最終我們將走向毀滅。
但是,也許我所想的這一切,只是憂傷和震驚,當我又站在白楊樹下,傾聽它們的葉子簌簌作響的時候,它們就煙消云散了。
16. 我站起身。
我非常鎮(zhèn)靜。讓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時光來臨吧,它們不會再拿走我什么東西了,它們再也不可能拿到我什么東西了。我現在是那樣的孤獨,那樣沒有希望,倒可以毫無畏懼地面對它們了。我這些年來所經歷的生活,如今仍然摸得到,看得見。我是否已經戰(zhàn)勝它,現在還不知道。但是只要它仍在那兒,它就會尋找自己的路,無論 我心中的“我”說什么,愿意還是不愿意。
他于一九一八年十月陣亡,那一天整個前線是如此平靜和沉寂,所以軍隊指揮部的戰(zhàn)報上僅僅寫著這樣一句話:西線無戰(zhàn)事。
他是向前倒下去的,躺在地上仿佛睡著了一樣。人們把他翻過來,看到他可能沒有遭受多長時間的痛苦。他的臉上有一種沉著的表情,差不多像是滿意的樣子,因為事情終于這樣結束了。
(每讀一本書都會被某些話語,某些情節(jié)觸動,于是便用這種方式將它們記錄下來。)
感受1: 書的結尾處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他于一九一八年十月陣亡,那一天整個前線是如此平靜和沉寂,所以軍隊指揮部的戰(zhàn)報上僅僅寫著這樣一句話:‘西線無戰(zhàn)事’”。這是這本書唯一一處提到題目《西線無戰(zhàn)事》的地方,我想這里是所有情感的匯集處,亦是最沉痛、悲痛的出處。如果不是客觀環(huán)境的制約,我認為我應該為此獻出我的眼淚,當然我的眼淚除卻包含被這本書所觸及的感動之外,還有一些是關于自己的煩惱的,怎么形容一下呢?無非就是平凡人的不淡定以及對這個可怖的現實難以消化的負面情緒。或者我覺得確實是缺乏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每天都在徒勞地、機械地行動著,也只有夜幕之時,能活在自己所謂的生活中......
感受2:
回到開頭:
保羅、克羅普、米勒、萊爾、恰登、海埃、特德林、卡特這些名字從一開始便出現,他們是這個戰(zhàn)爭故事的主人公,但更確切的說,他們是這個戰(zhàn)爭故事的代表性主人公。因為歷史往往使大多數人被淹沒,然而這些被淹沒的人才是推動歷史不斷前進的支撐。書的開頭這樣寫道,“這本書既不是一種譴責,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試圖敘述那樣一代人,他們盡管躲過了炮彈,但還是被戰(zhàn)爭毀掉了。”他們作為普通的戰(zhàn)士,切身經歷了這樣一場戰(zhàn)爭(一戰(zhàn)),從初始到結束,直到最后生命的終結, 所有這平凡的一切,都被時間湮沒,尋無蹤跡。
感受3:
有時候覺得自己在閱讀的時候會不自覺得進行各種各樣的解讀,在字里行間中尋找著與我有關的經歷,或許就在不經意間一個句子觸動了我,這時我會長久地沉浸在其中,仿佛一切都是一場夢。
感受4:
戰(zhàn)爭會令人瘋狂,可是現在的現實又何嘗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和矛盾愈演愈烈,人際交往就像一場場假面舞會一樣,使人疲憊不堪,煩擾不斷。我們不能在這種場合很好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我們不得已只能忍耐與忍讓,穿梭在各種利己主義的笑靨中,我想起了奧斯汀說過的一句話,大意是我們應該原諒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因為自私是種病,而且永遠也治不好。我覺得我也快要變得瘋狂了,生活實在是太過于殘忍了。
感受5:
回憶是沉默的,它總是由著一幅幅無聲的影響在腦海中穿梭;回憶是蕭瑟的,它的尾聲總是黯然無光,最后消失的無影無蹤。可怕的現在會令人迷失,因而很多人會去追尋過去,但是對于這種早已逝去的過往,目之所及,不過是些海市蜃樓般的虛無,或許我們從中能夠獲得些許慰藉,但更多的是無奈和傷感。因為那個美好的過往再也回不去了。
感受6:
風景還是那些風景,只是有些時候欣賞的人心情不同了,風景便隨之發(fā)生了奇特的變化。我有幸生長的和平的年代,沒有殺戮,沒有饑荒,沒有流浪。可是在這樣的時代里,風景并不如想象的那么漂亮,也許是因為我想得太過消沉。在這個忙忙碌碌,充斥慵懶浮躁的環(huán)境中,我似乎也丟帶了欣賞美景的心情。沒有人會理解,更不會有人在意,大部分人都沉浸在自我之中,其實我又何嘗不是呢。
不喜歡人群的喧鬧,所以無論何時何地都在瘋狂地逃離,哪怕很不合時宜,哪怕會被人誤解,可是我并不想解釋什么,因為一切解釋都是徒勞的,因為不會有好心人去理解你,容忍你,所以我愿意被誤解,然后在時間的間隙中找一個角落,靜靜地與自己的靈魂舒服地待在一起。
感受7:
死亡對于有些時刻來說,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他就這樣去世了,或許對他來說其實是個挺好的結局。戰(zhàn)爭結束了,一切都將會物是人非,孤獨、寂寞夾雜在冷冰冰的回憶中,會使人度日如年。或許我這樣的聯想并不恰當,但卻覺得還是有一點點的相似之處:激烈的求職結束了,那是一場沒有煙火的,略微殘忍的斗爭。之后我來到這個城市。對于我來說,它是個沒有任何回憶的城市,所有的生活都將成為將來的念想。但如今一切都很不如意,苦痛多余歡樂,甚至會令人寢食難安,回頭望去,身邊缺少理解和支持,更多的時候要靠自己尋找支撐。誠然,這將是一個艱苦卓絕的過程,我希望在這其中我還能保留一點未來美好的回憶。
《西線無戰(zhàn)事》讀書筆記篇二
看完雷馬克《西線無戰(zhàn)事》(15.2萬字),著名的反戰(zhàn)小說。書的題記開宗明義:“這本書既不是一種譴責,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試圖敘述那樣一代人,他們盡管躲過了炮彈,但還是被戰(zhàn)爭毀掉了。”“西線”,是站在德國立場上而言,法國在德國西邊,與法國交戰(zhàn)的戰(zhàn)線即是西線。
對于從未經歷過戰(zhàn)爭的人來說,戰(zhàn)爭的真實面貌究竟是什么樣的?戰(zhàn)爭會給人的身心造成何種影響?《西線無戰(zhàn)事》給出了答案。它以一名普通士兵——保羅的視角來描寫殘酷的戰(zhàn)爭,通過一個個細致入微、引人入勝的鏡頭,通過對人類處于戰(zhàn)爭漩渦之中無法掙脫的復雜心理的描寫,帶著我們“親歷”戰(zhàn)爭。
戰(zhàn)爭是不好寫的,因為戰(zhàn)爭的頭緒是紛繁復雜的,局面是混亂的,在一片雜亂中理清頭緒,梳理出故事的脈絡,推動故事情節(jié)前進,非得有天才的思維不可。雷馬克的敘事藝術,猶如電影鏡頭的切換那么清晰、自然、有序。
雷馬克著力描寫了戰(zhàn)場上那些慘不忍睹的場面,稍想一下就不寒而栗,有的連電影都難以表現。由此引起的戰(zhàn)士的緊張、恐懼、憤怒、癲狂、麻木等等情狀,生動反映出戰(zhàn)爭對人類身心的巨大摧殘,令人感同身受。看了小說,誰都會深深感到:戰(zhàn)爭是一部制造人間地獄的狂暴機器;書中寫到當時德國民間一些人對侵法戰(zhàn)爭的態(tài)度,那種厚顏無恥的貪婪,提示這場戰(zhàn)爭毫無正義可言!生命的消逝變得毫無價值!小說還通過士兵之間的議論對戰(zhàn)爭的必要性、正義性作了揶揄,戰(zhàn)爭的荒謬性顯而易見。書中多處對戰(zhàn)爭的存在動機提出尖銳的質疑,對戰(zhàn)士的負面精神狀態(tài)作了傳神的描摹,這些,都匯聚成對戰(zhàn)爭的憤怒拷問。
如果只是描寫戰(zhàn)爭的慘烈,似乎還不足以成為一部優(yōu)秀的反戰(zhàn)小說,必須要有對人性的深刻描畫,才具有真正打動人的力量。陷入戰(zhàn)爭的士兵對于往昔和平生活的魂牽夢縈、疼惜之情,時時飄蕩在字里行間,讓人唏噓;保羅作戰(zhàn)期間短暫回鄉(xiāng)休假,撫今追昔,心緒已發(fā)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家人的無限牽掛則讓人動容。假滿離別之際,保羅內心無聲的呼喊直擊人心:“啊,母親,母親啊!讓我們站起來,離開這里,穿過逝去的歲月,回到我們再也不會遭受到所有這些苦難的時光,回到只有你和我的地方,媽媽!”真摯的情感感人至深,我相信千百萬讀者看到這里都會流下熱淚。戰(zhàn)爭,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無論是侵略方還是被侵略放,都意味著最沉痛的喪失,都得付出最慘痛的代價!至此,誰都會得出結論:戰(zhàn)爭是違反人性的,是違反天理人倫的;還有一段特別打動人心的情節(jié),發(fā)生在保羅在戰(zhàn)場上第一次殺人之后:他藏身彈坑中裝死,敵方的一位士兵不慎落入坑內,為避免落坑者使自己暴露,他毫不猶豫地連刺對方三刀。此后幾小時,這個在保羅面前驚恐萬狀又痛苦萬分慢慢死去的敵人,有了具體的身份,成為一個有著往昔生活的普通人,這帶給保羅莫大的痛苦,那種良心的折磨和負罪感,深深地觸動了讀者善良的心。戰(zhàn)爭,就意味著會發(fā)生數不勝數的你死我活的人間悲劇!
此外,愜意但不文明的露天廁所、偷雞摸狗弄點吃的、消滅數量驚人的吃死人肉的肥大老鼠、與法國姑娘發(fā)生艷遇……戰(zhàn)爭中的一段段插曲,也被呈現出來,豐富了故事的內容。
《西線無戰(zhàn)事》書名的來由,在小說末尾被揭示出來:那是臨近整個戰(zhàn)爭結束的一天,并未發(fā)生什么戰(zhàn)事,以至戰(zhàn)報上僅僅寫著一句話:“西線無戰(zhàn)事”。而身經百戰(zhàn)的保羅卻恰恰在這天陣亡了。戰(zhàn)爭就是這樣,哪怕已經曙光初露,但只要它沒有最終結束,就總會有人倒在黎明前夕,成為最后的犧牲品。這樣的結尾,更增強了小說的悲劇感和反戰(zhàn)的道義力量,令人掩卷沉思。
《西線無戰(zhàn)事》讀書筆記篇三
我在寒假當中,閱讀了德國作家雷馬克根據自己的戰(zhàn)爭經歷寫的一本小說《西線無戰(zhàn)事》。它給我留下了很大的震撼。 這本書的書名“西線無戰(zhàn)事”是在一戰(zhàn)最后兩年,人們在德國軍方的戰(zhàn)報中可以成百次地讀到的句子,對此,有人相信,有人懷疑,可是只有少數人知道,在這個句子背后隱藏著更多的悲哀、痛苦和毀滅。 《西線無戰(zhàn)事》講述的僅僅是主人公,二十歲的德國小伙子博伊默爾,以及他的同學和朋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在最后兩年里的戰(zhàn)斗和生活的一些零散的片段。博伊默爾和他的同學當初只是些十八歲的青年,在長期接受老師們灌輸的所謂“英雄氣概”,“神圣職責”和“祖國”等愛國主義口號后,自愿報名參軍,經過短期訓練后開赴西線參戰(zhàn)。但自從上了戰(zhàn)場的那一刻起,這幫熱血青年對生活熱忱的理想便在殘酷的硝煙與彈片的現實面前破滅了。年輕人的理想主義抵抗不住連天的炮火和壕溝里的野蠻撕殺。他們的眼中只有鮮血、殘肢,、碎肉、腦漿和毒氣。活生生的同學和戰(zhàn)友一個個陣亡,戰(zhàn)場成了一個個無名士兵的墳墓。他們每天都在生死線之間掙扎著,直到死亡。 讀完這本小說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戰(zhàn)爭就是毀滅的代名詞。戰(zhàn)爭摧毀著一切。記得書上說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總共造成5000多萬人的死亡,各國的經濟損失無法估量,給人類文明帶來了空前的大災難。戰(zhàn)爭不僅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并給活著的人——特別是參加戰(zhàn)爭并在戰(zhàn)爭中成長的那一代年輕人——的心靈造成無盡的摧殘。與軍隊里的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大多在戰(zhàn)前就有了工作,家庭,戰(zhàn)后可以很快恢復正常生活。可是這一代年輕人大多是僅有十八、九歲的小伙子,上戰(zhàn)場前他們從來沒有過職業(yè),他們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人。接著戰(zhàn)爭教會他們野蠻無情,教會他們丟棄夢想,讓這些年輕人每天在野蠻與良知,現實與夢想,這些極端之間苦苦掙扎,直到最后原本純潔的心靈被完全摧垮。 雖然戰(zhàn)爭意味著毀滅與災難,但在人類的歷史長河里,戰(zhàn)爭一直沒有停止,人類對和平的呼聲也一直沒有間斷過。近日來,我們可以從各種新聞媒體上了解到,現在伊拉克境內已經戰(zhàn)火連天,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火藥味。十幾天的戰(zhàn)火已經使大批的軍人身葬戰(zhàn)火,許多平民無辜喪身。戰(zhàn)爭,給多少伊拉克人,美國人,英國人……的心中留下陰影,給多少伊拉克、美國、英國……家庭帶來黑暗。我為這又一場災難的出現而感到悲哀。幾千年來,這個地方曾遭受過多少次戰(zhàn)爭的毀滅。古時候,這里曾是美麗富饒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無數部族都夢想著占有她。最先踏入這塊土地的是蘇美爾人,接下來是阿卡德人,阿摩利人,赫楞人,亞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古羅馬人,土耳其人,直到現在的阿拉伯人。下一個可能就是美國人了。只有強者才才能統治這片土地,弱者就要遭受滅頂之災!這便是這塊土地的歷史,一部野蠻征戰(zhàn)與文明建設的歷史。我們不否認那些些古人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明,但我們也不要忘記,當一個古老文明被一個年輕的用武力取代的時候,其代價便是成千上萬的男人,婦女和兒童被屠殺,多少的輝煌的建筑,亙古的遺址,精美的藝術品及其他人民勞動成果被毀壞,無數人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古人進入這片土地為的是食物,現在美國人進入這塊土地為的是石油。但他們的代價都會是一樣的——無數人生命的喪失與心靈的摧殘。千百年來,人類時時刻刻對和平發(fā)出真切的呼喚。戰(zhàn)爭的恐怖和殘酷,人們對和平的渴望,這一切都是人類無淚的悲哀。 在這部小說的最后,就在和平即將到來之前的一個寧靜的秋日,博伊默爾已經被戰(zhàn)爭摧垮,想到自己無法面對將來的生活,轟然倒地。他陣亡了。此時是1918年10月,這天整個前線是如此平靜和沉寂,所以軍隊指揮部的戰(zhàn)報上僅僅寫著這樣一句話:“西線無戰(zhàn)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