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筆記6篇(2)
論語讀書筆記篇4: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對于這種說法以前也只是聽說而已。當從電視上看到于丹講《論語》時,立刻被她那淺顯而又富有哲理的語言所吸引。電視上的講座幾乎完整的看了下來,隨后又買來書仔細地閱讀。之后才知道,平時常常用以提醒學生的幾句“格言”原來是出自《論語》,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等等。于丹通過白語化的語言,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使《論語》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因為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內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這個社會應該如何如何,要求別人應該怎樣怎樣,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并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于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吾與點也!”的故事所闡述的正是這個道理。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說,這個世界上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有三種,即所謂“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諒、友多聞。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后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舍,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圣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于,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后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后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論語讀書筆記篇5:
《論語·學而第一》第一章
原文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今解:
你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在適當的時機去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覺得快樂嗎?別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
《論語》讀書筆記
“論語”,有些人念成“論(lùn)語”,也有念成“論(lún)語”,小時候上學時,老師教我們說,應該念第二聲“論(lún)語”而不是第四聲“論(lùn)語”,其實,也不能這么絕對,念第四聲“論(lùn)語”時,“論”是“討論”的意思,“語”是“對話”的意思,念第二聲“論(lún)語”時,“論”是編輯,“語”是對話,即把很多對話編輯起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上學時,老師教我們的(當然課本上也是這么寫的),這句話應該翻譯成“學習并且經常溫習,不也是一件很高興的事嗎?”現在想想,這翻譯的好扯喲,并且邏輯上也講不通啊,誰說溫習功課是一件高興的事啊!其實“時”在古代很少當“經常”講,翻譯成“適當的時機”更好,而“習”呢,翻譯成“印證練習”更好,而不是“溫習”。所以,按傅佩榮的觀點,這句話應翻譯成“你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在適當的時機去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
“君子”,最初的意思是“君之子”。“君”代表貴族社會里那些有身份、有背景的領導,天子、諸侯、卿大夫,都稱為君。他們的子弟稱為“君子”。后來孔子把這個詞的詞義擴大了,指一種德行美好的人。
“子曰”的“子”,在古代本是一種身份,如“公、侯、伯、子、男”中的“子”,后來在民間就把“子”當老師的稱謂了。
“朋友”,同一師門為“朋”,志同道合為“友”。現在的“朋友”就是一般交往的人。就像“同志”一樣,志同道合才能稱之為“同志”,而現在只要不是“階級敵人”就是“同志”,“同志”如今還有同性戀的意思,現在很多詞都被用濫了。
論語讀書筆記篇6:
《論語》是小學開始學習了的。
《論語》內容廣泛,記載了關于哲學,藝術,倫理,文學,政治,教育等幾個方面的言論,是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國文化絕對不可不讀的作品。一直以來,我都沒有細心地品讀過這享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譽的著作。今年寒假,鄭校特意挑選了這部書給全校教師學習,讓我進一步親近了孔夫子的思想。細讀《論語》,它不時激發著我思考,使我迸發出一絲絲的感悟。
孔子重孝,“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為人之本。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論語里有很多處都在講孝道,“父母在,不遠游”,“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中國古語說“父慈子孝”,為什么在論語里,只看到關于子孝的討論,卻看不到關于父愛,母愛的內容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尤其中國的父母,對子女更是愛的深,只是他們很少直白的表達出來而已。
論語沒有關于父母之愛的講述,實屬正常,因為實在沒有必要去講。需要講的是對孝的提醒,為什么呢因為“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就拿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來說吧,這好像是在說費話,子女怎么會不知道父母的年齡但是,走在大街上,隨便問一個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會給你一個精確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問問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看看有幾個能答上來的父母之年實際是代表了子女對父母關心多少的問題。
父母那樣的關心我們,而我們對父母的關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嗎知道他們喜歡吃什么嗎知道他們愛看什么樣的節目嗎知道父母內心中的希望嗎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當我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愛的時候,我已經十四,五歲了。記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對我的生活處處操心,對我的事情樣樣提醒,我反而覺應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數的子女一樣,甚至對父母有一種反感。現在回想起來,自己真是“該當何罪”啊
初中畢業那一年的夏天,我媽媽去檢查身體,得知患了糖尿病,那時她檢查出來的血糖值是11。7,醫生建議我媽媽馬上住院治療。我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心里非常害怕,因為我知道,肯定是病情嚴重才需要住院的。我真想馬上跑到媽媽的身邊緊緊地抱著她,可是,那時我還在學校上課。我無時無刻地牽掛著我的媽媽,盡管她在電話里一直跟我說叫我不要擔心,她的病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嚴重。那是我第一次對媽媽如此強烈的牽掛。因為我很怕改變現狀,很怕失去任何的一份愛,所以我要更好的愛我的父母。
自從那時開始,我十分關注我媽媽的飲食,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吃什么對她的病有好處,吃什么對她的病有害,我都了如此掌,還定期提醒她檢查血糖值,有時間就多陪在她身邊。幸好我媽媽現在的血糖值都很穩定,但每天都要吃藥。以后,我一定會更好地關愛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身邊的每一個人。
論語里說,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了解,關心自己的老父老母。我想我現在做到了,至少比以前好了很多。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意即:“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曰:“事父母能竭其力”,講的是:“做子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應竭盡心盡力。”
孔子主張人們恪守長輩與幼輩之禮,這種當時社會上的盡“孝”之舉如今似乎逐步褪色。不少學生認為家長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的,于是社會上出現漠視父母的案例居然不足為怪。我們要知道,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位學生的自覺行為。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為此,許多學校教育陣地慢慢興起了“孝道”教育,指導學生學會關愛,體貼自己的父母,學會感恩,形成一個健康的人格。我校在寒假期間,要求學生每天為父母至少做一項家務;過新年的時候向父母說一兩句祝福的話等等。這都是學校為了點燃學生心中對父母關愛之情的點滴舉措。人貴盡孝。我想,“孝道”教育是每一名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論語》,作為一部先圣的經典,帶給后人的啟迪和價值是說不盡的,而且越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孔子及其學說的魅力會越真實地展示出來。對于《論語》這本書,正如編者所說的:它是一切炎黃子孫必不可少的人生教科書。中國人必學的。
論語讀書筆記相關